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新增《阳明心学文献丛刊》(全400册)图书

发布时间: 2023-12-19 浏览次数: 27

    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经申报获批,新近购置邹建锋、王学伟主編,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2210月正式出版发行的《阳明心学文献丛刊》(全400册)图书。

出版说明

五百年来,我们对阳明心学人物的探寻,可以从阳明心学名臣、宗师与隐秘人群三个维度划分。阳明心学名臣爲长年从事政治事务的学者型官员,以邹东廓、欧阳南野、聂双江、徐存斋、唐荆川、王敬所、耿天台、颜冲宇、闾东等人爲代表。阳明心学宗师则爲一直从事阳明心学讲学和教育的著名思想家,以王心斋、钱绪山、王龙溪、卢一松、王一庵、王东崖等人爲代表。而阳明心学的隐秘人群则主要是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地方教育家或乡绅,他们在一綫从事阳明心学的教学和传播工作,多爲不知名的阳明后学人物。

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支流,从明代中期直至近代,在数百年的阳明心学传统中,学者后先疏附,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中国哲学研究传统中,阳明心学及其历史衍变,作爲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在当代的文化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入地理解古典传统,以寻求更有效地应对当代的文化问题,因此,阳明心学仍然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一种学术传统的生成,与学术本身的特质以及其诞生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王阳明主要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以及嘉靖初期,当时朱子学作爲官方权威,统治了普通学者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学者对于朱熹的言论,童而习之,其流弊必然至于所谓行不著、习不察。阳明生当其时,经过早年的求索,又几经患难,他认识到『自得』的重要性,所谓『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爲是也。』在一种偏向保守的文化传统中,这种言论具有强烈的解放意味,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在阳明本人的学术活动中,他始终强调『以友辅仁』的重要性。正德元年,阳明在北京与湛甘泉相识,数年以后,他在送甘泉奉使安南的文章中说,自得甘泉爲友,『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正德九年,祭亡友郑朝朔,阳明感歎:『嗟予颛弱,实赖友朋。砥砺切磋,庶几有成。』他对友道的追求,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正德十二年,阳明平定横水、桶冈寇乱,俘获酋长谢志珊,而讶于其党类之众多,因而询问。谢曰:『平生见世上好汉,断不轻易放过,多方鈎致之,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与之吐实,无不应矣。』阳明退语门人,并且说:『吾儒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

阳明在对门人的告诫中也多次提到师友之道的重要性。如正德十三年,门人陆澄家居,阳明引子夏事以警之,谓:『子夏圣门高弟,曾子数其失,则曰: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夫离群索居之在昔贤已不能无过,况吾侪乎?』又嘉靖六年初,门人黄绾应诏出仕,因此询问阳明的意见。阳明说:『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于颓靡者。近与诚甫言,在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作爲一种独特的学风,汲汲于师友,求以砥砺成德,一直延续到清初。如清初学者颜元,早年尝从事于阳明学,友王法乾,定期爲会,『每会,二人规过辨学,声色婿厉,如临子弟;少倾,和敬依然。』

在『友道』观念的支持下,随着阳明思想的成熟,历史上著名的阳明学者群体逐渐形成。据《阳明先生年谱》记録,弘治十八年,阳明门人始进。正德二年,阳明赴龙场前夕,徐爱、蔡宗兖、朱节等三人先后纳贽北面。正德八九年间,阳明在滁州、南京等地任职,门人徐爱、黄宗明、薛侃、马明衡、陆澄、季本、许相卿、林达、张环、刘观时等人同聚师门,日夕渍砺。正德十三年前后,阳明提督南赣军务,日理万机,仍不废讲学。门人薛侃、欧阳德、梁绰、何廷仁、黄弘纲、薛俊、周仲、周衝等始终讲聚不散。嘉靖元年以后,阳明在绍兴,一时学者云集。钱德洪后来追忆盛况,说自『癸未(嘉靖二年)以后,环先生之室而居,如天妃、光相、能仁诸僧舍,每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所,更番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古刹,徒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之地。先生每临席,诸生前后左右,环坐而听,常不下数百人。』

阳明去世以后,门人秉承遗教,全国各地的讲会不断兴起。嘉靖九年,门人薛侃在杭州城南修建天真书院作爲同门的聚会场所。书院可居数百人,每年祭期,同门讲会终月。嘉靖十三年,门人邹守益在江西安福建复古、连山等书院,每年『春秋二季,合五郡,出青原山,爲大会。凡乡大夫在郡邑者,皆与会焉。于是四方同志之会,相继而起。』在嘉靖后期,天真书院、青原山、怀玉书院等地,成爲重要的阳明学传播场所,每一聚会,与会学者多达数百人,人数众多的阳明学者群体与定期的书院讲会活动爲阳明学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广义上的阳明学研究,应当包括对阳明本人以及阳明后学的研究,由于二者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如果截然割裂,必然难于形成对两者的充分认识。当代对阳明文献的发掘,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阳明本人的文献整理,除了有数种整理本《王阳明全集》以外,原始文献的影印,有《阳明文献彙刊》(四川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王阳明文献集成》《王阳明稀见版本辑存》(广陵书社)等大型文献。对于阳明后学的文献整理,虽然有《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凤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阳明学文献大系》(巴蜀书社)等出版,但由于后学人数众多,现有的出版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

近十馀年来,世界各大图书馆馆藏的汉籍资源陆续公布,《中国地方志集成》陆续公开影印并大规模出版,其中方志中人物志部分提供了数以千计的阳明心学人物的生平轨迹、内圣外王实践、阳明心学群体交往、著述与学术宗旨,远远超越《明儒学案》史料;《中国古籍总目》的出版,使得我们可以在人物志史料基础上对阳明心学文献进行全国大调研,根据馆藏按图索骥寻找其存世文献,发现其孤本文献,并从日本、欧美与港台地区购买并複製稀见珍本文献。经过主编们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发现一千五百多位阳明心学人物,撰写了一百六十多万字的阳明心学人物史料专著,由此大大丰富了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呈现的阳明心学人物图谱。在近十年的研究旅途中,我们发现大量不爲人知的阳明心学人物,获得了几百种阳明心学文献,很多是学术界首次发现,特别是这些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小人物』,进入他们的人生世界,拓展明清时期阳明心学的宏大世界,由此可以丰富阳明心学的哲学史、思想史、专门史、公共治理史与教育思想史等跨学科研究。通过对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多年阳明心学史料和文献的大调研,许多珍贵的孤本文献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爲重新检讨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提供了契机,爲中国哲学史、中国史、教育史与政治学史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手的原始文献。

全编爲学术界首次对阳明心学不知名人物文献的集大成性的地毯式搜集,收録了以往学术界不爲人知的多种珍稀文本,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而正是在对阳明心学文献大规模的寻找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以往学术界忽视的阳明学派,他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阳明心学文献。比如,我们首次发现湖南邵阳王门、湖北黄州王门、江苏常州王门、浙江金华王门等阳明心学丛林,都具有近百人的规模。他们兴建书院,刊印阳明心学书籍,专心培育学生,承前啓后。其中以阳明心学宗师蔡汝楠、耿定向、唐顺之、卢可久爲领军人物,扎根地方教育,维护阳明学派的传承,使得阳明心学风行天下。

