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仅为贵州留下了广大而精微的形而上学思想学术资源,而且还为贵州留下了丰富的阳明文化遗址遗迹,形态多样、点多面广,涉及贵州八个地区的20个县市,其中以贵阳市及贵阳市修文县最具代表性。为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阳明玩易窝
玩易窝距修文县城中心约1公里,位于龙场镇新春村,在吴家湾与毛栗园之间的一座约4米高的小山丘下,原为修文城廓十二景之一,有“玩易奇观”之称。玩易窝为一个天然小溶洞,高3米,最宽处4米,深20余米。它的东面是清秀挺拔的天马山,南面是三座相峙的三角山,东南临巍峨耸立的九层坡,洞左侧不远处有终年不竭、碧波荡漾的陶家龙潭。玩易窝是修文较早的一处历史文化遗迹,1985年被列为修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后升格为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与阳明洞同时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玩易窝公园
阳明洞
阳明洞原名“东洞”,王阳明被贬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游息研读于此,并创办“龙岗书院”,将东洞更名为“阳明小洞天”,世称“阳明洞”。洞口前为青石板铺就的石院坝,院边有青石雕刻护栏,院北石梯两旁有两人合围粗的两棵参天古柏,名“文成柏”。两树巍然并峙,根深叶茂,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据民国《修文县志》载,古柏是王阳明先生手植,距今已有508年。

阳明文化园东洞
阳明洞前后三通,洞中有洞,宽敞明亮,空气通畅。洞口呈长方形,洞中钟乳鳞次带比,玲珑剔透,上悬下立,形态万千,可惜部分被毁坏。王阳明初到此时,用茅草扎成围栏在洞口挡风,搬石块在洞内垒床睡觉,与童仆在此生活居住。从王阳明《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一诗的描述中,可知他当时在洞中的生活状况。王阳明离世后,历代学者、名人、仕官到这里瞻仰阳明洞遗迹,洞内外书刻有大量的摩崖和碑刻。摩崖有43幅,是国内外溶洞摩崖石刻最多的一处,行、楷、隶、篆等书体各具,风格迥异。其中七言诗7首,五言诗5首,单句摩崖石刻29幅,均遍布于洞壁间。
龙岗书院
据有关史料记载,全国有龙岗书院四个,但是开办时间最早,知名度最高的龙岗书院,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所建。该书院位于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王阳明在龙岗书院里修身讲学,传播文化,讲授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当时的情况是“先生与群弟子日讲明‘良知’之旨,听者勃勃感触”,出现了“门生颇群集”“士类感慕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的盛况,听讲者多时达百余人。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治学要求,向弟子们系统地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引导弟子树立远大目标,勤奋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和勇于改过的决心投入学习,以友好、和婉的态度和方法劝导有过失的同志朋友。
龙岗书院
王阳明离开后,书院一直保留。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抚贵州监察御使赵锦巡抚都御使张鹗翼。廉使张尧年,参政万虞恺,提学副使谢东山等在龙岗书院北旁建祠三楹,仍题曰龙岗书院,但其讲学功能淡化。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布政使陈德荣,学政邹一桂,修文知县王肯谷维修改建,改名王文成公祠,不再讲学。后知县张凤池重新维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张镛补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贵州巡抚乔用迁,按察使吴振棫,布政使罗绕典,知县许大伦等维修改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王锡祉重修飨堂。民国十二年(1923年),知县王百锐等维修改建。新中国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在1958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文化厅拨款修复,1982年由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陆续拨款维修。现由修文县文物管理所保护、管理、使用,对外开放参观。
何陋轩
跨入阳明洞大门,沿绿树掩映的曲径石阶缓缓而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何陋轩”,这是王阳明居住在阳明洞时,当地少数民族朋友帮助其修建的一座茅草房,王阳明把它作为居室和书斋,并取典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句,取名为“何陋轩”。

何陋轩
“何陋轩”原建筑早已坍塌,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屋脊两端塑有龙形兽吻,中间为宝顶,翼角用卷草和鱼作装饰,檐下四周为回廊。其轩在“文化大革命”中门窗、板壁、匾额被撤,只剩框架,室内碑刻被砸坏。1981年和1996年经过两次维修,才恢复原状。
王文成公祠
王文成公祠是一组四合院建筑,人们根据方位称它西厢,它是在原“龙岗书院”旧址上修建的。西厢为一栋二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它是进入“王文成公祠”四合院的正门,其门采用门楼式,饰以三层叠檐,门为石库门,门柱有石刻对联两幅,正面为“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侧面为“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两副对联及石匾均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贵州布政使罗绕典撰书。门梁正面刻有卷饰纹,下端刻太极图,上方嵌有“王文成公祠”五字金底石隔。祠门顶部左、中、右原塑有三组儒家人物故事场景的浮雕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西厢的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1981年根据原貌修复,1991年和1999年又进行过两次维修。

