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与远方到万桥飞架,贵州精气神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 2023-11-24 浏览次数: 14


    今年的贵州,堪称是中国舞台上最闪耀的显眼包之一。

    春天,人们蹦着苗迪唱着大歌,点亮台江BA”篮球赛;夏天,一场榕江村超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联动八方风物;待到如今时节,贵阳又带着爱乐之城的新名号闪亮登场,文昌阁下街头音乐会,观山湖畔万人广场舞,一种种文化活动,点燃了秋冬之际的萧瑟。

左图:村BA,右图:村超。

贵州火热的当代文化代表。

左图摄影/孙超,右图摄影/张罗

 

    不得不说,如今贵州人的热烈生活,真是文化气韵满满,而贵州人的文化本身,更是很有精神

    若是放眼贵州高原亿万年来的生态底蕴,以及贵州建省六百余年来的发展变迁,我们便会了解,让贵州如今拥有繁盛文化事象的动力源泉,正是贵州的两大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优越的自然生态

促生了贵州人“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让贵州人更加注重保护自然。

从上到下摄影/张晋铭、天祺TIANQI、罗杨

 

    前者,是贵州人对自然的敬惜敬畏,造就了绿水青山的山地公园,也以恬和常乐的心态,编织出一处处令当代人惊叹向往的诗与远方后者,是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在贵阳讲学时提出的知名心学理念,更是贵州人求真务实,勇于进取,开拓至今的山地根骨。

 阳明心学里“知行合一”的理念源起贵州,走向世界。

上图:福泉市的王阳明雕像,

王阳明曾途经平越卫(今福泉市);

左下:王阳明《先生训士四条》木刻;

右下:王阳明留下诗文的黄平飞云崖。

摄影/陈伟红,吴学文

 

    二者的交融汇聚,正令这个山地大省的文化长河奔腾不绝,映照中国。

 

 贵州,如何成为向往的远方

    何为天人合一在贵州,你可以得到自上而下的一站式解答。在贵州,它是青山绿水的山地公园,是藏风聚气的山城与村寨,是万物有灵的传说神话,是日常习俗里与自然的一体共生,亦是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生活瞬间。

 雷山县苗族同胞身着盛装,

载歌载舞欢庆苗年,

正是万物有灵理念在节庆习俗里的体现。

摄影/梁文


 贵州,山水万物皆有灵

    贵州,中国唯一的山地公园省,山川起伏,河网密布,气候湿润,让这里处处都是生命家园。据统计,有24547种生灵(截至2023年)在贵州生存繁衍。生态秘境梵净山、孑遗生物庇护所雷公山、黑颈鹤家园威宁草海……这一处处耳熟能详的秘境,每一处都可称是座生态博物馆

 上图:威宁草海黑颈鹤。摄影/杨亚雄

下图: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黔金丝猴。摄影/何雄周

    正是在如此生机勃发的自然环境里,贵州人有了万物有灵的理念。一块山间奇石,可以是村民长久祭拜的石父石母,一棵千年古树,是民族村寨敬仰的风水树。至于贵州最为知名的文化符号之一民族衣饰上,鸟兽鱼虫、林木花草等生灵共处共生的场景,也是随处可见。

 

榕江萨玛节,萨玛节是侗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

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遗存。

摄影/朱进

 

    在创世神话这种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记忆里,贵州人的故事尤显生动与妙趣,和谐与团结。

    侗族史诗《侗族远祖歌》里,讲述了姜良与姜妹两兄妹在大葫芦上避难大洪水,其后代中诞生了侗族、苗族、瑶族、汉族四个民族的故事;彝族神话里有天地生人,人美天地的思考;仡佬族地区则流传着天椭圆,像锅盖,地溜圆,像磨盖的开天辟地故事,让宏大史诗照进日常生活。

 侗族大歌记录了侗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摄影/何雄周

 

    而苗族古歌里的蝴蝶妈妈,既有庄周笔下万物同一的浪漫,亦有世界大同的广阔理想:一棵被锯倒的枫树化作万物(就连锯子都变成了鱼),蝴蝶由一段树木中飞出,与水泡结了婚,生下十二个蛋,并邀请神鸟来孵蛋。蛋中出来的种种生灵里便有人类。在这样的故事里,人类,真真切切与山川树木,鸟兽虫鱼,成为血肉相连的一家人。