具体来说,湖南衡湘区域的王学丛林亦是如此。随着清朝朱子学一统学林,尤其是有朱子学背景的曾国藩爲晚清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赫赫战功,湖南地方志文献纷纷对嘉靖中期蔡汝楠、孙应奎二人在衡湘地区精心培育数百位阳明后学弟子的事情讳莫如深,而学术界至今尚未有人揭开这段隐秘历史的面纱。但随着以邓洪波爲代表的一些湖南学者细心而扎实的努力,一大批中国书院的院志稀见文献重见天日,而孤本文献明人刻《石鼓书院志》也得以面世。也唯有在明人刊印的书院志里面,我们纔能发现大量的阳明后学人物,他们都是蔡汝楠、孙应奎亲传弟子,服膺阳明心学,泽被乡里,绵延较久。由于时代的巨大变迁,在清人与后人主编的地方志里面,再也读不出他们曾经究心并长期研究阳明心学的历史史料痕迹了。由此,重新发现这一段历史,让湖南衡湘王门丛林重见天日,恢复历史的真相,使之重光于新时代,就很有必要。衡湘书院(石鼓书院)不仅刊刻王阳明亲手赠送孙应奎的南大吉原刻本《传习録》,还以此教学,兴起湖南王学,最后啓发谭嗣同等近现代爱国人士精忠报国,发起变革。据研究,孙应奎、蔡汝楠培养数百位亲传弟子,开创永州王门、衡阳王门两大丛林,今事迹可考者主要有:刘尧诲、郭譓、艾而康、贺风梧、向泣、曾朝节、王万善、王之臣、徐时述、毕士和、陈谟卿、彭良臣、刘应峰、李腾芳、洪云蒸、伍定相、王朝聘等人,他们气节挺立,学问有成,刻苦治学,不仅有阳明心学名臣,还有地方阳明心学宗师。王朝聘就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的祖父。

河南洛阳王门其实是馀姚大儒黄宗羲所忽视的一个重大阳明心学丛林,以尤西川先生爲开山宗师,其亲传弟子孟化鲤及其再传弟子后学张抱初、王惺所,丛林数百人,传承一百多年,直到清代河南王学的再度兴起。尤西川在河南洛阳一带传续王学,其弟子将王学区域扩大,往北发展到平顶山一带,向西、向东都有所拓展。由于黄宗羲收集文献的缺乏,故而未能对洛阳王学做出客观、全面与深入的评论,仅是泛泛而谈,浮于表面,令人惋惜,导致后来学术界也一直对洛阳王学未有深入与全面的研究。但随着大部头原始文献《北方王门集》(邹建锋、李旭、刘丹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七年版,二〇二一年再版)的重新编校整理和出版,洛阳王学的隐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和山东聊城王学的禅学化不一样,洛阳王学更接地气,是儒学日用化、生活化与平和化的代表,而且心繫天下兴亡,不少河南王学钜子在明朝灭亡时殉节。洛阳王学丛林的壮大、发展与繁荣,主要得益于尤西川先生遍求天下名士,得其长而师之。尤西川对阳明学有着神圣般的热情,每天都要严肃地朝拜王阳明像,甚至可以说,有宗教般的痴迷,故而精心呵护,让河南王学成爲晚明王学的重要一脉,其门人弟子甚至被张阳和誉爲『冰壶秋月』,大江以南未有此风味,故而独得阳明丛林讚誉。

今安徽徽州的水西精舍与今浙江金华的五峰书院是阳明书院中发展较好的两座,与吉安的复真书院并驾齐驱,绵延两百馀年,弟子后学人物数百人,传承五六代。这不仅得益于家族化与宗族化的深厚支持,更得益于一大批阳明心学宗师的专心研学。此外,偏僻的地理位置不易被政府官员关注,也是其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徽州、金华本爲朱子学重镇,地方士人知书达理,学风良好,人数多,基础好,研究氛围浓厚,当阳明心学这种全新的理论形态风行全国之时,地方学者纷纷改弦易辙,加入到阳明心学的阵营,当地便成爲阳明心学的圣地之一。徽州依託附近黄山、九华山等美丽的山水,永康秀丽的山崖,也容易吸引地方学子载书前往修行,阳明心学的学术道场得以形成。相比徽州书院阵地而言,金华的阳明书院成立得稍微早一些。永康的应典、卢一松、程文德都是阳明夫子器重的学者,且金华与绍兴相隔不远,这些都促成了永康丛林更早的建立。阳明心学群众基础好,宗族经济实力强大,都是阳明书院丛林得以成立的关键要素,这在安福表现得更爲明显。金华与台州两地学者的合力,促使永康王学的兴起、繁荣与强盛,成爲阳明书院丛林传承最久的宗派之一,这一点令人感到振奋。正是在阳明心学宗师卢一松的精心培育下,其亲传弟子陈时芳、陈时觉与再传弟子、后学陈正道、陈其蒽、王同痈、王崇炳都把讲学当成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全身心投入到对良知学的涵养与体认,而且刻意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身心纯粹地致力于圣人道德的实践。饶有趣味的是,黄宗羲对王学宗师周海门开创的嵊州王学丛林也是一笔带过。但是,我们翻閲《嵊州县志》,发现大量的海门弟子,他们前后相承,让嵊州王学传承近百年。据史料考察,海门在嵊州亲传弟子及其后学有厉汝恩、王三台、袁祖乾、袁祖宪、吴振升、吴钰、吴铉、丁美祖、丁彦伯、尹志赓、吴调元、吴应雷、金之声、吴应芳、王禹佐、赵汝诤、王国祯,将近二十人之多,嵊州王门丛林不可忽视。

徽州区域阳明学的大繁荣,也值得关注。我们可以设想的是,或许阳明本人在齐山、九华山一代的修行,邹东廓在广德州的教化,欧阳南野在六安州的教化,催生了徽州地区对阳明学的兴趣。阳明心学名臣刘起宗等人的热心,尤其是后来王龙溪、钱绪山数十年的持续学术交往,带去了阳明心学的火种,而『宣城三君子』的接力又光大了阳明学的焰火,本地成长的阳明后学宗师查铎、翟台等人接棒,不遗馀力刊刻阳明心学文献,这些都对于徽州王学的持续繁荣作了重要推进。应该说,徽州王学是钱、王二人精心奉献的独特优质産品,代表钱、王二人精诚合作的最高水准,应该算是阳明书院丛林的嫡系部队。

编者等人鉴于阳明学丛林的广大神秘有待探索,辑録阳明以及阳明后学文献多种,彙编爲《阳明心学文献丛刊》。本编在选目上,涵盖阳明本人的文献以及明清两代的阳明后学文献,具体选目与《阳明文献彙刊》《王阳明文献集成》《阳明学文献大系》《王阳明稀见版本辑存》不重複。比如本编收録《传习録》三种,皆爲明刻孤本文献。时至今日,对于嘉靖年间《传习録》版本源流的讨论,似乎尚有未发之覆,本编所收各书必将有助于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

