贵州屯堡文化,历经明清两朝兴废、建省六百多年以来的历史积淀,具有维护国家统一、边地国家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价值,其中蕴含的治理文化、军旅文化、军屯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汉民族亚族群文化等内涵,对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无启示。
治理文化。明洪武十五年设贵州都司,永乐十一年设立贵州布政司,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彼时贵州地域内二十四个卫所的设置,堪称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建设,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区域发展的整体推进。存续近三百年的明代贵州卫所,作为边地“军管型”政区的实践,经历了明清两朝的变迁。贵州在明代建省以来,实际上经历了三套治理系统的实践:即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百户,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经过“改卫归流”“改土归流”,完成了卫所、土司的世袭到府州县流官治理模式,成为国家治理的贵州实践。屯堡文化中蕴含着明清以来贵州治理的丰富经验,形成了贵州的治理文化。
军旅文化。屯堡文化为明代卫所军制下产物,其本质为军旅文化。明初在今贵州地域内设置数量可观的24个卫所,其中“上六卫”——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中二卫”——贵州卫、贵州前卫;“下六卫”——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都匀卫、兴隆卫、清平卫;“西四卫”——赤水卫、永宁卫、毕节卫、乌撒卫;“边六卫”——偏桥卫、五开卫、平溪卫、镇远卫、铜鼓卫、凯里卫。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贵州地域的二十四个卫所,作为大明王朝的军伍系统,建置兴废、治理变迁,军官选拔、考评、升迁、袭任,军事训练、征战参与,为其常态。卫所军人,平时农耕、战时为军,军旅生活不可或缺,长期的操练、征战、升迁,形成屯堡社区的特有的内生组织资源。屯堡社区集体活动参与性强、注重集体荣誉。
军屯文化。汉代以来,古代中国边地戍守屯田形成经验积累。明代贵州设屯立堡,驻军屯田,数以千计的屯堡社区成为贵州社会的有机组成。贵州省9个市(州)均有分布,安顺保存最为典型。明代贵州的军屯,涉及军户承顶、屯田民化、军户赋役,可谓中国军屯集大成者,也是活态的见证,如乌撒卫“四十八屯”、普定卫“旧管五十军屯”。贵州卫所屯田存在分工,龙里卫“是全省最大的种子基地”,黄平千户所“也是一个种子基地”。卫所所辖屯堡亦有明显的功能:安顺屯堡有“马军屯”2个,“张木匠堡”“砂锅堡”“打纸屯”“抄纸堡”等。明代后期,卫所下辖屯堡的军事功能与生产职能此消彼长。清康熙十年后的“改卫归流”实现“军转民”,清政府又在黔东地区设置十卫、128个屯堡、近万屯兵,开展屯田,起到了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耕文化。明代实行军屯、民屯、商屯,事实上给贵州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铁器农具、牛耕技术、种子选育、水利工程等普遍推行,大大提高了贵州山区农业生产率。江淮地区成熟、先进的农耕文化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喀斯特环境相结合,经过六百年生产实践,形成“养地”“栽种”“管理”系统经验。农业生产,紧跟二十四节气变化,“不违农时”。“穷人不听富人哄,楸树开花正下种”“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早荞,谷雨早秧”“寒露蚕豆霜降麦,立冬油菜栽不得”等,是屯堡人600多年来总结的“守时”经验,影响至今。2020年初,以鲍家屯农耕文化为代表的“贵州安顺屯堡农业系统”,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屯堡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
移民文化。来源于江淮母源地的文化,在贵州本地化过程中与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明代军制,卫所及以下武职官员世袭,普通军人为军户,于是江淮地区人员落地黔中,成为军事移民,带来江淮风韵、中原文明。屯堡人将“他乡变故乡”“田园变家园”,但始终不忘故里,“西来黔中三千里,东望江淮六百年”,屯堡人的“放河灯”习俗亦为生动体现。明初驻黔军人被屯堡人奉为“入黔始祖”,修家谱、建祠堂、建墓地,慎终追远。数百年的积淀,屯堡军人屯耕为业,世代繁衍,渐次形成家族,或军功世家、或文化世家、或工匠世家,为不忘初心、牢记根本,屯堡人撰修家谱、创修祠堂、营造祖茔,演绎屯堡人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的文化坚守故事。
族群文化。屯堡人作为汉民族亚族群,保留汉民族传统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家族传统等文化因子,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等物质文化,与地戏、花灯、山歌、方言、地名等非物质文化构成汉民族地域性的文化系统,可与徽州文化、客家文化等媲美。汉民族素重家风家训传统,慎终追远、忠义为本、集体为重的价值观,务实求变、勇于担当、理性作为的实践观,在屯堡人的身上为基本品质。
六百年前,贵州建省基础为周边省份的边缘地带,整合建省、形成认同、整体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建设至为关键。屯堡文化是多彩贵州文化“大观园”的重要组成,其由来、发展的实践经验,将是贵州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作者系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来源:贵州宣传 2023-07-10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