 苗绣上的蝴蝶妈妈、鸟、鱼等纹样,

象征着不同生物的平和共处。

摄影/秦刚

 

    如是种种神话传说,正折射出了贵州人万物有灵的精神世界。当如此精神世界映照到现实生活,便化作对自然环境的敬惜爱护。

 丹寨送陇村是“苗族百鸟衣之乡”。

百鸟纹饰象征着人们对家园的情感。

摄影/黄震

 

贵州人,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绿色家园

    贵州有125.8万座山头,山川纵横,天然让贵州形成诸多十里不同风的中小型社会群体。在交通不便的漫长远古时期,这样的小共同体只有秉持着敬惜自然的理念,才会长远生存。如今,尽管时代变化已然令贵州化作西南通衢,但悠远岁月里与自然共生的习俗却依然沿承,成为了尤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贵定腊利梯田。

摄影/徐俊

 

    譬如说,贵州人对树木的爱护,正是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森林,可以说是山地公园省的代表名片。放眼贵州西高东低,三层阶梯的地理格局,第一级台阶上,有山峦壮丽,草原苍茫,也有风姿凛然的针叶林;待到了第二级台阶”“第三级台阶,四方林野则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样貌。

梵净山脚下的万顷林海。

摄影/杨舰

 

    从黔北赤水河流域的世界级桫椤林,到黔东梵净山脚下的茫茫绿野,从黔南荔波石灰岩上的生命奇迹喀斯特森林,到黔东南苗岭腹地遮天蔽日的重重杉木。贵州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截至2023年),堪称是绿野仙踪

赤水丹霞佛光岩,周围绿意盎然。

摄影/李珩

 

    尽管贵州各地的树木风姿千变,但贵州人爱护树木的态度始终如一,还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哲学意味。

    在黔东南最为原生态的村落之一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就流传着为新生人口种树的习俗。当婴儿出生时,人们就会种一棵与婴儿同名的树伴其生长;此人去世时,则用此树制成棺木相葬,并在砍树处再种上一棵树。这,何尝不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岜沙苗寨,贵州著名的原生态村落之一。

摄影/龙杰

 

    如此敬惜自然的理念,体现在贵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杉木修一栋吊脚楼,也要做到主干做栋梁,枝叶为飞檐,力求物尽其用,敬惜资源;苗族议榔词,侗族侗款这样的传统乡规民约里,也要将保护树木生态作为头等大事;乃至日常传唱的山乡歌谣,都可以看到如是的精神痕迹。

 贵州人对自然的爱护体现在方方面面。

制图/鱼一条

 

    正是如此一点一滴对生态的爱护,才积土成岩,筑造出今日作为生态文明新高地的贵州。除全国排行前列的森林覆盖率外,贵州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229.26万公顷(截至2023年),占省域面积的13.01%;纵看贵州省域,有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贵阳;有护蓄梵净山水源一如桃花源的铜仁,有正在进行一众碳汇交易试点的黔东南州……一座座生态之城,正在以天人合一的视野,探索人类的绿色未来。


接地气的贵州人,天人合一也是生活

    如今,有众多游客怀着对青山绿水的向往走进贵州,但当他们真正走进了贵州人的生活,便会发现,贵州人的天人合一,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还是一种知足常乐,从容淡然的生活态度。

 文昌阁下的路边音乐会。

摄影/陈伟红

 

    就说如今让贵阳化身爱乐之城的街头音乐会,其实本来只是今年夏天几个年轻人在街头弹吉他敲鼓的自娱自乐。但是,在仿佛一年四季都在过节的贵州人看来,独乐乐并不如众乐乐。

文昌阁脚下的路边音乐会,

往往会吸引来大量民众。

摄影/陈伟红

 

    很快,白天讲台上课,晚上舞台主持的人民教师;以说唱方式提倡街头安全的民警;七旬八旬老当益壮的摇滚老太等各方民众纷纷参与,一场千人乃至万人的狂欢节,逐渐形成。其实,像是BA”“村超的源起兴盛,也与这样接地气,爱热闹的生活精神息息相关。

花果园规模宏大的广场舞。

摄影/陈伟红

 

    这种和悦自如的生活精神,在贵州的饮食文化里得到最为鲜明的呈现。毕竟,就连贵州美食最为鲜明的两抹底色——酸与辣,其实都是贵州人在多山多水,气候湿润的环境里,基于天地造化所编写出的风味密码。