王文成公祠
君子亭
君子亭位于龙岗山巅,王文成公祠门对面,是王阳明弹琴讴歌、闲逸赏景之所。王阳明在《君子亭记》中说,复因轩(何陋轩之前荣,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他以竹有君子的“德、操、时、容”四道,命此享为“君子亭”。该亭原址在何陋轩前,早已坍塌。今存建筑系清代就原文昌阁旧址重建。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的木结构建筑,亭门前檐悬挂1981 年陈恒安书“君子亭”三字匾额,亭柱上原有楹联两副,一为“聊开楔席临流水;又与风光作主人”。一为“别开小径连松路;忽有朱栏出竹间”。门为格扇门,窗是花格木窗窗户上下镶有透雕花草图案,裙板上分别刻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东管傲雪”“香充幽谷”“荷塘清趣”等图像。亭廊周围有美人靠椅,供游人休憩。亭左侧竖有根据原拓片重刻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 云贵总督贺长龄书录王阳明《君子亭记》石碑一通。亭右石壁上刻有“性静纯一”摩崖一幅,据说是张学良囚禁阳明洞时所书刻,君子亭主体结构保存完好,1981年根据原貌修复,1996年又进行了维修。

君子亭
宾阳堂
宾阳堂位于龙岗山西面,与大佛殿相对,为悬山顶抬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格扇门,花格棂木窗,门窗做工精巧细致。它是王阳明当年建“龙岗书院”的建筑之一,是书院的迎宾待客之所。堂名取自于《尧典》“寅宾出日”之意,即“如敬重宾客一样接引太阳的初升”的意思。明代的宾阳堂建筑早已坍塌,因阳明洞在明、清两朝代多次维修改建,原貌有所改变,宾阳堂原址已无所寻觅。明国二十七年(1938),修文知县胡立五、县城士绅陈镜秋及刘恒泰重修宾阳堂于大佛殿前,胡立五作了《重修宾阳堂记》。1991年1月,宾阳堂发生火灾全部烧毁,同年由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拨款修复。该堂檐下有“宾阳堂”木匾一块,明间对联为“朝南服文饰,居驿而起;有西园胜概,此堂生辉”。堂内对联为“天为西南兴绝学;道从洙泗得真传”,为胡立五所撰。堂中挂王阳明朝服大像,两壁间陈列王阳明书法墨迹拓片。1996 年时根据原有拓片,重刻道光二十六年(1846)贵州粮储道桐城孙起端书录王阳明先生的《宾阳堂记》碑一通,竖于庭院中。院中还有苍翠翁郁的百年黄荆老树一根。

宾阳堂
三人坟
三人坟位于修文县谷堡乡哨上村的娱蚣坡山腰,距县城12公里,奢香夫人所开龙场驿至六广驿的古驿道从坟旁经过。正德四年(1509年)阴历8月3日,有自京城来赴任的吏目携一子一仆过龙场,投宿土苗家,第二天相继死于蜈坡,王阳明前往掩埋,写有《瘗旅文》致祭。三坟并列,各高1.6米、直径4米。清隆八年(1743年)东鲁孙谔会同知县王肯谷至坟前凭吊,孙谔捐资垒土筑坟,并赋诗撰文刻石于坟前。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文县人将《瘗旅文》刻碑立于坟侧古驿道旁,供后人追忆凭吊。1985年11月,三人坟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人坟碑记
天生桥
天生桥位于修文县谷堡乡哨上村,在三人坟前2公里处,与洒坪乡新乐村螺丝寨一水相隔,距县城约14公里。桥名“天生”,取于天造地设之意。是上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而成的一个溶岩穿洞,人们在洞的上面行走,便称为桥桥洞高36米,长14米,桥面宽34米。桥左侧面崖如刀切,高约百米,站在边缘,令人心惊胆战,游人多不敢近前。桥面至桥下有条小径,紧靠前壁,两侧长满灌木,行人须攀枝慢行。从桥面行至桥下,游人已微感气短。尤为可观的是,在桥前上游百米处的小桥河,有两条溪流在此汇于一体,涵于桥下。桥下有一高54米,宽26米的大瀑布,水流一泻直下,飞花溅玉,瀑水如练,吼声如雷。飞散的水花形成层层轻雾,笼罩着河谷。迎日而视,彩虹飞架,与天生桥争辉。至此,游人触景生情,大有心旷神怡之感。天生桥既是阳明文化遗迹,又是风景区,现已成为群众游览的好地方。

