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 2023-12-12 浏览次数: 18


作者:郑敬斌 陈艺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立意深远,涵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方面深入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架构,有助于从整体上形成对这一思想的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为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既坚守“根”“魂”,又兼容并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精神品格的继承,又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精髓要义的汲取,还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了对世界其他文化有益成果的选择性吸收,内在蕴含坚守“根”“魂”、兼容并包的理论逻辑,更好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中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神品格

“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魂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的精神品格,不断充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引入实践概念,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决了真理的判断标准、世界第一性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孕育的文化理论坚持实践第一性,强调实践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实践的观点引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彻底粉碎了寄托于观念的主观唯心主义文化观和寄托于宗教神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文化观,使文化进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科学把握了“体”“用”的辩证关系。

2.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是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主张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文化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以“现实的个人”为理论基点,强调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创造主体,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创造主体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主张,根植人民又服务人民,把人民放在文化发展的最高位置,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大关切。

3.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开放性,是不断展开、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理论,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特点,作为历史的产物,强调文化理论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开放性,于科学理论和历史文化的继承中博采众长、于文明交流互鉴中学贯中西,以平视的眼光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世界其他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具有不断展开、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二)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文化精髓要义的集中展现,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内容,不仅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而且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民族性理论资源。

1.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价值的前提下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科学运用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底蕴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总结我国历史传统中的治国理政智慧,使“为政以德、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天下为公”等传统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焕发生机活力。

2.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

“两创”方针作为方法指引,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精髓的关键。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造性转化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两创”方针的出发点,从创造性转化入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的总体原则,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实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接着讲”。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新性发展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创新性发展”既回答了创新什么的问题,又回答了如何创新的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落脚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赓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特点形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以新时代的新内涵增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使中华文化精髓要义实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新讲”。

(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注重发挥文明交流互鉴在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助益。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平等包容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突出包容精神对实现文明和谐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有选择地吸收世界其他文化有益成果时,秉承平等包容的正确态度,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摒弃文明的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在尊重差异中加深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认同,在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行动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意义,多次开展文明对话的具体实践。例如,2019年5月,召开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21年10月,召开以“增进文明对话、共塑亚洲未来”为主题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2023年7月3日,召开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携手绘就现代化新图景”为主题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等等。不同主题的文明对话承载相同的美好愿景,展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对话推动者和践行者的责任担当。在文明对话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平等看待各种文明形态,于不同文化中吸收借鉴,涵育全球眼光和世界情怀。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逻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能够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有效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发展文化事业的过去、当下、未来的有机统一,内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历史逻辑。

(一)一脉相承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百年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百年历史沿革内蕴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对文化规律的正确把握,整体上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发展演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新时代成果,汲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养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思想的高度凝炼与有效拓展。

1. 一脉相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高度注重文化建设。在这一时期厘清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定位、革命文艺正确发展等问题。其一,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定位,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毛泽东同志在正确把握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基本特点。其二,关于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阐明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明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以及如何去服务等问题”,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新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发挥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正确方向,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2. 一脉相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预测:“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科学理解和处理文化继承问题上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方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略并进行专门论述,指出“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双百”方针繁荣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文化发展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化方针政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更好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科学运用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实践中,在新时代接续焕发活力和生命力。

3. 一脉相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新篇章。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视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议,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先进文化作出全面阐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得以明确。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社会转型期文化发展的时代挑战,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命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收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实际,在一脉相承中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新发展。

(二)接续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不断展开、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一方面,科学认识国内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国际文化激荡的时代趋势,在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的过程中实现接续发展。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认识国内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回答文化层面中国之问的过程中实现接续发展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文化繁荣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国内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使命担当,提出并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两创”方针,通过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变革性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回答文化层面中国之问的过程中不断趋向真理性认识,为更好发挥正确思想的指引作用奠定基础。

2. 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国际文化激荡的时代趋势,在回答文化层面世界之问的过程中实现接续发展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加深、意识形态领域硝烟弥漫、思潮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背景下,文化霸权主义、“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长期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消极影响,话语权层面的“西强我弱”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对文化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作出系统部署,通过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高,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接续发展,为我国在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行稳致远提供文化支撑。

(三)创新形成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思想观点与战略部署的双项提升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集体智慧,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开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不仅满足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

1.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集成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观点的过程中得以创新形成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文化理论的发展提出更多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积极发挥文化传承者、建设者的作用,注重推进文化建设理论观点的与时俱进。例如,提出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四个自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上述思想观点之丰富、之密集前所未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实现思想观点集成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充盈、创新形成,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形态跃升实现理论升华。

2.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整合新时代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得以创新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等逐一进行谋划和部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九个坚持”,到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十四个强调”,再到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新时代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推进不断发展,体现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系统性整合上述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得以创新形成。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新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铺展开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在回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实践课题中产生新思想新认识,又以新思想新认识接续部署新征程的文化发展实践,整体聚焦首要政治任务、锚定文化建设新方向、牢牢遵循基本原则、系统把握重点内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为接续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一)聚焦首要政治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这一思想的理论伟力更好转换为实践伟力。首先,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文化事业发展,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要坚持这一创新理论在党的文化事业布局中的引领地位,发挥党的文化创新理论在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等制度机制。一是健全学习教育机制。中国共产党作为学习型政党,要紧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教育,通过主题教育、集中培训等学习教育形式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二是健全研究阐释机制。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发展脉络、鲜明特征等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系统深入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理论研究的透彻性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理论武装的有效性。三是健全宣传普及机制。宣传普及是使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健全面向全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理论宣传普及体系,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文化创新理论和文化实践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宣传普及过程中使党的文化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锚定文化建设新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新征程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的起点要锚定文化建设新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首先,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为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赓续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典范,强调中华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系统总结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文明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底蕴支撑的重要认识。其次,坚持“两个结合”,激发了科学理论和传统智慧的整体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提供了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秘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激发了科学理论和传统智慧的整体合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在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和体现传统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助力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三)牢牢遵循基本原则,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接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要整体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认同和高度肯定。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文化自信提振全民族精神气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第二,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吸收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过程中积极广泛开展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积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拓展文化发展的世界眼光。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坚持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守住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于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展望未来。

(四)系统把握重点内容,统筹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七个着力”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七个着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前和未来党的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需要系统把握、统筹推进。首先,在系统把握的基础上树立对“七个着力”的正确认识。“七个着力”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深刻把握,“七个着力”内外相系、彼此贯通,具有深刻的理论思想性和实践指引性。要将“七个着力”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狠抓落实,充分发挥“七个着力”作为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抓手”的重要作用。其次,在统筹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七个着力”的实践伟力。“七个着力”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保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逻辑的具体展开,必须坚持统筹推进。一是在总体层面重点把握“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一纲领性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文化发展领域的地位。二是在对内层面统筹发展“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五个方面的实践,更好满足和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和重要任务。三是在对外层面接续推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更好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集体智慧结晶,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通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一,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事业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在党领导和开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实践中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利益,以人民的文化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满足人民利益服务。第二,坚持文化事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张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在文化领域发挥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为了人民的文化发展目标、依靠人民的文化发展方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文化发展归宿。第三,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为牵引,关注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新需要,不断彰显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力量,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巩固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促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增添人民伟力。


四、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作为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实现了既坚守魂脉根脉、又兼容并包的理论逻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实践逻辑,遵循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要在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三重逻辑架构的基础上体悟真理、实践真理,更好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原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转载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12-12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