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祥(1810-1865)字息凡(又作息帆),晚号趣园抑叟,别署亭山山人,斋号依隐斋、夏雨轩,堂号晚香。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因父陈海庵佐幕黔中而生于贵阳。
多地任职,诗作丰富
陈钟祥八岁丧父,其母守节抚孤,严督读书,使之与莫友芝同师事著名诗人、黔西州知州吴嵩梁,早窥宗旨,诗艺大进。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道光十五年(1835)会试不中,入山西巡抚申启贤幕。于第二年入京充左翼宗学教习,历时四年。
陈钟祥一生多地任职,担任过四川青神、绵竹、大邑的知县,《贵州通志·人物志》称其“能以儒术润色吏治”。道光三十年(1855)任赵州知府,上任不久又登洋船与西方列强议事,“且条陈驭敌机宜,多中窥要”。后赴沧州知州上任,粤逆陷州后,安辑流亡,被沧州百姓称赞有德行。

陈钟祥擅诗笔,“年余四十,始涉为词”。他虽填词较晚,却也后来居上,以词名世,任可澄先生在《香草词·序》中说:“(贵州)道咸以来词学始盛,其褒然成帙,各体皆备,实以陈息凡先生《香草词》为首。”
本书为其诗文集,反映了他的文学旨趣及生平思想,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他的词作,虽大多不出伤春、惜别、愁离、怀古、乡思、羁怨以及男欢女爱、吟风弄月等传统题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对于时局的隐忧、民事的关心和河山的热爱之情。其词作数量可观,形式多样。
饱经世事,借笔抒情
本书收录有陈钟祥所作《依隐斋诗钞》《香草词》 《夏雨轩杂文》《岷江纪程》《楹帖偶存》,其中以《香草词》最为著名。《香草词》共收小令一百二十五首,中调八十二调,长调二十六调,涉及的词牌达六十余个,大多写得形神兼具,表现出作者在艺术上的功力。
他的词作中多为描写闺阁少女、下层妇女的生活状态之作,其抒发的又多为惜别、离愁、爱恋等情思,其中又兼有沉郁悲凉之作。正如莫友芝在其所作序中说:“即洞其奥,亦既更历事故,牵掣宦场,属时多事,鞅掌鲜有居息,溷怵耳目,枨拄怀抱,默之不甘,言之不可,忧从中来。”通过借助描写闺中女子和下层妇女的喜怒哀乐来寄托自己饱阅世故后的诸多难言之隐。

陈钟祥词中多为描写下层女子的音容笑貌和生活情调,这些词作情感纤细,积极浪漫,充满了青春气息和旖旎情调。如《一剪梅·闺情》:
漫然弦索隔纱窗,喜趁新凉,巧度新腔。晚来浴罢倚残妆,出了兰房,过了回廊。携手招呼姊妹行,鬓上花香,口上脂香。喃喃私语怨檀郎,酒兴能狂,诗兴能忙。
陈钟祥的生活经历和官职任命使得他烟尘满目,触事兴怀,不得不看到民生的疾苦、战乱的惨况,也看到国家的腐朽,政府的无能,表现出沉痛的心情。这种情感使他不得不直抒胸臆,慷概陈词。如在《玲珑四犯·沧城抚驭第七图》中,以实记之,对太平天国屠城后的景色充满悲恸之情。
参考文献:
[1]戴永恒,唐洁.陈钟祥《香草词》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05):67-70.
[2]张亚新.陈钟祥的《香草词》[J].贵州文史丛刊,1983,(02):93-99.

来源:贵州文库 2024-03-29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