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质
作者:杨丽婷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理论品质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着鲜明的人民性、传承性、民族性和实践性。
人民性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创造者和受益者。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党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民属性,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极端重要”深刻指出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新时代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战略方针和重大意义,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规律性认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和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和力量源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注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要注重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心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坚持文化惠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能止步于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传承性
传承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唯物史观,深刻把握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提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
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如何建构现代人的意义根基成为重大的时代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方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今贯通,既包括古代中华文明,又包括现代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我们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传统与现代辩证统一的历史视角,明确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之根,回应了我们“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的终极追问,提升了现代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方法论创新。在定位上,从赓续中华文脉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要把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七个着力”之一。在方法上,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在原则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结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催生又一次思想解放,巩固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使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和自信达到新高度。
民族性
民族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文化身份认同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主体性构建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化文化身份认同,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使命,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化文化身份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述强调文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性把握。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归属的标志、安身立命的根基。从民族发展史的视角来看,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为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中国多民族的大家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和支撑,“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根脉”“精神命脉”“精神基因”等重要论断,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使命,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展开的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文明是由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而来,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之为中国的内在根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以中华民族为主体。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内在源泉和根本依托。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提供引领时代的文化力量,形成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特性。
实践性
实践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展示出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回应新时代“文化之问”的理论结晶。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内看,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凝聚民众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成为迫切需要;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重要;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多样变化,如何抵御渗透、凝聚共识成为时代难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文化格局深刻调整,尤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方式越来越具迷惑性和针对性,形成了“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等错误言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显得日益迫切。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昂扬。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规划了路线图和任务书,明确提出“七个着力”新要求、新使命、新任务。“七个着力”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有总有分,内外相系,上下贯通,是一个富有战略性的系统结构。“七个着力”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必将带来新时代文化建设新飞跃。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
作者:刘海飞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中,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时代新征程中,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要求,强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培育和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时代新征程中,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和要求,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作出贡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文化思想连接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气度。新时代新征程中,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要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民族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增添重要元素。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守正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从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应当说,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是当今学术界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由多个核心内容构成,包括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关于“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的重要论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论述、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增添了重要元素。
为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科学思想指导和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思想指导和理论指引。
新时代新征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突出的指导价值。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部署推进,倾注了巨大心血。正是在指导这些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逐步成熟。“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从实践中来,同时又能指导实践。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还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同时也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突出的指导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开展。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重点做好“七个着力”工作。这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通过这些举措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有关机构需要加强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工作,学界加强学理性研究,期刊、报纸、网站、出版社等媒体为展示这些成果提供平台,为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2-27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