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5日至8月10日,钦明书院第八期理学班活动在宝鸡举办,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十余位师生参与其中。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李秋莎博士在“理学研究方法论”常设议题讨论中参与引言,并在“理学的道德论”学术研讨会议中发表论文“感应之实:善善与生生”。
李秋莎博士(前排左四)参加钦明书院会讲
李秋莎在“理学研究方法论”常设议题讨论中引言道:当我们说“理学方法论”的时候,已有三个相互交织的话题隐含在其中:一是“研究理学的方法论”;一是“以理学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一是“方法论的方法论”。第一种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理学,固然各有擅场。但以研究方法为主而非以理学为主,很容易流于对理学的肆意截取与打量;第二种探讨理学如何研究各种学术。这会有理学特有的文理密察、纲举目张。甚至学术只是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扩充之可用于崇举人伦、直面广大的生活;至于第三点,什么才是研究某项学问“最适合”的方法?求其原貌是研究学问的底线而非理想。我们对“方法论的方法论”有所推进,萦绕一、二的争议方可得一衡准。
论文“感应之实:善善与生生”提出:从大程到朱子,都认为感应之理及其事实涵括造化与人事,盈满天地之间。但人事不仅是饥食渴饮之类自然事实,而须以道德实践为主,明善复初之途必经强勉。若纯任自然,感应不但会因形气有限逐渐销铄,还将受阴阳舛错、人心暌隔之拘蔽,流于偏邪。那么,造化的流行不息与人事的永锡其类,究竟如何实现?研究发现,感应由于动静,其事万端,都根源于实理的自明自定、自造自成。这个实理通复的过程,在整个天地来说是生生,在人心专言之为善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人能通过致知、涵养、力行,通蔽开塞,使感应自然之理沛然彰显流行自己一身,乃至家国天下。
李秋莎博士儒家经典研习营发言提纲
8月14日至8月21日,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四川大学哲学系在宝鸡开展第十期儒家经典研习营活动,集中研讨《尚书》中的《洪范》一篇,国内各大高校师生二十余人与会。李秋莎博士主持《书集传》小组讨论并作总结。
李秋莎提出:《书集传》虽然也标注《尚书》篇目今文、古文的有无情形,但并不视为决定真伪的标准。以朱子之意,经籍真伪在于“义理不悖”“证验不差”。即对圣人之道的充沛彰显与对学者明善复初的助成,并不首先决定于年代、作者的系定与制度文为的考原。而《书集传》在“皇极”训释、“皇极”在九畴中的地位、“皇极”与“五福”“六极”关系等关键处与《尚书正义》的不同,也肇因于理学对天人、君民、善恶吉凶关系的不同理解。朱子认为整个《洪范》九畴即是君主的建极保极。“皇极”之上的“五行”“五事”“八政”“五纪”四畴,是建极的方法,圣人仰观俯察,贯通天人,建立至极标准,使百姓观感效仿;之下“三德”“稽疑”“庶徵”“福极”四畴,是用皇极辅相裁成、参赞化育,是对造化人事舛错不齐的涵容包覆与振拔成就。因此,天地间所有人的道德与幸福趋于圆满而配称,既非汉儒那样事事以类对应,也非只是理当如此而现实乏力,而是可以由君主率领臣民共同亲手打造,日新月盛,长久葆有。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李秋莎 图:钦明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