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在“第二个结合”中守好“魂脉”和“根脉”

发布时间: 2023-12-06 浏览次数: 13

 

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王为松 蒋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近期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应当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三者既相互贯通,又各有侧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内在的底气骨气,是独立的文化品格;开放包容是表现出来的外在精神追求,是由内而外的胸怀气度。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要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可以说,坚持守正创新既体现了文化建设应当坚守的基本价值立场,又突出了应当遵循的规律路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基本原则,高屋建瓴、精辟深邃、提纲挈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国外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息息相关,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当前,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全面把握这一科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并自觉贯彻落实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满怀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和决心,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七个着力重大部署要求,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优势与禀赋特点,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着力。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助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动这一科学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走向深入,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助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切实肩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勇于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研究阐释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并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五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助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六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创造出有实效性的好办法,助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七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助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秉持开放包容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开放包容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开放胸襟,表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对内的先进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对外的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秉持开放包容与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一脉相承、相互贯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加自觉地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社科理论的重镇,具有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天然优势。要积极构建开放、创新、包容的学术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上海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排头兵和先行者。要进一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形成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利用好各种对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在国际对话中勇于亮出中国观点、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要善于从三种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推动三种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传承发展之路、培育上海城市软实力贡献社科智慧。持续开展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全面展现上海社科界五路大军的整体风貌,充分挖掘名家大师底蕴深厚、各类专家藏龙卧虎、学术新锐接续传承的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上海社会科学馆作为城市社科会客厅的作用,持续打响社科普及周”“东方讲坛品牌,给党的创新理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持续推进社科立法工作,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让哲学社会科学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闪亮名片。



坚持守正创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建设领域的基本原则,坚持守正创新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坚持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创造形成一批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新时代新征程,社科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落下去、深下去、传下去,不断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组织处副处长

 

第二个结合中守好魂脉根脉

田鹏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视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这不仅仅是在一般意识形态意义上表达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关注,而是对两者的本质及其关系之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命攸关的哲学澄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深入思考比较我们发现,第二个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守好魂脉根脉,必须推进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魂脉根脉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魂脉根脉相结合。两者彼此高度契合而相互成就、相互支撑、相互贯通,从而发生深刻 “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魂脉成为中国的,根脉成为现代的。魂脉根脉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从根本上解决了究竟什么是魂脉、究竟什么是根脉、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和把握魂脉根脉的关系的重大问题,不仅把人们从长期以来魂脉根脉边界清晰、不可通约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真正守好魂脉根脉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第二个结合魂脉融通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既然魂脉根脉都不可割断、不能割断、不会割断,那么就必须在魂脉根脉及两者关系上做文章。第一位的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去发现、甄别、选择,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百余年的奋进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创造,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全面挖掘文化宝藏,并推动其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协调,为中国式现代化找到了文化根基、提供了历史纵深。


第二个结合魂脉激活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根和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不动摇不停步辩证统一于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历史进程。为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精神园地,从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感染力。

    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便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一统传统激荡出新的思想活力;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民思想得到生动诠释;从守正不守旧到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在继承中转化;从万国咸宁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运用……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这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历史主动。


第二个结合根脉注入魂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充分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丰硕智慧,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并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味被马克思主义改变的过程,而是将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真正成为中国的。中国极大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把握,已经深深注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内涵与精神追求。


第二个结合魂脉根脉贯通

    守好魂脉根脉,必须推进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实现魂脉根脉相贯通、相融通,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挖掘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贯通和融通的最高追求则是形成理论聚变,创造新的理论、攀登新思想高峰。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必须在把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认清当代中国社会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不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答案、创新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潮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更加汹涌澎湃,关键在于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须不断提高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政治自觉,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深刻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不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2-06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