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王晓卫:《茫父先生赋》

发布时间: 2023-12-03 浏览次数: 38

《茫父先生赋》


(律赋。以“山藏至宝望重京华”为韵,八章,每章十二句。)

 

若夫天垂碧幕,地献青镮。族祖初迁赣抚[1],芒鞋屡过淙潺[2]。打铜砦木屋[3],龙井街雏鬟[4]。遂有蒙童学礼,翠岭勤攀。砚耕赠茫茫之号[5],学古陈矻矻之班[6]。严修亲批札记[7],显世邀长笔山[8]

于是三赴会试,一登明堂[9]。莲花寺交天下名士[10],瀚海帆向东瀛异乡。友印昆赏梅韵[11],思教育于远洋[12]。编民法财产[13],仰东海朝阳[14]。驾长风以归国,官主事而玉藏[15]

嗟夫致季常之书[16],垂深挚之泪。悲唐炯之词[17],叹是非之累。爱诗成菊清[18],传文选诗萃[19]。与熊陈担议员[20],哀朽坏藐丑类。虽黔山路遥,喜桑梓朋至。

尔乃无意官场,尽情向道[21]。吴宓叹其博通[22],毅生称其精到[23]

长女师敦惠慈[24],教美校重襟抱[25]。主私立黉堂[26],求魄融粹藻。度弟子以金针[27],传兰芳以秘宝[28]

乃有度曲当行,吟诗耿怆。小令动氤氲,慢词羞画匠[29]。迎泰翁相视如笑谈,演飞鸟心会自悠漾[30]。觞流癸丑,任公分韵于群贤[31];寺赏丁香,湘绮得图于众望[32]

又以神运气机,意潜提纵。用帖混成,融碑灵动。响拓合双钩,写铜传幻梦。高蹈溢丹青,妙妍通澒洞。治印有文赵之长[33],法人藏墨铅之众[34]。黔士或引为骄,蓟门多尊且重。

至若平生著述,宇内腾晶。昌明曲学,复发清声[35]。区分真伪,卓荦论衡[36]。审音今纽[37],研史有清[38]。宣考古研图谱[39],定碑文展金睛[40]。唯弗堂之众稿,迄驾鹤未出京[41]

哀哉高山流水,素帐白纱。清秋湖海之泪[42],病树老藤之鸦。

惜左臂残废[43],忧冰蟾禁遮。攀雪柳悲黄壤[44],对墙隅叹日车。一朝魂逝[45],诸友魄嗟。八纪天悬冷月,几人梦谒姚华!


王晓卫 癸丑孟冬于绎史属文斋




  [1]先生《孝宪先生家传》记其族“宋元既降,沿江西迁为赣之抚人”。

  [2]《家传》谓其族“循沅澧以溯牂牁”而入黔。

  [3]打铜砦,今花溪久安打通寨村。《家传》谓其族“止于贵筑打铜砦,再徙会城”。

  [4]龙井街,即贵阳龙井巷,姚华父姚源清于此开店。雏鬟,年轻女子,此指姚源清侧室镇宁费氏,育二子一女,长子姚华。

  [5]学古书院同窗、贵筑刘砚耕解元以先生秉性率真赠号“茫茫”,遂以此自署,后署“茫父”。

  [6]严修办学古书院,后改为经世学堂,名儒雷廷珍为山长,先生与任可澄、刘显世等为首批学员。

  [7]严修任贵州学政,颇看重生员姚华。札记指先生撰《读段氏注说文解字札记》。

  [8]二十七岁时,同年刘显世聘为兴义笔山书院山长。

  [9]古明堂功能之一为选士,此以代指京殿。

  [10]先生赐同进士出身后寓此,旅日归国后长期居此,著述书画常署款莲花寺、莲花庵等。

  [11]印昆,周大烈,先生东京法政大学同窗,终身挚友。印昆曾为陈寅恪先生幼时私塾老师。先生寄印昆《沁园春》词有“和雪勾梅”句。

  [12]先生在日上书业师严修,论兼修教育学之故,谓吾国学界中有魂者鲜,日本先有“和魂汉才”再有“和魂欧才”之言,中国当倡言“中魂西才”或“中魂东才”。

  [13]光绪三十三年春在日本编印,天津丙午社发行。

  [14]先生最爱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题长诗赞之,有“下视东海朝阳暹”句。二十岁后规摹逾千过,自云:“吾以隶法运颜平原耳。”