本编收録的主要文本爲阳明后学文献,因爲涉及的人物众多,难于一概而论。其中孤本文献,如顾应祥《崇雅堂集》、刘孔当《刘喜闻先生集》等,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略举其要,以见一斑。

顾应祥,字惟贤,号箬溪,浙江湖州长兴人。顾氏少学于阳明,然爲学范围以及宗旨,并未斤斤于师说。《崇雅堂集》中有《海寇篇用王伯安弘治丙辰即事五十韵》一首,可补通行本《阳明先生年谱》之阙。弘治丙辰即弘治九年(一四九六),《王文成公全书》附録《阳明先生年谱》于该年无所録。通行本《阳明先生年谱引证》以及《王阳明年谱长编》等书,记阳明该年寓京师,二月会试下第,九、十月间归馀姚,归途经山东,作《太白楼赋》,归馀姚后,与魏瀚等诗文唱和,同时有山阴萧鸣凤来学等事,皆不及作《即事五十韵》事。顾氏《海寇篇》有跋语,谓:『弘治丙辰,胡寇犯边,时伯安先生适在京师,有《即事五十韵》,经今盖六十年矣。张纳言允清,不知何自得其亲笔稿,爲之勒石。又以嘉靖庚戌胡虏入寇事和五十韵,附刻于后云云。』据《明通鉴》,弘治九年秋七月,小王子等连犯大同、宣府。阳明《即事五十韵》或因其事而作。此《即事五十韵》亲笔稿曾爲张允清(即张环,字允清,江苏昆山人。正德九年,阳明有『书石川卷』赠张环,见《全书》卷八)收藏并刻石,原篇不见于通行本《王文成公全书》,或已失传。《全书》本《年谱》在弘治十年下记『是年先生学兵法』,而作《即事五十韵》在学兵法之前,可见阳明留心兵法,或即有感于时事。而《年谱》仅云『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材,莫不惶遽』云云,稍显泛泛。集中又有《岘山十五老图记》,记唐枢、张环、韦商臣以及顾氏等十五人于春秋社日,择地爲会,『仿古乡约之制,以尽规劝之道』,此与阳明学亦有密切关系。

文献发掘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本编辑録有关文献二百馀种,对于研究明清阳明学的演变以及更广的明清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有廓清文献之功。

本编的文献寻找与编辑工作,历时近十年,其间收集文献资源、修图排版,事经多手,其中千头万绪,容有未周之处,读者不吝指正是幸。

编者识

二〇二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總目録

第一册

傳習録 二卷(存一卷) 明 王陽明 撰 明嘉靖南大吉刻本

傳習録 二卷 明 王陽明 撰 明嘉靖南大吉刻本

第二册

傳習録 三卷 明 王陽明 撰 明崇禎白鹿洞書院刻本

陽明先生文録(一)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第三册

陽明先生文録(二)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第四册

陽明先生文録(三)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第五册

陽明先生文録(四)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第六册

陽明先生文録(五)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第七册

陽明先生文録(六)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沅溪詩集 一卷 明 何鳌 撰 明萬曆二十九年刻本

定齋先生詩集 二卷 明 王應鵬 撰 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

第八册

靜虛齋惜陰録 十二卷 附録一卷 明 顧應祥 撰 明刻本

第九册

崇雅堂集詩集 八卷 文集六卷 乐府一卷 明 顧應祥 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序刻本

第十册

周易傳義存疑 一卷 明 應大猷 撰 仙居叢書本

容菴集 十卷 明 應大猷 撰 仙居叢書本

第十一册

學易記 五卷 明 金賁亨 撰 明嘉靖刻本

菲泉先生存稿 八卷 明 來汝賢 撰 明崇禎刻本

第十二册

菲泉先生存稿續刻 八卷 明 來汝賢 撰 明崇禎刻本

第十三册

玩鹿亭稿 八卷 明 萬表 撰 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

第十四册

灼艾集(一)二卷 續集二卷 明 萬表 撰 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第十五册

灼艾集(二)餘集二卷 别集二卷 明 萬表 撰 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第十六册

春秋貫玉(一)序至卷三 世系一卷 明 顏鯨 撰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第十七册

春秋貫玉(二)卷四 明 顏鯨 撰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第十八册

易学義林(一)序至卷四 明 顏鯨 撰 明刻本

第十九册

易学義林(二)卷五至卷十 明 顏鯨 撰 明刻本

第二十册

易学義林(一)卷一至卷三 明 顏鯨 撰 日本江户寫本

第二十一册

易学義林(二)卷四至卷六 明 顏鯨 撰 日本江户寫本

第二十二册

易学義林(三)卷七至卷十 明 顏鯨 撰 日本江户寫本

第二十三册

趙文懿公文集 四卷 附録 一卷 明 趙志臯 撰 明崇禎七年趙世溥刻本

第二十四册

三先生類要 五卷 明 徐用檢 輯 明萬曆間刻本

唐一庵雜著(一)十二種十三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隆慶間刻本

第二十五册

唐一庵雜著(二)十二種十三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隆慶間刻本

第二十六册

木鐘台集(一)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第二十七册

木鐘台集(二)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第二十八册

木鐘台集(三)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第二十九册

木鐘台集(四)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第三十册

朱文懿公文集(一)序至卷四 明 朱賡 撰 明天啓刻本

第三十一册

朱文懿公文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朱賡 撰 明天啓刻本

第三十二册

朱文懿公文集(三)卷九至卷十二 明 朱賡 撰 明天啓刻本

第三十三册

王季重先生集(一)九種九卷 明 王思任 撰 明末清暉閣刻本

第三十四册

王季重先生集(二)九種九卷 明 王思任 撰 明末清暉閣刻本

第三十五册

王季重 十种 明 王思任 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雜志公司

第三十六册

四書遇(一)不分卷 明 張岱 纂 稿本

第三十七册

四書遇(二)不分卷 明 張岱 纂 稿本

第三十八册

歇庵集(一)序至卷五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第三十九册

歇庵集(二)卷六至卷十一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第四十册

歇庵集(三)卷十二至卷十六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第四十一册

歇庵集(四)卷十七至卷二十 附三卷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第四十二册

賜曲園今是堂集 十一卷 明 陶奭齡 撰 明崇禎刻本

第四十三册

萬一樓集(一)序至卷十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第四十四册

萬一樓集(二)卷十一至卷二十六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第四十五册

萬一樓集(三)卷二十七至卷四十一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第四十六册

萬一樓集(四)卷四十二至卷五十六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第四十七册

萬一樓集(五)續集六卷 外集十卷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第四十八册

續羊棗集 九卷 附二卷 明 駱問禮 撰 清抄本

卯洞集 四卷 明 徐珊 撰 明嘉靖刻本

第四十九册

淸溪遺稿 不分卷 明 錢啓忠 撰 民國二十三年四明叢書本

王樨玉文集 八卷 明 王亮 撰 清抄本

第五十册

东溪文集(一)序至卷十一 明 徐霈 撰 民國十五年刻本

第五十一册

东溪文集(二)卷十二至卷十九 明 徐霈 撰 民國十五年刻本

玩梅亭集稿 二卷 明 柴惟道 撰 明刻本

第五十二册

紫崖遗稿 二卷 附录一卷 明 徐惟辑 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第五十三册

横槎集 十卷 明 吴時來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五十四册

董漢陽碧里後集鳴 存一卷 疑存一卷 雜存一卷 達存二卷 明 董穀 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董鯤刻本

