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专访︱索晓霞:多彩的、活态的贵州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 2024-03-16 浏览次数: 12

专访嘉宾:

索晓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贵州民族文化有两个典型特征

    《论道》:索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长期关注贵州民族文化的研究。从中华文化的视角来看贵州,您如何看待贵州民族文化的突出特点?您希望向大家怎么样去推荐贵州?

    索晓霞:如果从学术和学科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贵州民族文化会有不同的总结和不同的表述。我个人认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突出特点有两个。

    第一,文化的多彩,是贵州民族文化非常典型的特征。贵州有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加上汉族18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他们的语言、服饰、节日、建筑,等等,都会有不同的文化呈现方式。在贵州,我们可以用沉浸式的体验,接触到不同的民族处理天、地、人的关系各有特色的文化表达。我觉得多彩是它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

    第二,文化的活态,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因为在贵州的民族文化里面,我们有很多村落,有很多社区,有很多文化生态带,比如苗侗文化的生态文化区,它不是静止不动的文化遗产,它是活态的。比如说我们到了西江苗寨,你会听到语言,看到服饰,通过参加他们的节日,感受到这种文化,他的表达,他的呈现,他是活态的。贵州的民族文化,有活生生的人,有生动鲜活的生活。有些地方的民族文化,可能是在资料上,在舞台上,而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

    《论道》:能不能这样理解您说的活态,古村落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贵州是一种活态的呈现?

    索晓霞:对。我们都说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贵州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当然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多彩是因为不同民族的传统,不同民族对天地人关系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呈现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面,贵州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库的有机构成。很多村寨有上千年的历史,有节日,有歌舞,有生生不息的生老病死,有代代相传的一些生活方式,有他们创造的特色鲜明的文化表达,有他们创造的生动的社会发展过程。活态,是贵州的民族文化在跟其他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典型的特征。

    《论道》:真的是我们有太多的这种古村落也好,历史也好,它们仍然是几百年前的那种生活状态,贵州的民族文化当中的这些特质,对于我们今天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索晓霞:对贵州民族文化的特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总结。有些人说像大山一样的坚定,像流水一样的不屈,或者是团结奋斗,都是各个民族的一些共同特征。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我做过很多田野,去过很多乡村,我觉得在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它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处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这样一些关系上面,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下,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而且这些东西,我觉得它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优势,它是深入人心的。因为他们要生存,他们要依靠山,依靠水,依靠土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因为生存,人和人要团结,人和人要和谐相处,不同的民族相邻相近,交往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也要和谐相处。

    在他们众多的文化特质里面,一些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里面,怎么样把天、地、人的关系统一起来和谐相处,处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这样一些关系,我觉得这是比较有特点的一个呈现,对今天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模范省建设

    《论道》: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全世界都有非常好的一个启示意义。我们知道贵州省社科院正在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您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

    索晓霞:我们贵州省是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模范省的一个省份,省委省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在顶层设计上,有一个建立模范省的实施办法,有众多的措施出台。模范省基地的建设,是省民委推出的一个具体的措施,在全省有十家,社科院这个基地是其中之一。在省民委的指导下,在各地州的支持下,我们对贵州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模范省的建设,正在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做一本发展报告,这个报告正在出版的流程当中。从民众的教育到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到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到平等互助和谐关系的构建等等,我们贵州省都有很多好的做法。

    民族团结是贵州省的一个传统,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贵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上有许多创新。例如台江县,他们在社区创建了民族团结食堂。谁家要办婚丧嫁娶,需要集中请客,这里统一有一个标准,提供很多服务。既解决了易风易俗的问题,又解决了民众的需求。

    又如一些移民搬迁的社区,他搬来过后,可能这个社区就会有不同的民族住在同一个社区。怎么样让他们能够住在一起,而且能够住的好,住得安心,贵州在共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上也有很多独创。


加快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

    《论道》:201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贵州来实地考察。在贵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面,徐麟书记也提出来要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在这方面您是怎么样看待它的意义的?

    索晓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实际上就是主动去融入国家文化发展的这样一个战略。我们的生动实践地,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一个生动实践地,但是我们又强调我们这块土地上比较独特的、多彩的文化特色,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辩证的处理,局部和整体的一种,大局观的一种,大视野的一种,对贵州省文化战略的一种布局和一种思考。

    《论道》:您如何看待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是构筑贵州人民自信自强精神新高地的客观历史需求?

