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黎平府志》

古籍简介
《[光绪]黎平府志》,历叙黎平府天文、地理、食货、典礼、武备、秩官、人物、艺文等,全志近一百万字,是明清贵州诸府志中规模最巨的。该志见诸《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续修四库全书》《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贵州通志·艺文志》,刊本仅有光绪十八年黎平府志书局刻本。
继承前书,增补史料
黎平位于贵州黔东南地区,自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府以来,明清两朝的弘治、万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时期都曾纂修过府志,是贵州各府修志最多的地区。可惜除道光、光绪两朝编修的《黎平府志》尚存外,其他均已亡佚。
《[道光]黎平府志》纂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普安厅同知余渭以军功升任黎平知府,当时士绅称《[道光]黎平府志》多年失修,“原书版片荡然无存”,且疆域沿革、风土盛衰、徭役轻重、户口增减、人才代谢等均因时而变,亟需续修。余渭“乐允之”,即命贵阳陈瑜主纂,时任开泰知县赵一鹤协理。六个月后即完稿,次年刊印发行,装帧为十四册,是为《[光绪]黎平府志》。
《[光绪]黎平府志》的材料虽然大部分都录自《[道光]黎平府志》,但在资料之增补、史实之考辨、体例之赅备方面,都要更精于前者。在史实考辨方向,后《志》纠正了前《志》的若干错误。如黎平境内的福禄江,又名宝带江,洪亮吉《水道考》、乾隆《贵州通志》叙述其发源及流向均有错误,道光《黎平府志》未指出,而光绪《黎平府志》则辨明其误。
补全历史、著录文人
与道光《黎平府志》比较,光绪《黎平府志》补充了若干新材料,有补齐之功。如“物产”篇中,道光《黎平府志》记载黎平府有“良材十种”,光绪《黎平府志》谓有“良材十一种”。补充了道光《黎平府志》未收录的“娑罗树”。道光《黎平府志》记载“竹之属十四种”,光绪《黎平府志》记载为“十五种”,增“史叶竹”一种。
此外,清中后期的贵州社会剧烈震荡,其中咸同年间各族人民大起义,对贵州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各府志书记载此事件的材料极少。而光绪《黎平府志》对这段历史记录最多最详,在“武备志”“秩官志”等约有十余万言涉及此。这为后人研究咸同起义提供了文献参考资料。

在文人志士的记载方面,《[光绪]黎平府志》著录了一批对黎平府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人物。比较突出的有郑珍和黎兆勋。其中,“西南巨儒”郑珍于道光乙巳(1845 年)任黎平古州训导,并主讲榕城书院。郑珍居古州期间,留下了不少诗文,该《志》录入郑珍诗文十多篇。
黎兆勋则是遵义沙滩文化学者群中一个重要学者,道光二十九年授石阡府教授,咸丰元年授开泰县训导。正式在开泰校书期间,编纂了《莲花山纪略》《上里诗行》等著述,这些著述为《[光绪]黎平府志》主纂者大量采用。
参考文献:郑文丰.《[光绪]黎平府志》:明清贵州诸府志中规模最巨[N].贵阳日报,2020-11-22(004).

来源:贵州文库 2023-10-28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