酸与辣是贵州的两种代表风味。

左图:采摘辣椒;右图:接酸汤。

摄影/郑宇潇,宋德新

 

    若你深入到贵州的百山百城,就会看到各方美食都流转着种种生活里的意趣与自在。在贵州西部的六盘水、西北部的毕节,可以看到街头穿着花围裙的猛男围着火炉吃落锅(烙锅);在黔中安顺穿街走巷,有数十种与中原食俗渊源颇深的风味小吃等你发现;等你到了黔东南去看村超,更能看到折耳根队vs螺蛳粉队,香酥鸭队大战烤鸭队等神奇场景。毕竟,今年的村超已然升级为了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

 味处处皆不同。

左图:在贵州西部、西北部流行的烙锅,

右图:在黔南流行的虾酸牛肉锅。

摄影/吴学文,陈伟红

 

    而一道曾经风靡全国的地摊火锅,则是贵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美食。它的形式很简单,无非就是麻辣”“清水等寻常口味,食材自助,青菜免费。但它的内容却很复杂,每种食材都有贵州的山地风姿,调味蘸水里,则有一个西南风味宇宙,正藏着贵州人应时而动,因地制宜的生活见地。

地摊火锅品类丰富:

左图为豆豉火锅,

右图为酸汤鱼火锅。

摄影/陈伟红

 

    顺应自然,守和抱一,这是贵州独到的环境与生活。而每逢历史大潮风起云涌时,贵州人则展现出另一种样貌,以知行合一的精进推动贵州发展。论及知行合一,便要从五百多年前那位在贵州龙场悟道的大儒王阳明说起。


 知行合一,如何成就五百年来的贵州时刻

    明正德四年(1509),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应时任贵州省教委主任(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来到省城贵阳的文明书院讲学。公务之余,席书经常来到书院与王阳明讨论身心之学到深夜,更有二百余名学生环而观听。就是在这样的热烈氛围里,王阳明提出了阳明心学最为人所知的理念——知行合一

 中国阳明文化园。

摄影/吴学文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名、而且最有价值的口号(梁启超语),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思想大旗最先树立在贵州高原之上。

    什么是知行合一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里,无论是立足贵州本土,志在走出大山的贵州人,还是来到贵州,建设贵州的八方来客,都以自己的选择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黄平飞云崖月潭寺,王阳明入黔时

在此留下“天下之山,萃于云贵”的名句。

摄影/吴学文

 

    但无论如何,它既在于良知与善行的合一,又在于事上磨练的求真务实。而这种精神,历来在贵州地域生发不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贵州就有为求开拓文教、不远万里去中原求学的汉三贤;在唐代,有抉目明志,发起修建四川乐山大佛的海通禅师;南宋时有身怀保家卫国之志,修建重庆钓鱼城阻挡蒙古大军的冉氏兄弟,已然与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字遥相呼应。

贵阳扶风山尹道真祠。

尹珍,字道真,为开拓贵州文教的“汉三贤”之一。

摄影/陈伟红

 


从贵州人到天下人

知行合一拓黔山

    王阳明在贵州始论的知行合一理念,最先影响的便是黔中王门的本土弟子们。这些弟子,或在贵州身体力行开拓贵州文教,或在走出大山后,推动了中国的文教发展。其后学弟子代表人物,莫过于被晚清西南巨儒莫友芝誉为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的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整理的老师语录。

贵州是《传习录》最早的刊刻地之一。摄影/陈伟红

 

    论学问,孙应鳌结合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提出了我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命题,和当时著名思想家李贽、徐渭等人一同推动着晚明文风的巨变。论事功,作为一名官至教育部部长兼社科院院长(国子监祭酒兼经筵讲官)的理学名臣,孙应鳌将拓展文教作为持续终生的知与行。如此黔中王门弟子,正是最初贯彻王阳明所论知行合一理念的代表。

贵州人孙应鳌“知行合一”的生平事迹。

制图/鱼一条

 

    不同时期来到贵州的天下人,还为知行合一打下更为深远的脚注。清嘉庆年间,鲍家屯有位诗人叫鲍开元,思及当年先祖自安徽棠樾随调北征南大潮屯堡贵州,开拓土地的历史,题诗道不是金陵归路远,由来乐土属南黔,正是天下人化他乡为故乡建设贵州的缩影。