第五十五册

雲邨先生文集(一)卷一至卷十一 明 許相卿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五十六册

雲邨先生文集(二)卷十二至卷十四 明 許相卿 撰 明嘉靖刻本

許氏貽謀四則 四卷 明 許相卿 撰 明刻本

第五十七册

説理會編 十六卷 明 季本 編纂 明嘉靖刻本

第五十八册

季彭山先生文集 四卷 明 季本 撰 清初鈔本

龍惕書 一卷 明 季本 聶豹 李默 薛侃等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劉毅刻本

了凡四訓 一卷 明 袁了凡 撰 清光緒十五年刻本

第五十九册

丁清惠公遺集(一)序至卷三 明 丁賓 撰 明崇禎刻本

第六十册

丁清惠公遺集(二)卷四至卷六 明 丁賓 撰 明崇禎刻本

第六十一册

丁清惠公遺集(三)卷七至卷八 明 丁賓 撰 明崇禎刻本

第六十二册

性理指歸(一)卷一至卷十三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刻本

第六十三册

性理指歸(二)卷十四至卷二十八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刻本

第六十四册

四書疑問(一)序至卷三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十八年刻本

第六十五册

四書疑問(二)卷四至卷六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十八年刻本

第六十六册

樂陶吟草 六卷 明 姚舜牧 撰 明刻本

第六十七册

自知堂集(一)序至卷九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第六十八册

自知堂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第六十九册

自知堂集(三)卷十九至卷二十四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七十册

説經箚記(一)序至卷三 明 蔡汝楠 撰 明天啓蔡武刻本

第七十一册

説經箚記(二)卷四至卷十 明 蔡汝楠 撰 明天啓蔡武刻本

第七十二册

天文略 一卷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西山日記 二卷 明 丁元薦 撰 清抄本

第七十三册

尊拙堂文集(一)序至卷四 明 丁元薦 撰 清順治十七年丁世浚刻本

第七十四册

尊拙堂文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丁元薦 撰 清順治十七年丁世浚刻本

第七十五册

尊拙堂文集(三)卷九至卷十二 明 丁元薦 撰 清順治十七年丁世浚刻本

第七十六册

二谷山人集(一)序至卷六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第七十七册

二谷山人集(二)卷七至卷十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第七十八册

二谷山人近稿(一)序至卷四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第七十九册

二谷山人近稿(二)卷五至卷十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第八十册

重刊瀼東漫稿 四卷 明 諶道行 撰 明嘉靖刻本

豐山集(一)序至卷五 明 孫存 撰 明嘉靖刻本

第八十一册

豐山集(二)卷六至卷二十七 明 孫存 撰 明嘉靖刻本

第八十二册

豐山集(三)卷二十八至卷四十 明 孫存 撰 明嘉靖刻本

第八十三册

月川類草 十卷 明 夏浚 撰 清抄本

第八十四册

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一)序至卷三 明 王時槐 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重刻本

第八十五册

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二)卷四至卷七 補遺一卷 明 王時槐 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重刻本

第八十六册

劉聘君全集(一)序至卷四 明 劉元卿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第八十七册

劉聘君全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劉元卿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第八十八册

劉聘君全集(三)卷九至卷十二 明 劉元卿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第八十九册

鄧定宇先生文集 四卷 明 鄧以讚 撰 明刻本

第九十册

華陽館文集(一)序至卷九 明 宋儀望 撰 道光二十二年宋氏中和堂刻本

第九十一册

華陽館文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續集二卷 明 宋儀望 撰 道光二十二年宋氏中和堂刻本

第九十二册

華陽館詩集 十四卷 明 宋儀望 撰 明萬曆三年刻本

第九十三册

周易象義(一)不分卷 讀易雜記四卷 明 章潢 撰 明抄本

第九十四册

周易象義(二)不分卷 讀易雜記四卷 明 章潢 撰 明抄本

第九十五册

周易象義(三)不分卷 讀易雜記四卷 明 章潢 撰 明抄本

第九十六册

劉晴川集 一卷 明 劉魁 撰 清康熙五經堂刻本

劉喜聞先生集(一)序至卷五 明 劉孔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九十七册

劉喜聞先生集(二)卷六至卷十二 明 劉孔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九十八册

慎修堂集(一)序至卷五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第九十九册

慎修堂集(二)卷六至卷十一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第一○○册

慎修堂集(三)卷十二至卷十七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第一○一册

慎修堂集(四)卷十八至卷二十三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第一○二册

安成周氏家集 五卷 明 周寀 編 明萬曆刻本

楊氏易傳(一)序至卷五 宋 楊簡 撰 明 劉日升 校訂 江户寫本

第一○三册

楊氏易傳(二)卷六至卷二十 宋 楊簡 撰 明 劉日升 校訂 江户寫本

第一○四册

李忠肅先生集(一)序至卷三 明 李邦華 撰 清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

第一○五册

李忠肅先生集(二)卷四至卷六 附録一卷 明 李邦華 撰 清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

第一○六册

石泉山房文集 十三卷 明 郭汝霖 撰 明萬曆二十五年郭氏家刻本

第一○七册

郭氏易解 十五卷 明 郭子章 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第一○八册

李襄敏公奏議(一)十三卷 首一卷 明 李遂 撰 明萬曆二年陳瑞刻本

第一○九册

李襄敏公奏議(二)十三卷 首一卷 明 李遂 撰 明萬曆二年陳瑞刻本

第一一○册

鐔墟堂摘稿(一)卷一至卷五 明 雷禮 撰 明刻本

第一一一册

鐔墟堂摘稿(二)卷六至卷十三 明 雷禮 撰 明刻本

第一一二册

鐔墟堂摘稿(三)卷十四至卷二十 明 雷禮 撰 明刻本

第一一三册

學易齋集(一)序至卷十四 明 萬廷言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一一四册

學易齋集(二)卷十五至卷二十 明 萬廷言 撰 明萬曆刻本

困學纂言 六卷 明 李栻 撰 明萬曆二年刻本

第一一五册

東洲初稿(一)序至卷五 明 夏良勝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一一六册

東洲初稿(二)卷六至卷九 明 夏良勝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一一七册

東洲初稿(三)卷十至卷十四 明 夏良勝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一一八册

東洲初稿(一)序至卷八 明 夏良勝 撰 明刻本

第一一九册

東洲初稿(二)卷九至卷十四 明 夏良勝 撰 明刻本

第一二○册

東石近稿 三卷 明 王蓂 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大儒心學語録(一)序至卷四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第一二一册