  [15]先生归国不久,补官邮传部主事。

  [16]蹇念益,遵义人,先生友朋。

  [17]唐炯,字鄂生,遵义人,晚清名臣。先生有《满江红》词悼之。

  [18]桂诗成,字百铸,精山水古琴。先生曾与诗成同赏菊。

  [19]王文选,字伯群,以字行,为先生笔山书院弟子。先生当鄂变,作《秋草图》,并自题《秋草诗六首》,后流入伯群之手。

  [20]民国元年,先生与熊铁岩、陈敬民等当选为参议院贵州参议员。

  [21]向道谓向慕道义者。

  [22]光绪三年,先生应清华学堂中等科国文教席聘,吴宓为弟子,日记叹先生“其学问如何博精,其议论如何明通”。

  [23]毅生,郑天挺,先生在莲花庵讲金石文字时弟子。

  [24]民国三年,先生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主张女师学生应“宽裕慈惠,温良恭敬”。

  [25]民国七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后更名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即今中央美院前生,先生与陈师曾、王梦白等在此共事多年。

  [26]民国十三年,北京美专毕业生筹建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公推先生为首任校长。

  [27]先生曾在莲花庵为京师好学之大学生讲金石文字等。

  [28]梅兰芳常持画作至莲花庵请先生指导修改。

  [29]先生词多有画境,余曾著文论之。小令、慢词两句互文见义。

  [30]民国十三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引介与先生相会,不能言而相视而笑,似有灵犀相通。先生演泰戈尔《飞鸟集》而为五言。

  [31]民国二年癸丑上巳,兰亭修禊事整260甲子,京师名士近四十人,应梁启超之召,在京西万牲园曲水流觞,分韵赋诗。先生分得“带”字韵,梁启超分得“激”字韵。

  [32]民国三年,湘绮老人王闓运来京任国史馆馆长,约请名流百馀人聚法源寺赏丁香,开留春宴,人各赋诗,集为一册,先生作七律二首,并绘《留春图》。

  [33]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谓先生不刻印,其所用印章大半由陈师曾镌,其实先生多治印章,诗有“我曾捉刀一治印”句,杨昭隽曾辑录《姚陈印谱》。文赵,明文彭、清赵之谦,篆刻名家。

  [34]据史树青先生言,法国人曾在琉璃厂收集先生大量作品,带回法国。先生殿试卷今亦藏法兰西学院。

  [35]民国元年,先生撰《曲海一勺》,连载于梁启超创办之《庸言》杂志,乃曲学之精典。

  [36]民国二年,先生为《论衡》周刊编“文苑”栏目,撰《艺林虎贲》以连载,专论辨析书画、古籍、金石真伪。

  [37]民国三年,先生著《翻切今纽六论》。

  [38]民国三年,清史馆聘先生为纂修。

  [39]民国十三年,北京大学《造型美术》创刊号,刊发先生所撰《中国图谱源流考》,强调“图谱源流,以考古为根本”。

  [40]民初藏家欲得碑拓,多请先生掌眼。

  [41]先生将诗文、论著、题跋等整理结集,凡三十一卷,题名《弗堂类稿》,交中华书局付梓,先生殁后方刊行。

  [42]民国十二年,挚友陈师曾殁,先生以诗哭之,有“清秋湖海添新泪”句。

  [43]民国十五年,先生突患脑溢血,后左臂残。

  [44]民国十七年,梁启超卒,先生平生友朋固多,相知最深者陈、梁二人,此时心境之悲苦,不言而喻。先生挽梁启超诗,有“黄壤从今别”“仍将攀雪柳”句。

  [45]民国十九年,先生五十五岁,以脑溢血复发仙逝。


作者简介

    王晓卫,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社会兼职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赋学会理事等。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