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同寿:明代屯堡导致历史上贵州经济重心的转移

发布时间: 2023-11-28 浏览次数: 10


作者:范同寿


屯堡文化是贵州一个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品牌。新编《安顺市西秀区志》专门设置“屯堡文化”专章,记述称:“明朝初年,‘征南’与‘填南’的屯军与屯民及以其他形式迁出境内的移民,称‘屯堡人’,由于长期自我封闭,特殊的时空环境使屯堡人固守和形成以居住、服饰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以婚姻、家庭、习俗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以地戏、花灯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操独特方言。”该志介绍2005年区境内屯堡人约20万人,以七眼桥、大西桥为主要聚居区,居住面积约1340平方公里。

屯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少见。自从西汉王朝发明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由国家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一套办法,屯田制便大行其道。到曹魏时,屯田制发展得更加完整,有了民屯和军屯之分。军屯以士兵为屯力,一边戍守,一边屯田。随着屯田制的推行,屯堡亦开始出现,唐代韩愈的文中即有“出入河山之际,六百余里,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人得肆耕其中”的描述。说明屯堡的出现并非始于明朝,朱元璋也不是屯田制的首创者。只不过明王朝建立后,从洪武四年(1371年)起,不断在今贵州境内设立卫所,大兴屯田,使贵州出现了“千屯遍列于原野,诸卫错布于州县”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普遍在今贵州境内建立的屯堡,与我们今天所提的屯堡文化,在明以后的贵州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是有显著区别的。有关文献统计,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宣德末年(1435年)的短短50余年中,贵州都指挥使司所辖各卫所建立的屯堡多达700余处。如此众多的屯堡,对贵州经济社会的演变、全省经济重心的转移、古代城镇的兴起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今我们探讨得较多的屯堡文化,则是特指今安顺市辖境内以云山屯堡、天龙屯堡等为代表的独特的屯堡文化历史遗产。

安顺“屯堡第一村”——九溪村(罗永忠 摄)

因此,对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应将视野拓宽,并给予必要的学术定位。本人认为:当我们研究明代贵州省境内的屯堡文化时,研究的对象是明代全省范围内屯堡的诞生、演变及其对贵州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而在研究今安顺等地的屯堡文化时,所指向的则是安顺一带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研究它的缘起、所包含的种种历史文化信息,研究这一文化财富的历史价值、当代意义以及它在当今发展文旅融合产业中的作用。严格说来,前者是广义上制度层面的屯堡文化,后者是贵州独具特色的屯堡历史文化遗产。

研究贵州屯堡文化,离不开对卫所制度的探讨。明洪武年间是卫所制度的全盛时期,今贵州境内的卫所大多在那一时期设立。按照明政府的规定,凡有卫所的地区都必须屯田,但“临边险要者,守多于屯;在内偏僻或地虽险要而运输艰至者,皆屯多于守”。贵州复杂险峻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了以屯田为主的地区,屯垦和生产粮食成了贵州屯军的第一要务。

明代在贵州先后设置30卫、140余所,这些卫所绝大多数设于洪武年间。卫所多屯军就多,明朝在贵州的屯军最多时达20万户,近百万人。正是由卫所衍生出来设于省境宜居之地的屯堡,导致了明代贵州经济重心发生了里程碑式变化。

就整个贵州高原来说,明以前的经济重心主要在黔北。黔北与巴蜀毗邻,自古往来密切,盐运、水运、商贸、文化交流频繁,广受汉文化熏染,致使黔北的生产力、教育水平均远高于乌江以南地区。从秦汉到两宋以前,贵州的经济重心、文化重心都在黔北,这是不争的事实。

南宋时期频繁在贵州、云南、广西买马,一度将今贵州纳入全国商业市场。每次买马多伴有马帮将大批食盐、绢帛运入贵州,同时将贵州的土特产源源运往外地,一定程度刺激了乌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战局的急剧变化,这种情况延续的时间并不长。元政府虽然在黔中设立了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着手设置“站赤”,在贵州高原修建了两条东西向驿道、三条南北向干道,着手改善交通,仍不足以引起贵州经济重心的移动。

真正导致贵州经济重心全方位由黔北向黔中的转移,发生在明王朝“广设卫所,大兴屯田”,大力整修4条省际驿道之后。卫所、屯堡的大量出现,极大提升了贵州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力,强化了贵州与周边省区的联系,同时也给贵州各民族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契机,而这其中起决定因素的便是屯堡。

随着卫所及屯军家属生活区屯堡的建立,推动了土司统治地区落后的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转化。土司制度本身是西南各族封建领主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存在必然与这一封建化过程相始终。卫所与屯堡的大批建立,使大批拥有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的汉族地主、官吏和商人相继涌入贵州民族地区。他们一旦立稳脚跟,便毫不犹豫地按照内地方式发展地主经济。于是部分屯田变为私有,从中不断产生地主经济成分,这些地主经济扩散的结果,最终促使各族的封建领主经济迅速朝着地主经济转化。这正是在无数屯堡的影响下发生的。

屯堡的大量涌现还为明政府创造了在贵州全境,尤其是黔中等地开展一场由官方主导下大开发的社会条件。经过长达百余年的大开发,贵州的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以贵阳为中心,通向周边各省的四大驿道得以贯通完善;移民、商人、工匠纷至沓来,汉族移民大量涌进;大批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相继引入。贵州全境尤其乌江以南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大批官学、卫所、司学及书院、社学和义学的创建,贵州教育在明以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这时,昔日作为羁縻之地的乌江以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才开始逐渐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洪流。

种种事实证明,随着明代屯堡的普遍出现,直接导致了乌江以南以贵阳、安顺为核心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商贸的兴盛、交通的改善、整体生产力的提高。明政府以贵阳作为省会,使其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州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就于此开始,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作者系贵州省地方志办原主任)

 

原载:天眼新闻客户端

转载来源:贵州档案方志  2023-11-28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