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贵州的阳明文化遗址遗迹共有5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作为旅游资源有五级旅游资源两处……”
说起阳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省文旅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四级调研员肖波对这些成绩如数家珍,阳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多年来一直与他的工作相伴。“我们的工作,将这些珍贵文化的相关文物发掘出来、整理下来、保护和传承下去。”

王阳明塑像(杜立勤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2018年开始在文物保护与考古处从事相关工作的肖波,在近六年的工作中对于文物发掘、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十分清楚。“这些具有文化历史重量的遗址、房屋、器具,凝聚的是历史的厚重感,是我们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肖波告诉记者,不久前对全省阳明文化资源的统计,详细地梳理了贵州的阳明文化的文物、遗迹,共有50余个点,遍及全省各地。“我们贵州的阳明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如‘龙场悟道’的修文玩易窝,‘兴隆书’的黄平飞云崖、月潭寺,‘古道心旅’的修文天生桥、三人坟,‘陆广晓发’的修文县六广河、阳明古渡……它们都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文物点,是贵州的‘文化勋章’,也是阳明文化的‘根’与‘脉’。”

阳明文化古迹之飞云崖古建筑(杨林森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而与阳明文化的接触,也让肖波感受到了这一文化的魅力与发掘、保护的重要性。肖波回忆道,第一次接触阳明文化的相关文物保护工作,是听修文县相关文物保护工作者叙述“阳明玩易窝”的发现的曲折过程,作为中外驰名的王学圣地,阳明先生读书悟道和讲学之所,在当初发掘时已被遗落了几百年,老百姓在上面种田耕地,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上当地居民取山石烧石灰,导致阳明洞洞口几乎被掩埋,是经过当地文物工作者长时间一点点的清理,最终在发现有明朝贵州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手书“夷居游寻古洞宜,先贤曾此动遐思。云深长护当年碣,犹是先生玩易时”摩崖石刻时,才得以印证,并通过后期持续清理,整体洞窟才得以完整呈现。加上阳明洞、王阳明纪念馆、中国阳明文化园等文化景观,展陈完整、设施齐全、运营成熟的阳明洞+阳明文化馆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贵州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主阵地,国内赫赫有名的“王学圣地”。

发掘修复后的修文阳明洞(杜立勤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其实,我们在阳明文化遗产的发掘过程中,一些发现与展示没有阳明洞这样幸运,发掘程度低、当地宣传度与知名度较低是出现在这些文化点上的问题。而我们的工作,就是组织专家、当地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发掘整理,依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复原陈列和展示利用,让它们更多地呈现在大众视野,让各地的阳明文化不至于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肖波说。
“当前,我们对阳明文化的保护工作以贵阳市为重点,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肖波介绍道:2018年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将甲秀楼、阳明祠以及达德学校旧址保护修缮和展陈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内容包括文物本体修缮、安全设施设备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周边环境整治、陈列布展提升等。“十件实事”项目基本解决了甲秀楼等阳明遗迹文物病损、展览陈旧和安全、消防配套设施缺乏等历史欠账,为下一步活化利用打下了基础。

贵阳甲秀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涛 摄)
“除了发掘与保护,对于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方面,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要主题。”肖波说,阳明文化是贵州文化地标,也是我省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需要以新时代的眼光,深入开展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擦亮贵州作为阳明心学诞生地的文化名片。
“我们将组织实施好阳明洞与阳明祠、文昌阁与甲秀楼、茶马古道—修文蜈蚣桥段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确保文物安全;实施阳明纪念馆改陈布展、黄平飞云崖数字化展陈提升,持续优化提升阳明文化系列陈列展览;编制并实施《阳明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加强阳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省图书馆专辟‘阳明书阁’,丰富阳明文化图书馆藏;同时将加强与浙江、江西等省际协作,组建阳明文化传播推广联盟;指导贵阳市将阳明祠、甲秀楼、阳明洞等联动,打造阳明文化主题精品研学线路;在全省打造‘阳明·问道十二境’经典游学线路,加强阳明文化培训课程设计,创新开发阳明文化研学、培训和体验度假业态,推进阳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肖波说,“今后,我们将做好相关工作,以新时代视角,为阳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向颖羿 编辑 屠淇 二审 郎艳林 三审 吴文仙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03-13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