大儒心學語録(二)卷五至卷十四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第一二二册

大儒心學語録(三)卷十五至卷十七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第一二三册

大儒心學語録(四)卷十八至卷二十七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第一二四册

晦菴朱先生心學録 七卷 明 王蓂 撰 明暦一年刊本

第一二五册

草廬吴先生輯粹 七卷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四年謝適然刻本

第一二六册

吴疎山先生遺集 五卷 明 吴悌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刻本

第一二七册

吴疏山先生遺集 十二卷 明 吴悌 撰 清咸豐二年刻本

第一二八册

吴繼疏先生遺集(一)序至卷六 首一卷 明 吴仁慶 撰 清乾隆吴炯刻本

第一二九册

吴繼疏先生遺集(二)卷七至卷十三 明 吴仁慶 撰 清乾隆吴炯刻本

第一三○册

王心齋先生 年譜一卷 補餘一卷 補遺一卷 明 董燧 等编 民國元年東臺袁承業鉛印本

詹養貞先生文集 三卷 明 詹事講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詹德象刻本

第一三一册

來復堂遺集(一)序至卷六 明 曾維綸 撰 清乾隆九年刻本

第一三二册

來復堂遺集(二)卷七至卷十六 明 曾維綸 撰 清乾隆九年刻本

第一三三册

來復堂遺集(三)卷十七至卷二十五 明 曾維綸 撰 清乾隆九年刻本

第一三四册

崇質堂集(一)序至卷六 明 李萬實 撰 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

第一三五册

崇質堂集(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李萬實 撰 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

第一三六册

崇質堂集(三)卷十三至卷二十 明 李萬實 撰 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

第一三七册

大儒學粋(一) 明 魏時亮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一三八册

大儒學粋(二) 明 魏時亮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一三九册

大儒學粋(三) 明 魏時亮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一四○册

諸儒學案(一)不分卷 明 劉元卿 輯 明萬曆刻劉應舉補修本

第一四一册

諸儒學案(二)不分卷 明 劉元卿 輯 明萬曆刻劉應舉補修本

第一四二册

吴文恪公文集(一)序至卷十一 明 吴道南 撰 明崇禎刻本

第一四三册

吴文恪公文集(二)卷十二至卷十七 明 吴道南 撰 明崇禎刻本

第一四四册

吴文恪公文集(三)卷十八至卷三十二 附録一卷 明 吴道南 撰 明崇禎刻本

第一四五册

譚襄敏公奏議(一)序至卷五 明 譚綸 撰 清御書樓重刻明萬曆二十八年顧所有刻本

第一四六册

譚襄敏公奏議(二)卷六至卷十 明 譚綸 撰 

清御書樓重刻明萬曆二十八年顧所有刻本

第一四七册

老子通義(一)二卷 莊子通義 序至卷四 明 朱得之 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第一四八册

老子通義(二) 莊子通義 卷五至卷十 明 朱得之 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第一四九册

列子通義 八卷 明 朱得之 撰 明嘉靖四十三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宵練匣 一卷 明 朱得之 撰 明隆慶刻百陵學山本

新刻印古詩語 一卷 明 朱得之 撰 明擁萬堂刻古名儒毛詩解本

第一五○册

玉華子遊藝集(一)序至卷四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第一五一册

玉華子遊藝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第一五二册

玉華子遊藝集(三)卷九至卷十三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第一五三册

玉華子遊藝集(四)卷十四至卷十七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第一五四册

玉華子遊藝集(五)卷十八至卷二十四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第一五五册

易象大旨(一)序至卷五 明 薛甲 撰 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第一五六册

易象大旨(二)卷六至卷八 明 薛甲 撰 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畏齋薛先生緒言 四卷 明 薛甲 撰 明隆慶刻本

第一五七册

畏齋薛先生藝文類稿(一)十四卷 明 薛甲 撰 明隆慶刻本

第一五八册

畏齋薛先生藝文類稿(二)續集三卷 明 薛甲 撰 明隆慶刻本

唐荊川文粹 五卷 明 唐順之 著(日本)村瀬誨輔 編次 

日本天保八年浪華書林岡田群玉堂刊本

第一五九册

唐荊川先生傳稿 明 唐順之 撰 清 呂留良 評點 清康熙刊本

第一六○册

憲世前編(一)一卷 憲世編 卷一 明 唐鶴徵 輯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第一六一册

憲世前編(二)憲世編 卷二至卷四 明 唐鶴徵 輯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第一六二册

憲世前編(三)憲世編 卷五至卷六 明 唐鶴徵 輯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第一六三册

周易象義 四卷 明 唐鶴徵 撰 明萬曆三十五年唐氏純白齋刻本

第一六四册

胡莊肅公文集(一)序至卷三 明 胡松 撰 明萬曆十三年胡緶刻本

第一六五册

胡莊肅公文集(二)卷四至卷五 明 胡松 撰 明萬曆十三年胡緶刻本

第一六六册

胡莊肅公文集(三)卷六至卷八 明 胡松 撰 明萬曆十三年胡緶刻本

第一六七册

宛溪先生滄州摘稿 二卷 滄州近稿二卷 無文漫草十四卷(缺無文漫草一二卷) 

明 梅守德 撰 明隆慶萬曆刻本遞修本

第一六八册

刻毅齋查先生闡道集(一)序至卷六 明 查鐸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查一訓等刻本

第一六九册

刻毅齋查先生闡道集(二)卷七至卷十 附一卷 明 查鐸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查一訓等刻本

第一七○册

毅齋經説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毅齋奏疏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楚中會條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水西會條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水西會語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惜陰書院緒言 一卷 明 翟台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白水質問 一卷 明 徐榜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济南紀政 一卷 明 徐榜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宦遊日記 一卷 明 徐榜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拙齋學测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稽山會約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拙齋筆記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拙齋十議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制府疏草 二卷 明 蕭彦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赤山會約 一卷 明 蕭雍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第一七一册

舊業堂集(一)序至卷五 明 淩儒 撰 明天啓三年淩似祖刻本

第一七二册

舊業堂集(二)卷六至卷十 明 淩儒 撰 明天啓三年淩似祖刻本

第一七三册

毘陵人品記 十卷 明 毛憲 撰 吴亮 增補 明萬曆刻本

幻迹自警 一卷 明 殷邁 撰 明見獨山房抄本

第一七四册

姜鳳阿文集(一)序至卷六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一七五册

姜鳳阿文集(二)卷七至卷十三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一七六册

姜鳳阿文集(三)卷十四至卷十九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一七七册

姜鳳阿文集(四)卷二十至卷二十五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一七八册

姜鳳阿文集(五)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二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一七九册