天生桥
六广河
六广河在乌江电站上游至猫跳河与鸭池河汇合,为修文、息烽与黔西、金沙四县的界河。古时水东和水西以六广河为界,在六广位置,河东是修文,河西是黔西。明洪武十九年(1386),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开辟龙场九驿,在六广设六广驿站,六广河成了贵阳到毕节的要塞。设驿站时即开设六广渡口,用木船摆渡过往行人。明正德四年(1509)冬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曾来到六广驿站(现广城村)住宿,第二天清晨从渡口乘船过六广河。他被这一条秀美的河谷和两岸雄奇的山峰所吸引,写下了赞美六广河风光的《陆广晓发》诗:“初日瞳瞳似晓霞,雨痕新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六广河峡谷之月亮岩景观
文明书院
原址在今贵阳市中心,始建于元朝皇庆年间,由教授何成禄创办。明弘治十七年(1504),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在元代书院旧址上重建。毛科请王阳明到“文明书院”任主讲。王阳明因当时生病不能前去,于是写了《答毛拙庵见招书院》一诗回复,用很客气的言辞婉言谢绝了。正德四年(1509)10 月,王阳明接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到文明书院主讲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30 年后,书院衰颓荒废,被用作公署停骏之馆,军队参院,诸衙别舍。嘉靖中期,王阳明龙岗书院弟子蒋信来任贵州提学副使,重建文明书院,并辟专祠祀阳明先生。明隆庆初年,文明书院再次毁废。隆庆三年(1569)时,在书院原址建贵阳府官署,明代晚期、清代为贵阳府署,民国时为贵阳县、贵阳市政府机关办公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是贵阳市政府办公之所,地址位于今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贵阳市政府迁往金阳新区前所在地即为文明书院旧址。

贵阳文明书院旧址照片
来仙洞
来仙洞又名仙人洞,在贵阳城东门外栖霞山,今为贵阳道教圣地,对外开放,贵阳道教协会设于此。洞在栖霞山半山上,平敞可居,洞外松竹花革.扶疏交荫,明代常有自鹤游乐其中,诗人墨客多携酒来游,在其下饮酒赋诗。仙人洞明代有僧人住过,为贵阳佛教胜地。现有三清殿、三官殿、舍身岩、会仙桥等景点,有三清殿三官殿、舍身岩、会仙桥等景观。沿岩壁凿有小道直上山顶来仙洞,远看小径如挂在山壁上长蛇,蔚为壮观。王阳明曾两次浏览栖霞山和来仙洞,赋有《栖霞山》《来仙洞》《游来仙洞早发道中》三首诗,描绘此间景色,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南霁云祠
王阳明曾游览南霁云祠,写有《南霁云祠》诗,歌颂了唐忠臣南霁云。南霁云祠在中华南路上,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祠为元代始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景泰二年(1451年)8月,贵州按察使王宪上书皇帝,谥号“忠烈”(指南霁云),改名忠烈祠。王阳明游览时,一般人仍称旧名南霁云祠。该祠后又改称忠烈宫,亦名内黑神庙。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成为贵阳达德学校校址(初期称民立小学堂),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曾在该校学习、工作过,爱国教育家、“四八”烈士黄齐生曾任过该校校长。1997年11月15日,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全面正式开放,接待参观者。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
南庵
王阳明写有《南庵次韵二首》和《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诗,记游南庵事并发抒了自己的游子思乡之情。南庵在贵阳城南的南明河南岸翠微巷内,现已修复建成翠微园。明代南庵地处霁虹桥(今名南明桥)之东,前临清潭,后负崇冈,群峰列巘,左右环绕,草木竹石杂置错陈,当时游人认为贵阳诸寺得山水之胜者,莫如该处。

南庵翠微园
南庵是旧名,王阳明游时仍称南庵,明弘治时改名圣寿寺,嘉靖时改称武侯祠,后又改名观音寺。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建拱南大殿,次年建大士殿。清道光时该寺有千佛铜塔一座,又有大士殿、翠微阁。明清两代诗人题咏甚多。民国时寺渐破败。近年经大规模修复,建成翠微园对外开放。翠微园内有肖娴书法陈列馆(现已移甲秀楼)、奇石馆等游览景点,环境清幽,回廊楼亭,古朴典雅。
翠微园和甲秀楼在2006 年,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载:贵州画报 图:贵图云图库
转载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贵视网”2023-12-12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