    索晓霞: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它是更基本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繁荣发展多彩贵州的文化战略,实际上是我们在四新”“四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上,怎么样去凝心聚力,怎么样改变以前我们贵州人对自己文化的一种不自信。为什么提繁荣发展?我们也在发展,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空间还很大。比如说四新”“四化怎么样让文化赋能?所有的新,都需要文化的推动,需要文化的一个加持,也需要文化的一个呈现。我觉得强调文化的繁荣发展,实际上是对我们贵州文化未来的一个自信,也是发出一个冲锋号,让贵州各界对文化的发展要有责任,有担当,不能躺平。

    《论道》: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当中,您还特别提出来要强调文化也要高质量发展。

    索晓霞:实际上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是凝心聚力,它是一种动力。我们四新”“四化也好,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当中的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发展也好,它需要文化来凝心聚力,要增强文化自信。

    另外一方面,文化可以加持、可以赋能我们的经济发展,推动我们社会的腾飞,所以我觉得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的作用和它的功能。

    《论道》:两个结合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是新的,它所蕴含的这种意义是什么?对于贵州民族文化而言,这个结合又意味着什么?

    索晓霞:我们贵州的民族文化,它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思考第二个结合的时候,如何与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应是题中应有之意,我们要有对我们地方的民族文化的自信。

    民族民间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它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它是枝叶和主干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要在大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历史的大框架下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既有坚定的地方文化自信的底气,又能够推动它的现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村超”的村味才是真正吸引人温暖人的东西

    《论道》: 2023村超”“BA”非常火爆,全国人民都到贵州来看看贵州的足球,其实他们来不单单是看贵州的足球,也来看贵州各个乡村之间不同的文化交流,因为每一场足球比赛都会带着他们各自的球队背后的家乡的文化,来到这样一块足球场上,大家去交流。您怎么样看这样一个民族文化而产生的一个文化现象?

    索晓霞:村超BA”我都到现场去进行过调研。其实很多人去看足球本身不是真正的目的,他们是沉浸式地去体验来自乡村的原汁原味的文化集中的呈现,和老百姓很淳朴地待人。比如一点粑粑,一点杨梅汁,虽然没有什么价值连城的东西,但是去的人他就感觉老百姓对他是真心真情,没有商业的交换在里面。这些是我们当下商业社会里,大家很怀念很期待的,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真情的呈现。很多人去了过后没地方住,老百姓就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不要钱,让他们住,第二天还把早餐给他们做好,很多游客深受感动,回去过后就广为宣传。

    有一个自媒体的主播,专门找茬的那种,村超红起来过后,他就去饭店里面,看他们有没有短斤少两,看他们有没有欺客的行为。去了几家过后,他说不仅没少而且还多,用他们的话来说,这里的老百姓太真了,太淳朴了,太可爱了。所以我觉得村超BA”的成功,它实际上是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它把我们的多民族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风等进行一种集中呈现。

    他们为什么喜欢。我当时现场看到有一个解说员,他是从村里面出去的一个银行行长,他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榕江话,一会儿又是侗语。我们在场上看见,有侗族的观众,有苗族的观众,也有汉族的观众,还有很多全国各地的观众,很受感染。他们都脸上都画满中国的小国旗,然后小朋友的衣服上也印上国旗,大家同唱《我和我的祖国》,就那种气氛,那种感染,它不是那种商业演出,不是那种追星活动,就觉得是我们的节日。这种村味,这种文化味儿,它才是真正吸引人,打动人,温暖人的东西。

    具体到文化来说,这种来自乡野的东西,它是一种最接近它的真实状态的一种生命的、充满活力的、真实的一种呈现和一种表达。

    《论道》:我觉得您从一开始的活态,到现在对村超的解读都非常独特,我们是发自本心的,回归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这种沟通,其实是当下社会最缺乏的一种状态。

    索晓霞:对,我们去村超调研的时候去了一个村子,他们女同志要表演,要创新服饰怎么办?她们把她们种的蔬菜、西红柿全部串起来,当成大项链,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大家同心协力。那种气场,所有的人都被点燃了,从县里面的干部到村里面的干部,到普通的村民,他们觉得这是我们的重大的历史机遇,这是全国人民对于我们文化的一种认同,所以他们就很骄傲,很自豪。