姜鳳阿文集(六)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一八○册

省菴漫稿 四卷 明 陳逅 撰 明崇禎刻本

第一八一册

五岳山人集(一)序至卷二十一 明 黄省曾 撰 明刻本

第一八二册

五岳山人集(二)卷二十二至卷三十八 明 黄省曾 撰 明刻本

第一八三册

嚴文靖公集 十二卷 明 嚴訥 撰 明萬曆十五年嚴治刻本

第一八四册

瞿文懿公集(一)序至卷十 明 瞿景淳 撰 明刻本

第一八五册

瞿文懿公集(二)卷十一至卷十六 制敕稿一卷 制科集四卷 明 瞿景淳 撰 明刻本

第一八六册

蔡忠恪公語録 一卷 明 蔡懋德 撰 清道光間潘氏袁江節署求是齋刻本

瞿忠宣公集 十卷 首一卷 明 瞿式耜 撰 清道光十五年李兆洛刻本

第一八七册

萬文恭公摘集(一)序至卷六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歷二十年素履齊刻本

第一八八册

萬文恭公摘集(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歷二十年素履齊刻本

第一八九册

何太僕集 十卷 明 何棟如 撰 金陵叢書本

第一九○册

郊居遺稿 十卷 明 沈懋學 撰 明萬曆三十三年何喬遠刻本

第一九一册

梅峰語録 二卷 明 趙仲全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古源山人二論 八卷 明 李呈祥 撰 明李敬之李謙然刻本

第一九二册

少湖先生文集 七卷 明 徐階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一九三册

何翰林集(一)序至卷十三 明 何良俊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一九四册

何翰林集(二)卷十四至卷二十八 明 何良俊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一九五册

何禮部集 十卷 存四卷 明 何良傅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何氏家塾刻本

何禮部集 十卷 明 何良傅 撰 

民國二十一年金山姚氏複廬影印明嘉靖刻雲間兩何君集本

第一九六册

陸學士雜著十種 十一卷 存八種九卷 明 陸樹聲 撰 明萬曆刻本

西堂日記 一卷 明 楊豫孫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顏堂秘笈本

第一九七册

何氏芝园集(一)二十五卷 明 何三畏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第一九八册

何氏芝园集(二)二十五卷 明 何三畏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第一九九册

何氏芝园集(三)二十五卷 明 何三畏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第二○○册

雲間志略(一)卷一至卷六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第二○一册

雲間志略(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第二○二册

雲間志略(三)卷十三至卷十八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第二○三册

雲間志略(四)卷十九至卷二十四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第二○四册

陳眉公全集 明 陳繼儒 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中央書店

第二○五册

重刻心齋王先生語録 二卷 明 王艮 撰 明刻本

管子惕若齋集(一)序至卷二 明 管志道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二○六册

管子惕若齋集(二)卷三至卷四 續集二卷 明 管志道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二○七册

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 四卷 首一卷 證學論一卷 策一卷 明 楊起元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第二○八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一)序至卷四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第二○九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第二一○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三)卷九至卷十四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第二一一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四)卷十五至卷二十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第二一二册

老子翼 三卷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刊本

第二一三册

焦氏筆乘正集(一)六卷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刊本

第二一四册

焦氏筆乘正集(二)續集八卷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刊本

第二一五册

玉堂叢語(一)序至卷四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曼山館刊本

第二一六册

玉堂叢語(二)卷五至卷八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曼山館刊本

第二一七册

新刻闇然堂類纂皇明新故事 六卷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喬山劉氏刻本

闇然堂類纂 六卷 存四卷 明 潘士藻 撰 明刻本

第二一八册

讀易述(一)序至卷四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第二一九册

讀易述(二)卷五至卷七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第二二○册

讀易述(三)卷八至卷十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第二二一册

讀易述(四)卷十一至卷十七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第二二二册

環碧齋詩(一)留垣疏草二卷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二二三册

環碧齋詩(二)三卷 尺牘 序至卷一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二二四册

環碧齋詩(三)尺牘 卷二至卷五 祝子小言一卷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二五册

環碧齋詩(一)三卷 尺牘 序至卷一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間刻本(尺牘配明吴時元刻本)

第二二六册

環碧齋詩(二)尺牘 卷二至卷五 祝小子言一卷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間刻本(尺牘配明吴時元刻本)

第二二七册

心學宗 四卷 續編四卷 明 方學漸 著 清康熙刻本

第二二八册

東游紀 三卷 明 方學漸 著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性善繹 一卷 東游紀三卷 庸言一卷 明 方學漸 著 清光緒十四年刻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本

少司馬谷公文集 二卷 明 谷中虛 撰 明天啓元年谷遷喬葛如麟刻本

第二二九册

止止堂集 五卷 光緒十四年山東書局刻本

第二三○册

鶴楼集 四卷 明 張翀 撰 明隆慶四年刻本

第二三一册

會稽三賦 一卷 宋 王十朋 撰 明 南逢吉 校注 明嘉靖來鶴軒刻本

重刻會稽三賦 四卷 宋 王十朋 撰 明 南逢吉 注 明 尹壇 補 明朱啓元刻本

第二三二册

渭上稿(一)序至卷十三 明 南軒 撰 明萬曆十六年關中南氏家刻本

第二三三册

渭上稿(二)卷十四至卷二十五 明 南軒 撰 明萬曆十六年關中南氏家刻本

第二三四册

渭上續稿 十一卷 明 南軒 撰 明萬曆二十年家刻本

第二三五册

王惺所先生文集 十卷 明 王以悟 撰 明天啓刻本

第二三六册

四書説約(一)三十三卷 明 鹿善繼 撰 清刻本

第二三七册

四書説約(二)三十三卷 明 鹿善繼 撰 清刻本

第二三八册

趙浚谷詩集(一)卷一至卷四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第二三九册

趙浚谷詩集(二)卷五至卷六 文集 卷一至卷二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第二四○册

趙浚谷詩集(三)文集 卷三至卷六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第二四一册

趙浚谷詩集(三)文集 卷七至卷十 附永思録一卷 疏案一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第二四二册

稽古緒論 二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嘉靖刻本

二酉園詩集(一)序至卷二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一

第二四三册

二酉園詩集(二)卷三至卷十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二四四册

二酉園詩集(三)卷十一至卷十二 文集 序至卷五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二四五册

二酉園詩集(四)文集 卷六至卷十四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二四六册

二酉園文集(一)序至卷八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第二四七册

二酉園文集(二)卷九至卷十四 詩集 卷一至卷二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第二四八册

二酉園文集(三)詩集 卷三至卷十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第二四九册

二酉園文集(四)詩集 卷十一至卷十二 續集 序至卷九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第二五○册

二酉園文集(五)續集 卷十至卷二十三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淮上詩 四卷 明 陳文燭 撰 明隆慶刻本

第二五一册

五岳山人尺牘(一)序至卷三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第二五二册

五岳山人尺牘(二)卷四至卷八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第二五三册

五岳山人尺牘(三)卷九至卷十三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第二五四册

五岳山人尺牘(四)卷十四至卷十七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第二五五册

思聰録 一卷 明 賀時泰 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賀文忠公遺集 四卷 末一卷 明 賀逢聖 撰 清同治八年錦樹山房刻本