    要说对文化、交通、经济等领域的综合开拓,莫过于明清两代的诸多入黔官员。他们不但开拓文教,致力推动贵州发展,还广泛拓展、传播其文化。譬如,贵阳人文地标甲秀楼,在历史上曾多次重建。若你去追溯这一代名楼的建设史,便会发现背后就是入黔官员知行合一建设贵州的故事。

甲秀楼的建楼史,

也藏着贵州文教发展的历程。

摄影/吴学文

 

    贵阳甲秀楼,起初是王阳明第二代弟子、贵阳名士马廷锡修建的栖云亭,马廷锡在此讲学三十余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贵州巡抚江东之以科甲挺秀的美好寓意在原址修建甲秀楼,后因播州之乱一度停工。直到新任巡抚郭子章协助平定播州之乱后,才接力江东之,继续修建甲秀楼,之后,郭子章还续修九孔石桥一座,贯通南北两岸,取名江公堤,以此纪念其治黔之功。

甲秀楼多次重修,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左图:甲秀楼的槛联,右图:栏杆上的石狮子。

摄影/陈伟红

 

    建楼之外,郭子章的成就还在于治理政务,奖掖士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郭子章离开贵州。黔中百姓为其建生祠七所,水西安氏亦建祠,以表敬意。清代时也有一位贵州巡抚田雯,他不仅重修甲秀楼,而且重修阳明书院等各式学堂,还解决了平溪(今玉屏县)、清浪(今镇远县清溪区)两卫的学子不得不去湖广行省异地高考的难题,被当时士人广为传颂。

王阳明曾“龙冈讲学”之地,

今称“龙岗书院”。

摄影/陆宇堃

 

    众多入黔官员的求真务实,还以实地见闻,破除了贵州是西南一隅蛮荒之地的偏见,带来了一个真实多彩,积极进取的全新贵州。

    郭子章治黔十年,将其所见所感整理为60《黔记》,规模宏大,体例齐全,成为后世研究贵州明代人文发展的重要资料。田雯在贵州任职三年有余,足迹遍及各府、州、县,写成一部《黔书》,被时任贵州乡试主考官的清代大儒徐嘉炎誉为:使人之视黔以为名邦,以为乐土,慕而安之,美而赋之 

《黔书》广泛记录了贵州的人文风物,社会百态。

制图/鱼一条

 

    此后,还有请朝廷在滇黔大道上广设驿站的赵廷臣;上《请设学校疏》,强调民苗杂处,非弦诵诗书,无以化犷悍之心,令官学兴建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王彦;刊印经史文集,提倡修纂府志的贺长龄……诸多有所作为的入黔官员,实地求知,躬身行实,成为贵州绵延不绝文脉上的一块块里程丰碑。

 

百年未有大变局

知行合一向世界

    近代以来,贵州作为西南枢要,在中国舞台上的地位愈发突出。在这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下,贵州各地都面临着新旧文化交织更替的局面。

郑珍与莫友芝进行学术研究时

临摹的古代碑刻。

资料提供/舒奇峰

 

    譬如,黔北的文化高地遵义,就迎来了前有郑珍、莫友芝等人研习经文,后有黎庶昌等人开眼看世界的学术接力。放眼此时的贵州各地,诸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经世致用,承担起文化革新的重任。

左图:沙滩文化园区;右图:黎庶昌故居旧址。

庶昌为遵义沙滩村走出的知名外交家、文化学者。

摄影/陈伟红

 

    在贵阳,官员、学者、商人,纷纷投入到开拓文教的大潮。当年贵州织金人丁宝桢改革四川盐政时,有位叫华联辉的商人因川盐运销而崛起,成为黔中巨富。然而,他的儿子华之鸿在继承家业时,却做出了一个选择——“不如利用盐业所积资金,创办书局……发展贵州之功业与文化

贵州人丁宝桢对贵州文教的发展颇为关切,

多次捐资支持建学。

图为织金丁公祠。

摄影/吴学文

 

    于是,华之鸿前后耗银20万两,历时11年创办了后来成为民国时期全国七大书局之一的文通书局。有意思的是,这所书局所刊印的第一本铅印书是西南巨儒郑珍编纂的《播雅》,第一部石印书籍则是一本英文教科书。这,正是当时贵州人格局广纳中西的缩影。