    后来县里面说你们提供房间给游客住,你们可以收100块钱,你们给他们提供食宿,提供早餐,提供午餐。他们说我们不收,如果你们要喊我们收的话,我们觉得我们对不起远方来的客人。他们就用这种东西真正地打动了外来的游客。这也是我们在商业社会,在现代社会,在这种现代性的影响下失落的,但是内心有很期待的东西。

    所以贵州为什么很多艺术家他们喜欢来,这种真,这种对生命本身,人和自然的这样一种真实,还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他们以一个很温暖的、很开放的、很真诚的淳朴的心,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所以他们不问你是蒙古族,你是汉族,还是什么族,来的都是客。进村就有酒喝,一家来了客人,每家都有一个菜,就大家在一起喝酒唱歌。那种气场和那种氛围和那种感动,是参与过的人终身难忘的。我们的文化怎么样能够吸引人?怎么样能打动人?怎么样能温暖人?我觉得它不是抽象的那些东西,它是通过人和人的交往而实现的。

    《论道》:索院长,我其实特别想借您这段话去,去跟全国的观众朋友讲,你隔着屏幕是体会不到的,你必须要亲自来。

    索晓霞:对。为什么央视在报道的时候,说村超BA”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它体现的是中国最基层的老百姓的生活样态,他们的接人待物,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说接人待物,他们的吃、穿、跳或者是组织,实际上这就是文化,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为什么说活态呢?它承载在我们的每一个村子里面的男女老少,在歌里面,在房子里面,在人的身上,所以它是活的,它是有机的,它可以和你进行沟通和交流,它不只是那种书本上的文字。

    我为什么喜欢往下面跑,1989年我参加了一次鼓藏节。参加完过后我就发现书本上的,和我到现场里面感受的,完全是两个概念。当那个音乐一响起来的时候,你的思绪马上就飘到很久远的那种历史感,那种穿越感,和那种对你心灵的撞击,现场铜鼓那个声浪,就会在山谷里面飘荡。那种感觉,是在舞台上感受不到的。

    最近我准备去走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黔东南州政府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共同策划了一条线路,几十个中国传统村落、村超”“BA”和雷公山、黔东南苗侗生态文化区等,分散的各个点被串成了一条线、连成了一个文化廊带,新的策划会带来那些不一样的体验,这是我想知道的。


民族文化跟科技融合是双向的

    《论道》:您的这番话让我觉得你但凡不亲临现场,你一定体验不到当地那种最真实的情感。回过头来,我们又要去讲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科技要深度融合,我们怎么样让它融合,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好的体验?

    索晓霞:我比较关注科技,喜欢看科幻片,我发现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往往会反过来向最原初的、最原始的一些部落里寻找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办法。

    民族文化要跟科技融合,实际上它是双向的。

    一方面我们也要强调要保存保护好、传承好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贵州的民族文化它就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上,他的一种独特的呈现和一种价值的判断,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种创造。现代科技提供了太多的呈现方式。我觉得我们贵州要守住我们的宝贝,但是也要借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进行适合现代人的这样一种当代呈现和未来表达。


贵州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三“观”

    《论道》:我们本期的主题是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您有怎样的一个寄语或者说希望?

    索晓霞:我觉得贵州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上,有三个坚持在这个时代是必须要做到的。

    第一,大文化观。我们都说贵州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把贵州的民族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面,大的视野下面,你才能找准它的定位,找准它的特色,也才能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说人有我优,当然是可以作为追求的目标,但是人无我有的,我们独特性的东西,你只有在比较下面,你才能够知道进行价值定位。所以我觉得大文化观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坚持的。

    第二,大历史观。我们说贵州的文化千岛,我们说文化资源宝库,文化基因库,它是怎样形成的,今天的贵州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只有放在中华文化的这样一个大历史的脉络里面,框架里面,才能知道今天的贵州,今天的民族文化,为什么是这样。文化自信,底气从哪里来?我们史前的文明,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我们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还有我们贵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枢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通道,贵州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稳定是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大历史观中才能真正找到的底气。

    第三,大民族观。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中华民族是在不断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历史,共同创造了文化,共同创造了伟大精神。我们在推动文化发展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民族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独特的特点。只有坚持大民族观,我们的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强省的建设,才能处理好中华文化和贵州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也才能坚持特色文化发展的自信和定力。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文化强省建设,贵州会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一块土地。如果我们用开放的心态,用科技的手段,用温暖的力量,一定会让这块土地成为文化的一个创新地,成为文化的一片热土。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动静”2024-03-14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