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3-12 浏览次数: 10


编者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拓展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纵深和文明厚度,也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确立了一个更宏阔更高远的目标。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推动学科融合,调动优势资源,打造成果矩阵。现开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进行时·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栏,以飨读者。

    今天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逄锐之的文章。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文化根基研究2023YZD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逄锐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全球价值观,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重要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和谐、合作和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中华文化的和平性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文化主张亲仁善邻、柔远能迩、慎战贵和,反对滥用武力、穷兵黩武,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主张以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感染对方,以文化影响力为主,孔子认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大禹在军事行动不顺利时,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老子认为兵者凶器,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当然,中华文化并不一味反对战争,正义的战争主要目的是吊民伐罪、保卫文明、遂行防御、实现大一统;如果战争是非正义的,那么善战者服上刑。中华文化的和平性对我国外交道路具有重要影响,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中国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华文化的和平性的体现,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中华文化的义战传统则要求中国在国际上明确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战争。

    中华文化的和谐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方面。具体来讲,人与自身的和谐,讲求的是追求幸福、注重人情、修身养性、涵养道德、身心和谐。先贤莫不重视追求幸福和人情味,故孔子倡导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管子以非人情黜易牙、竖刁、开方。幸福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故孔子之论,富在教前;孟子之论,民有恒产后有恒心;管子之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幸福并非只是物质性的,也需要德性修养、养浩然之气,深厚栽培、涵涌其间,故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与自身的和谐拓展在国际关系中,就是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两手都要硬,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讲求的是和而不同絜矩之道。一方面要当仁不让,勇于坚持自身观点,反对知和而和,认为乡愿,德之贼也;另一方面,反对固执己见,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换位思考、听取他人意见、及时纠偏,所谓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在出现争端时,协调各方利益,取利而和,则谓之义;注重自省,所谓失诸正鹄,反求诸身”“见其过而内自讼;讲求絜矩之道、恕道,朱子所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一理念拓展到国际关系层面,就是要在坚持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公与私的关系上,讲求的是公私相济。一方面,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另一方面,又鼓励合私为公、义利并举,顾亭林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个理念拓展到国际社会,就是要处理好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观照各国各方面的合理诉求,达成最优解决方案。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讲求的是顺应自然、应时而使、使物有节。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欲尽物,孟子云: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云:天子不合围……不杀胎……不覆巢,《礼记·月令》更详细记载了四时生态的保养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理念与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的合作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合作性体现在其天下观念、协和万邦的理念和良性竞争的观点。天下观念,即心怀天下,意识到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性。故《礼运》云: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墨子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协和万邦,则要求各国协同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秩序。

    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而应是良性竞争。各国之间不可避免有竞争,中华文化提倡良性竞争,以合作的心态对待竞争。故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范文子曰: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当前,中美竞争不应是零和博弈,应是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国家间的竞争应该是田径赛,而不是拳击赛。如果要竞争,那就正向比,看谁能把各自国家治理得更好,谁更能为地区和世界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等重要观念,与中华文化和平、和谐、合作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3-12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