文通书局编辑部的手稿资料。

资料提供/舒奇峰

 

    而在贵州西南,还有一处当时逐渐兴起的文化重地——兴义,更是当时贵州各界人士身体力行,开拓新学的代表。

    清嘉庆三年(1798)兴义县被设立,这里位处滇黔桂三省之交,作为商贸通衢,日渐兴盛。时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之洞的父亲张锳任兴义知府,为拓新发展,他不但动员所属州、县的官绅捐银修建学宫、书院和义学,还亲临书院讲学。

兴义刘氏家族对兴义文教贡献甚多

图为兴义刘氏庄园。

摄影/陈庆全

 

    兴义本地人士亦为本地文教兴盛而努力,光绪十五年(1889)兴义团练统领刘官礼重修乾隆年间就有的笔山书院,并诚邀大儒雷廷珍主持学务。在笔山书院任教的三年间,雷廷珍一改八股诗赋之学,而是率领众多学子修行时务。如是种种举措,让兴义人才连袂而起,为后来诸多士子在民国舞台上的风云登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百年风云的舞台上,除了众多经世致用的建设者外,还有一群以知行合一的精神,呼应家国浪潮的先驱者。他们的先声,是公车上书里呼应维新并签名的95位贵州士子,是1912年初,在北京冒险刺杀袁世凯并因此牺牲的张先培、黄芝萌两名青年志士。

达德学校旧址,

这里走出了贵州近代教育史上多个“第一”。

摄影/陈伟红

 

    他们的高潮,则在于踏破千山,共同与革命年代的激昂岁月共鸣的贵州壮士。有高呼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的邓恩铭;有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之名走出大山为家为国的王若飞;有以诗句寄望长征故事的侗族诗人杨和钧……知行合一四字,刻画出热血风采。

荔波邓恩铭故居。

摄影/陈庆全

 

    如今,从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两种人文精神的影响蹇续不息,无论是建设自身家园,还是拓展一方天地,都帮助贵州人发现无限可能。

    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里极其珍贵的土地,贵州人因地制宜,并没有大规模栽植主粮作物,而是以百样风物涵养生态,在日拱一卒的不断精进之中,种出了全国种植规模第一的茶叶、辣椒、刺梨、火龙果……成为一个山地特色农业大省。

贵州的特色生态农业繁荣发展。

左图:抹茶茶园;右图:辣椒种植园。

摄影/吴学文,陈伟红

 

    面对曾经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山地困局,贵州人以2.8万座桥梁联结西南,沟通世界的同时,也不忘注重与自然同谐的理念。红枫湖大桥跨越生态重地红枫湖,修建时却没有一块混凝土掉入红枫湖中,以护佑生态的巧思精工获得桥梁建筑至高奖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最近刚刚荣获2018-2023“中国最美桥梁平塘特大桥,则以黔南州的天地山河为画布,装点了诸多布依族、苗族的衣饰元素。三座世界级的混凝土高塔,宛如三位少女牵起裙摆在山川中踊跃,为贵州的腾飞之路牵线搭桥

云雾中的平塘特大桥。

摄影/张晋铭

 

    如是种种小到寻常的风物变迁,大到呼应时代浪潮的超级工程,你都可以看到贵州人心如雄狮出山,行则有序共生的从容与奋进。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如同隐形的翅膀,正在托着贵州这处山地公园扶摇而起,万里飞腾。

 


策划 | 火花范

 | 后果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制图 | 九阳、鱼一条

首图 | 徐俊

封图 | 黄晓海(左图)

封图 | 王伟(右图)

 

📖

审稿专家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纂

 

范同寿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张明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

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 顾久主编 中华书局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读本》 何光渝编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谈贵州人文精神关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解读》 徐圻

《王阳明思想学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张新民

《王阳明与黔中王门书院讲学运动》 张明

《民国贵州风云人物》 厐思纯

《贵州六百年入黔官员》 厐思纯

《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护林规约考辩》 杨武松 潘弘

 

主要数据来源

国家文物局官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官网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官网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贵州省统计局门户网站

贵州省人民政府-统计年鉴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官网

《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

 

特别感谢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贵州省水利厅

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

中共毕节市委宣传部

中共黔西南州委宣传部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

中共汇川区委宣传部

中共七星关区委宣传部

贵州省摄影家协会

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地道风物”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 经授权转载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