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常江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动态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提出的一系列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观点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非凡政治智慧。其内涵极为深刻,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与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谋划与部署,不仅阐明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原则立场,而且指明了文化建设奋进的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又将其与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并予以创新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内在统一,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
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指导我们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理论的重要论述,又紧密地结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文化解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呈现,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认识文化的本质和使命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对于现存的感性世界的精神超越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真正的文化,其使命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文化自觉就是要合乎规律地认识文化的本质和使命,其本质是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认同和勇敢践行。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认同与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标志着文化自觉的成熟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强调要提升文化自觉,达到文化自信,观照文化价值。要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与自信,要有对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
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最深沉的力量。历经数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深深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合而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互补、融合与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
文化自信的源泉基础展现了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而革命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结合带,发挥着融通作用。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包容认可与借鉴。五千多年文明持续发展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革命斗争建设中培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文化自信最深层的基础,代表着文化自信的精神方向,呈现出文化自信最深沉最持久的能动性、发展勇气、动力、远见和智慧。
坚持守正与创新。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的属性,内生萌发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雄厚的基础和能动性的主体性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必然,巩固发展了的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的能动性与自信。这使得实践道路与方向愈加明确,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实认同、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结合的必然,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演化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魂脉”,是大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是大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刻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同时,“两个结合”巩固发展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这种文化主体性。“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让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纵深性和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
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任何发展都是与文化发展伴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民族心理与文化自信心大大提升,是中国近代以来鲜明的历史特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与实践引导,是对于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实践意义、实践成果和实践价值的科学总结。这一理念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族与国家的实践主体性,是人类历史的壮丽卓有成效的主体性实践,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当代中国语境与文化表征,其中实践主体性的文化自信理念与意识形态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实践主体性的文化自信的学理机理充满了智慧,尤其值得深入开展理论解读和学理研究。
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自信的最有力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就是探寻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换、再造与发展的模式,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实践。在短短几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进一步强调:“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以文化自信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对于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培育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代新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做有坚定信念、过硬本领、高尚道德、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两个结合”、文化强国等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及其知识化、普及化,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纳入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综合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和未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践过程中,可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沉浸式方法,引领大学生品读经典,实现学校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的高效联通与资源共享,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有效集成,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提高大学生前进的动力和文化信心。
践行文化自信,强基固本,坚持用文化自信引领红色资源的教育实践。高校思政教育要依托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革命文化的内在信心优势、理想主义优势,讲好革命故事,让文化自信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与自我意识,推动时代新人的精神信仰、价值理念、道德情操及使命担当的升级升华。
作者系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五个基本维度
作者:刘杨 邹庆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往“高处”走,深刻领悟战略地位和根本原则,坚守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往“高处”走。一是有政治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功经验、突出优势和根本原则。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性、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实政治责任,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有战略高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世界各国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开展正面文化宣传工作有助于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把握舆论主动权,巩固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舆论引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是有规律有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从规律的高度可以使我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智慧,所蕴含的对规律的深刻揭示,既能不断提高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难题的本领,也会不断深化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往“深处”走,守好文化的“魂脉”和“根脉”,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特征和鲜明品格。这种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深厚伟力,源自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的深刻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展现,是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在历史的深处寻根溯源,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新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发挥出巨大理论威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文化变革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理想、革命道路和革命文化,是20世纪中国历史画卷中最为夺目的文化景观之一,是重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往“宽处”走,把握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提升文化涵养和文化建设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科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要素。最高层次是“首要政治任务”:“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最高层次的系统核心要素统摄其他层次。基础层次包含10个要素,其中包括7个“着力”、1个“充分激发”、2个“不断”。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整个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上述10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内在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形成日益丰富的科学思想体系。
往“远处”走,坚持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拓展文明视野和人类情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价值和中国风格,又展现了胸怀天下、博采众长的世界格局,展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文化和文明的世界性,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借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人类关怀、开阔的国际视野,对“文明冲突论”“文明隔阂论”“文明优越论”等西方思潮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击,生动诠释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中华民族的文明担当和中国共产党的人类情怀。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往“实处”走,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往“实处”走。一是在“明体”中全面领会精髓要义。“明体”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文化使命“是什么”的具体体现,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二是在“达用”中深刻把握文化布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文化发展战略部署,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三是在“贯通”中学用结合、落地见效。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思路、找准办法,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把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细化量化,以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聊城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教研员、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2-26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