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诗纪略后编》——遍录黔地佳诗两千余首

发布时间: 2024-03-16 浏览次数: 12


《黔诗纪略后编》



作者简介

莫庭芝,字芷升,贵州独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受业于父兄,后得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致力于音韵训诂之学,兼治群经诸子。

黎汝谦,字受生,贵州遵义人。出身于本省著名的书香仕宦世家。光绪元年中举,八年随父黎庶昌出使日本,充神户领事。回国后分发广东,任财务提调等职。后罢官回黔,寓居贵阳。


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

《黔诗纪略后编》(以下简称《后编》)是清代黔人是个总集,收录四百二十一人的诗作二千余首,由莫庭芝、黎汝谦采诗,陈田选诗并传证。宣统三年冬,由陈夔龙捐资刊印于京师,与陈田独立辑编的《黔诗纪略补》合订八册,前有陈夔龙序,目录后有陈田题识。

黔诗之辑录始于瓮安傅玉书、傅汝怀父子之辑《黔风》三编,《后编》之体例,是继承傅玉书《黔风录》、莫友芝《黔诗纪略》而来。莫友芝之子莫绳孙在《黔诗纪略》中将该书体例进一步申述为: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旁征事实,各系以传,而大要以年为次,无诗而事实可传、文字有关暨山川可考者,相因附见,按以证之。”


    《后编》中收录的清代贵州诗家四百二十一人,其中诗作在百首以上的只有玉屏田榕、瓮安傅玉书两人;五十首以上的有遵义黎兆勋、遵义郑珍、平远潘淳、独山莫友芝、贵阳周起渭等八人;而收录一至三首的多达三百余人,这些收录数量极少的诗人和诗作,特别是那些无功名、无官职、无诗集,甚至无籍贯、无字号者,因《后编》而得以流传。
    《后编》还特别收录四十六首女士诗和二十四首高僧诗,清代的贵州十八位女士和十三位高僧因《后编》收录其诗而得以传名于后世。

 

旁征事实,各系以传

    《后编》广泛搜集与作者相关的材料,旁证博引,详其事实,凡其姓名、字号、籍贯、家世、逸闻、轶事、著述等,无不考订事实,以为传记,列于其诗之前。传记、引文、诗作三部分,一目了然,井然有序。《后编》传证大多类比,唯因人而异,事繁则详,事简则略。
    此外,
《后编》是以年岁为序而编撰的,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编年体体裁。具体而言,在全书卷次的顺序上,各卷是按清朝历代皇帝的年号先后顺序来编排的,如卷一开始于康熙中的桐梓赵天纵,卷二开始于康熙初的贵筑刘子章,以此类推,卷二十八之末为光绪中的贵阳杨花池。每卷中,也是按照每人的生卒年代先后为序排列。由此可见,《后编》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家的编年体体裁,是一部十分严谨的编年体文献。

    《后编》所收诗作,体裁丰富,有古体、近体等所有诗体;形式多样,有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内容庞杂,有山水诗、酬答诗、讽刺诗、叙事诗、咏物诗、遣怀诗等,具体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贵州诗歌的总体成就。它又是一部清代贵州的编年诗史,在贵州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
    不过,陈刊本《后编》也存在一些缺陷,那就是对收录的部分诗作进行了大小不一的删改。通过对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发现陈刊本中有的对诗作标题进行改动,有的改了正文,有的动了字句,甚至删削过半,或是改变了诗体。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抄手删改,也可能是所据版本不同,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



来源:贵州文库 2024-03-15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