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莹
作者单位:贵州省档案馆
一股音乐之风悄然间席卷贵阳,这股风以一种无围墙、无门票、无舞台的路边音乐会形式呈现,吹得筑城活力满满。在文昌阁、甲秀广场、青云路、十字街……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风格的路边音乐会,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其实,路边音乐会的“火”绝非偶然。无论是偶然爆火的“村超”“村BA”还是路边音乐会,都有其“出圈”的必然原因。路边音乐会之所以能在贵阳迅速火起来,正说明筑城由来已久的音乐氛围及“筑”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
省会城市各有简称,有的以城市名首字为其简称,这简单易联想;有的则显得独特,与城市名无关联。于是贵阳有了“筑城”“林城”的简称,后一称谓源于贵阳“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比较容易理解,而前者的文化底蕴却极其深厚,学者们虽已讨论了若干年,始终并未达成共识。
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竹因喜阳,而在贵阳多见,又因‘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这一观点已流行多年,似乎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文昌阁路边音乐会
其实,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竹无处不在。“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这段话道出了竹在人们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的影响。但中华大地盛产竹的地方很多,江南地区是中国竹子的发源地之一,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份,是全球最大的竹产地。而四川不仅盛产竹,还是全球最大竹制品、竹编品产地。若以贵州盛产竹,进而贵阳以“筑”为简称,未必立得住。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筑,以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巩。巩,持之也。竹,亦声。”由此人们得知“筑”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五弦乐器。其后,研究音乐史学者进一步指出,“筑”是我国古代汉族击弦乐器,形似琴,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早于西汉的“筑”被称为“琴”,自宋代以后失传。
筑起源于楚地之说,迄今尚未看到进一步的论证,倒是1972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筑”,还出土了写有“筑一,击者一人”的书简。1993年在西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所出的五弦漆木筑,长117厘米,为首次发现的“筑”实物。
问题在于,既然“筑”源于楚地,出土于湖南长沙,而在这两地偏偏没有发现这一古老乐器相关的文化遗存,甚至没有看到过与之相关的地名或其他称谓,反而成了贵州高原中心城市贵阳的简称。由此我们似乎已感觉到,以椎状喀斯特山地为主要特征的贵州高原的古“筑”音韵的回响。
贵州虽然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省区,但若关心一下近年来的贵州考古成果,便不难发现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有大量华夏族沿乌江、沅江水系向贵州移动,与当地土著民族一起开发着这片山地高原。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对贵州的影响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已十分显著。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7处遗址、贵州铜仁锦江流域商周前后时期19处历史遗存、贵州清水江支流上游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镰刀湾发现的1万多平方米商周遗址,均充分证明先秦时期汉文化在贵州的传播。

1993年在西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所出的五弦漆木筑,长117厘米,为首次发现的“筑”实物
由上述情况看来,作为失传古乐器“筑”的产生,源于贵州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贵州盛产“筑”的基本制作材料竹。“筑”在西汉以前被称为琴,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而其中的“筑”,是古琴中最神秘的一种,而琴却是黔中地区最为流行的乐器。
由于历代史书对贵州这方土地的记述大多只有寥寥数语,探讨“筑”的诞生与流传成为音乐界的一大难题。尽管如此,我们从相关文献中不难寻觅到蛛丝马迹。《近现代贵州古琴艺术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指出:现今贵州古琴界有影响的人物,要追溯到晚清时期出生于贵州遵义沙滩的黎庶昌。黎氏的《古逸丛书》收录了古琴曲《碣石调·幽兰》,此举在琴坛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古琴家刘含章在贵阳组织成立贵州近代第一个古琴社团“贵州琴社”,成员有著名琴家桂百铸、杨葆元、于世明等。20世纪初期,贵州本土琴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桂百铸。他擅长书画和古琴,曾向古琴专家黄勉之学琴法,得黄氏秘传《水仙操》一曲。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贵阳,桂百铸与洞箫专家谢根梅作琴箫合奏,声韵悠扬,回旋空际,被中外嘉宾所赞赏。
黔剧是代表贵州戏曲的唯一剧种,而黔剧的前身是贵州扬琴。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文琴戏,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清嘉庆年间,贵筑县的颜词徽,清道光五年(1825)兴义的张国华等人,曾在诗文中提到贵阳有扬琴的活动。尽管今天我们尚无法将扬琴与古“筑”这种乐器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但两者皆为弹弦乐器却是确定无疑的。由此,从贵阳之简称为筑到扬琴是黔剧的前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丝历史传承脉络。黔中大地这片音乐沃土的源流,也就依稀呈现在今人面前。

来源:《贵州宣传》 2023-12-20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