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守正创新

发布时间: 2023-12-29 浏览次数: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作者:吴海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内涵丰富、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鲜明的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的鲜明主线和根本目标,是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真谛的关键“秘钥”。

  坚持人民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是对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力量的确认,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坚持人民是文化成果的共享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该论断以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目标,揭示了文化和人民的关系,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彰显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坚持人民是文化价值的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

  坚持人民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强调要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依靠人民,使人民在实践中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促进者。


坚定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以“根”“魂”“基因”“源泉”“命脉”“血脉”等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提出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文物的修复,不仅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注重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利用。

  创新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结合中国古代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思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周邦虽旧、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收借鉴大同理想、和平理念、协和万邦等思想精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

浓郁的时代气息

  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是这个时代社会精神的写照,都带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观念多元交融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站在时代前沿,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文化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努力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文艺者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聚焦时代课题,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信息化浪潮迫切需要主动抢抓发展机遇、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迫切需要提高斗争本领、外部环境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作出指示到对媒体融合发展作出的具体阐述,从提出文明交流互鉴到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均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烈的时代气息。


科学的系统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这一工程建设的科学指南也是一个逻辑严密、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历史与现实、融通传统与现代、着眼全局与长远,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始终以系统观念谋划文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文化建设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作为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整体性原则推进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立足国内,致力于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又重视国内国际联动,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除此之外,还将文化自信列入“四个自信”中,提出要以“七个着力”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水平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整体性思考。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呈现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坚定的守正创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科学的系统观念。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守正创新

作者:秦恒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从宏阔视角上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还是从实践角度谈媒体融合发展、新闻舆论、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守正创新对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辩证关系和实践路径,更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两个巩固”中理解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之基,无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何种变化,其根本任务不会变、也不能变。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需要我们立足“两个巩固”,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

  坚持守正创新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后提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15字使命任务”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并特别强调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端重要”的地位,实际上也从根本任务、根本制度、根本要求、根本原则等方面,鲜明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的是什么“正”。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牢牢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守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只有坚守住这些重大原则,才能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一方面,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并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在于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创新形态、现代形态,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旧邦新命”的历史使命和“重焕荣光”的文明样态,无不体现了守正创新的要求。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要守好“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守好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也要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革故鼎新、新益求新中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在“两个大局”中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思维

  古语云:“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维度来看,“新的历史起点”所处的“局”,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规制、牵引和影响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的方向。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守正创新,必须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历史思维,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坚持辩证思维。守正创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守正”与“创新”本身是一体两面、辩证互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体现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守正,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提,是出发点,是认识论,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保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的坚守,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创新是关键,是落脚点,是方法论,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积极识变、求变、应变的过程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坚持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坚持系统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期的到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对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必须将其置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地位、理论来源、实践成果、现实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提升自身应对外部复杂挑战、化解风险、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能力,以守正把稳舵盘、保持航向,以创新寻求突破、扬帆远航,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守正创新,在本质上正是对长周期内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深刻洞察,是建立在历史“已有”的基础上。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新思潮新语态不断更迭,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新样态新模式接连涌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到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去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洞悉趋势、把握主线。只有基于这样的宏阔视角,才能科学认识和运用守正创新,才能全面把握好“两个大局”,在世界之变中坚持中国特色不变,在时代之变中坚持中国底色不变,在历史之变中坚持中国本色不变,以守正创新应对世界文化之激荡。


在“两个结合”中探寻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作为“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两个结合”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的方法论依据,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落实“两个结合”,尤其是把握好“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蕴方向。在阐发、传承、借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本来与外来、现在与未来、文化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呈现形态,才能激活生命力、提升影响力、增强感召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蓬勃发展,自媒体日趋活跃,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前所未有地便捷而多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常做常新,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塑造传播新格局中激活文化基因,在创新传播形态中促进文化传承,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形成和传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的多维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入式体验、年轻态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当前,世界各国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广泛凝聚共识力量,推动全球发展繁荣、国际和平安全、人类文明进步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国际传播形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努力向世界讲好悠久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实践,促进各国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2-29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