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孔学堂书局编辑的图书《中国古代哲学通诠》发行。
作为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哲学的专著,该书分为五篇,分别以总论篇的宏观视角,分期篇的中观视角,以及奠基期、展开期、高峰期个案篇的微观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由总体论述,到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具体分期,再在分期为“奠基期—先秦时期”“展开期—从西汉到唐末”“高峰期—从北宋到清末”的基础上,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话题进行再诠释。

该书作者宋志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已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奖、第八届高校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宋志明认为,目前出版的十几种中国哲学史教材存在着三点遗憾。第一,不够“中国”。有些编写者似乎自信心不足,习惯于按照国外的模式来写,没有充分反映出中国哲学的独到精神、独到韵味。第二,不够“哲学”。有些编写者似乎只是把古人的言论编纂在一起,并不做思想的提炼和问题的解析,求因、明变、评判一概不做。据有人统计,有些教材引用的原文,甚至超过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这种读本与读书笔记没有什么区别。第三,不够“历史”。有些编写者选择的人物众多,无法展现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宋志明表示,他所著作的《中国古代哲学通诠》,通过捕捉中国哲学特有的话题,抓住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在“总论篇”选择宏观的视角,“分期篇”选择中观的视角,而后三篇则选择微观的视角。“奠基期个案篇”以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为代表,论述每位哲学家所谈论的特有话题。“展开期个案篇”以汉唐时期的董仲舒、王充、王弼、郭象为代表,论述每位哲学家所谈论的特有话题。由于佛教涉猎范围太广,没有以人物为个案,而以思潮为个案,题为《中国佛教:创造性诠释》。“高峰期个案篇”以宋代的周敦颐、二程兄弟、张载、朱熹、陆九渊,以及此后的王阳明、王夫之、戴震为代表,论述每位哲学家所谈论的特有话题。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赵怡 二审/陈曦 三审/黄蔚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 2023-11-29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