第二五六册

大司馬劉凝斎先生虚籟集 十六卷 明 劉堯誨 撰 明刻本

第二五七册

劉堯誨先生全集 十六卷 存七卷 明 劉堯誨 撰 清鈔本

第二五八册

紫园草(一)二十二卷 明 曾朝節 撰 明萬曆二十五年吴楷刻本

第二五九册

紫园草(二)二十二卷 明 曾朝節 撰 明萬曆二十五年吴楷刻本

第二六○册

易測 十卷 明 曾朝節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二六一册

石鼓書院志 二卷 明 李安仁等 修 明萬曆刻本

馬忠節父子合集 不分卷 明 馬思聰 馬明衡 撰 清 劉尚文 編 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

盛明百家詩一卷 一卷 明 俞憲 編 明刻本

第二六二册

遵巖先生文集(一)序至卷九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劉溱刻本

第二六三册

遵巖先生文集(二)卷十至卷十九 缺卷二十至卷二十一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劉溱刻本

第二六四册

遵巖先生文集(三)卷二十二至卷四十一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劉溱刻本

第二六五册

玩芳堂摘稿 四卷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

第二六六册

萬文恭公摘集(一)序至卷六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二六七册

萬文恭公摘集(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曆刻本

第二六八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一)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六九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二)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一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四)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二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五)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三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六)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四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七)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五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八)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六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九)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第二七七册

生生篇 不分卷 明 蘇濬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

第二七八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一)序至卷二 明 蘇濬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第二七九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二)卷三至卷四 明 蘇濬 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第二八○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三)卷五至卷六 明 蘇濬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第二八一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四)卷七至卷八 明 蘇濬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第二八二册

李文節集(一)序至卷四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第二八三册

李文節集(二)卷五至卷九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第二八四册

李文節集(三)卷十至卷十四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第二八五册

李文節集(四)卷十五至卷二十一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第二八六册

李文節集(五)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八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第二八七册

東涯集(一)序至卷七 明 翁萬達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二八八册

東涯集(二)卷八至卷十二 明 翁萬達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二八九册

東涯集(三)卷十三至卷十七 明 翁萬達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二九○册

譚次川自訂年譜 一卷 明 譚大初 撰 明萬曆刻本

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一)序至卷二 首一卷 明 楊起元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余永寧刻本

第二九一册

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二)卷三至卷四 證學論一卷 明 楊起元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余永寧刻本

第二九二册

張弘山集 四卷 明 張後覺 撰 明萬曆二十七年刻本

感述録 六卷 感述續録四卷 明 趙維新 撰 清道光刻本

張抱初先生印正稿 六卷 明 張信民 撰 清刻本

第二九三册

尤西川先生擬學小記 六卷 明 尤時熙 撰 清顺治三年刻本

重鐫兩崖集 八卷 明 朱廷立 撰 明朱之楫等刻本(卷五配鈔本)

第二九四册

鹽政志 十卷 明 朱廷立 撰 明嘉靖刻本

第二九五册

心書 四卷 明 張自勳 撰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

第二九六册

周易玩辭困學記(一)不分卷 清 張次仲 撰 清康熙八年海寧劉氏刻本

第二九七册

周易玩辭困學記(二)不分卷 清 張次仲 撰 清康熙八年海寧劉氏刻本

第二九八册

周易玩辭困學記(三)不分卷 清 張次仲 撰 清康熙八年海寧劉氏刻本

第二九九册

待軒詩記(一)序至卷三 清 張次仲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三○○册

待軒詩記(二)卷四至卷八 清 張次仲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三○一册

來雨軒存稿 四卷 清 莫晋 撰 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第三○二册

蘇甘廊詩集(一)卷一至卷十五 清 杜煦 撰 清咸豐刻本

第三○三册

蘇甘廊詩集(二)卷十六至卷十八 文集 序至卷九 清 杜煦 撰 清咸豐刻本

第三○四册

蘇甘廊詩集(三)文集 卷十至卷二十 樂府二卷 清 杜煦 撰 清咸豐刻本

第三○五册

躬恥齋文鈔(一)序至卷七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第三○六册

躬恥齋文鈔(二)卷八至卷十一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第三○七册

躬恥齋文鈔(三)卷十二至卷十八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第三○八册

躬恥齋文鈔(四)卷十九至卷二十 文鈔後編六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第三○九册

躬恥齋詩鈔(一)卷一至卷四 首一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刻本

第三一○册

躬恥齋詩鈔(二)卷五至卷十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刻本

第三一一册

躬恥齋詩鈔(三)卷十一至卷十四 詩鈔後編七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刻本

第三一二册

四書體味録殘稿 一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光緒刻本

學耨堂文集(一)八卷 清 王崇炳 撰 清刻本七

第三一三册

學耨堂文集(二)詩稿九卷 詩餘二卷 清 王崇炳 撰 清刻本

第三一四册

謝程山集(一)卷一至卷九 首一卷 清 謝文洊 撰 清道光刻本

第三一五册

謝程山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附録三卷 年譜一卷 清 謝文洊 撰 清道光刻本

第三一六册

學庸切己録 二卷 清 谢文洊 撰 清光绪刻本

謝程山先生日録 三卷 清 謝文洊 著 劉承幹 校 民國吴興劉氏刻留餘草堂叢書本

第三一七册

朱子晚年全論 八卷 清 李紱 輯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第三一八册

陸子學譜(一)卷一至卷十二 清 李紱 編 清雍正十年無恕軒刻本

第三一九册

陸子學譜(二)卷十三至卷二十 清 李紱 編 清雍正十年無恕軒刻本

第三二○册

穆堂初稿(一)序至卷十五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一册

穆堂初稿(二)卷十六至卷二十六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二册

穆堂初稿(三)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八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三册

穆堂初稿(四)卷三十九至卷五十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四册

穆堂别稿(一)卷一至卷十五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五册

穆堂别稿(二)卷十六至卷二十六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六册

穆堂别稿(三)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六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七册

穆堂别稿(四)卷三十七至卷五十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第三二八册

恥躬堂文鈔(一)序至卷八 清 彭士望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第三二九册

恥躬堂文鈔(二)卷九至卷十 詩鈔十六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第三三○册

樹廬文鈔 十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道光四年刻本

第三三一册

彭躬菴文鈔 六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恥躬堂文録 二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 李祖陶 輯 清道光十九年瑞州鳳儀書院刻國朝文録本

第三三二册

求自得之室文鈔 十二卷 清 吴嘉賓 撰 清同治五年廣州刻本

第三三三册

古桐書屋六種(一)清 劉熙載 撰 清刻本

第三三四册

古桐書屋六種(二)清 劉熙載 撰 清刻本

第三三五册

南畇文稿(一)序至卷七 清 彭定求 撰 清雍正四年刻本

第三三六册

南畇文稿(二)卷八至卷十二 清 彭定求 撰 清雍正四年刻本

第三三七册

南畇詩稿(一)十九卷 清 彭定求 撰 清刻本

第三三八册

南畇詩稿(二)十九卷 清 彭定求 撰 清刻本

第三三九册

芝庭先生集(一)序至卷九 清 彭啓豐 撰 清光緒二年重刻本

第三四○册

芝庭先生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附録一卷 清 彭啓豐 撰 清光緒二年重刻本

第三四一册

二林居集(一)卷一至卷十三 清 彭紹升 著 清光緒七年刻本

第三四二册

二林居集(二)卷十四至卷二十四 清 彭紹升 著 清光緒七年刻本

測海集 六卷 清 彭紹升 著 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第三四三册

一行居集 八卷 附一卷 清 彭紹升 著 清道光五年刻本

第三四四册

汪子遺書 十九卷 文録十卷 二録二卷 三録三卷 詩録四卷 清 汪縉 撰 清光緒八年刻本

第三四五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一)序至卷十一 年譜四卷 附家風述略二卷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第三四六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二)卷十二至卷二十八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第三四七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三)詩集 序至卷十八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第三四八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四)詩集 卷十九至卷三十六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第三四九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五)詩集 卷三十七至卷五十 别集四卷 外集二卷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第三五○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六)遺集六卷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明語林 十四卷 清 吴肅公 撰 清末方氏碧琳瑯館叢書本

第三五一册

街南文集(一)序至卷七 清 吴肅公 撰 清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勵貞隱堂刻本

第三五二册

街南文集(二)卷八至卷十七 清 吴肅公 撰 清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勵貞隱堂刻本

第三五三册

街南文集(三)卷十八至卷二十 補一卷 續集七卷 清 吴肅公 撰 清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勵貞隱堂刻本

第三五四册

尚志居集 八卷 補遺一卷 尚志居讀書記四卷 清 楊德亨 撰 清光緒八年刻本

第三五五册

迂齋學古編 四卷 清 法坤宏 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海上廬寫刻本

二曲集(一)序至卷十二 清 李顒 撰 清嘉慶十五年皋蘭刻本

第三五六册

二曲集(二)卷十三至卷二十六 清 李顒 撰 清嘉慶十五年皋蘭刻本

第三五七册

豐川全集(一)序至卷九 清 王心敬 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二曲書院刻本

第三五八册

豐川全集(二)卷十至卷十九 清 王心敬 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二曲書院刻本

第三五九册

豐川全集(三)卷二十至卷二十八 清 王心敬 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二曲書院刻本

第三六○册

豐川續集(一)序至卷六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第三六一册

豐川續集(二)卷七至卷十一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第三六二册

豐川續集(三)卷十二至卷十五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第三六三册

豐川續集(四)卷十六至卷二十一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第三六四册

豐川續集(五)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七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第三六五册

豐川續集(六)卷二十八至卷三十四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第三六六册

灃西草堂集 八卷 附録一卷 清 柏景偉 撰 一九二四年金陵思過齋刻本

第三六七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一)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第三六八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二)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第三六九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三)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第三七○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四)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第三七一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五)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學道六書 六卷 清 張㳈 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第三七二册

禮山園全集(一)二十二種 清 李來章 撰 清康熙刻乾隆彙印本

第三七三册

禮山園全集(二)二十二種 清 李來章 撰 清康熙刻乾隆彙印本

第三七四册

李文清公遺書 八卷 清 李棠階 撰 清光緒八年河北道署刻本

第三七五册

北學編 四卷 清 魏一鼇 輯 尹會一等 續訂 清同治七年重刻本

王制管窺 一卷 清 耿極 撰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淵穎集 四卷 清 高鐈 撰 清初刻本

第三七六册

求志山房文稿 六卷 年譜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一九二〇年鉛印本

第三七七册

甲初日記 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第三七八册

庚復日記(一)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第三七九册

庚復日記(二)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第三八○册

庚復日記(三)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第三八一册

庚復日記(四)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第三八二册

五公山人集 十六卷 清 王餘佑 撰 李興祖 編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第三八三册

乾坤大略 十卷 補遺一卷 清 王餘佑 撰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聰山集(一)文三卷 清 申涵光 撰 清刻本 二七五

第三八四册

聰山集(二)詩八卷 荊園小語一卷 荊園進語一卷 附年譜一卷 清 申涵光 撰 清刻本

第三八五册

永年申氏遺書(一)申端愍公文集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詩集八卷 

聰山集三卷 明 申佳允 清 申涵光 申涵煜 申涵盼 申居鄖 申類 撰 清光緒五年謙德堂畿輔叢書本

第三八六册

永年申氏遺書(二)聰山詩選八卷 荊園小語一卷 荊園進語一卷 省心短語一卷 

通鑒評語 卷一至卷二 明 申佳允 清 申涵光 申涵煜 申涵盼 申居鄖 申類 撰 清光緒五年謙德堂畿輔叢書本

第三八七册

永年申氏遺書(三)通鑒評語 卷三至卷五 忠裕堂集一卷 西嚴贅語一卷 

耐俗軒新樂府一卷 申氏拾遺二卷 明 申佳允 清 申涵光 申涵煜 申涵盼 申居鄖 

申類 撰 清光緒五年謙德堂畿輔叢書本

留耕堂詩集 一卷 清 殷岳 撰 清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第三八八册

敬恕堂文集紀年(一)序至卷二 清 耿介 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第三八九册

敬恕堂文集紀年(二)卷三至卷五 清 耿介 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第三九○册

敬恕堂文集紀年(三)卷六至卷十 清 耿介 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第三九一册

易經增注 十卷 易考一卷  明 张镜心 撰 清 张溍 编校 清刻本

復葊遺書 不分卷 清 楊開基 撰 清光緒十三年吉省胡宅重刻本

第三九二册

荫圃小草續鈔 二卷 清 趙亨鈐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古本大學輯解 二卷 清 楊亶驊 撰 清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中庸本解 二卷 清 楊亶驊 撰 清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第三九三册

敦艮齋遺書(一)序至卷十二 清 徐潤第 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徐繼畬刻本

第三九四册

敦艮齋遺書(二)卷十三至卷十七 清 徐潤第 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徐繼畬刻本

易經通注 四卷 清 曹本榮 撰 湖北叢書本

第三九五册

易經通注 四卷 清 曹本榮 撰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姚江淵源録 八卷 清 黄嗣東 輯 

清光緒戊申北平鳳山學舍刻道學淵源録本

第三九六册

願學堂登高倡和詩 不分卷 清 許三禮 撰 清康熙刻本 

五經堂文集(一)五卷 首二卷 五經堂語録一卷 五經堂野歌一卷 附一卷 清 范鄗鼎 撰 清康熙刻本

第三九七册

五經堂文集(二)五卷 首二卷 五經堂語録一卷 五經堂野歌一卷 附一卷 清 范鄗鼎 撰 清康熙刻本

第三九八册

五經堂文集 五卷 清 范鄗鼎 撰 清康熙五經堂刻本

第三九九册

愧庵遺著集要 五卷 清 楊甲仁 撰 清光緒三年桐城馬氏刻本

愧庵遺著集要 五卷 清 楊甲仁 撰 民國十年刻本

尊聞居士集(一)序至卷四 清 羅有高 撰 清光緒七年重刻本

第四○○册

尊聞居士集(二)卷五至卷八 附遺稿一卷 清 羅有高 撰 清光緒七年重刻本

弘道書 三卷 清 費密 撰 清光緒怡蘭堂刊本

 

文:中国文化书院办公室 图:张洪 采薇阁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