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站在“大一统”的立场上,维护贵州秩序的稳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王阳明去世之后,贵州各地纷纷修建阳明祠、王文成公祠,这些祠堂加强了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和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王守仁(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这方面还是很有优势,希望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回望历史,阳明文化在贵州的传承发展具有三大经验,在当代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时代潮流中,阳明文化仍然具有可供借鉴的重要价值。

文化教化
众所周知,贵州作为明代最晚建立的第十三个行省(1413年),土地贫瘠、经济贫弱、民风彪悍,被中原人士视为“蛮荒之地”。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到过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儒,他亲见贵州少数民族的彪悍民风,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他们的淳朴、耿直、热情,于是决定“居夷”化民,推行文治教化,从根本上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立即修建龙冈书院,开坛讲学,贵州远近数百里的学生纷纷前来求教。此外,云南朱克相、朱克明兄弟,湖南蒋信、冀元亨也不远千里前来就学。王阳明写下《诸生来》《诸生夜坐》《龙场生问答》等近20篇诗文,这成为研究王阳明文化教化活动的珍贵史料。
王阳明在龙冈书院的讲学活动引起省城官员的关注,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席书邀请他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王阳明欣然前往,他在文明书院与席书“始论知行合一”,成为贵州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场盛会。(万历)《贵州通志》载:“诸生环而观听以百数。自是贵人士知从事心性,不汩没于俗学者,皆二先生之倡也。”
王阳明离开贵州以后,黔中王门弟子继承阳明先生之志,阳明心学从贵阳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据统计,到明朝末年,贵州书院总数由王阳明时的两三所增加到43所,这些书院覆盖全省,促进了贵州学风和民风的转变。近代贵州学者陈矩说:“终明之世,吾黔学祖,断以文成为先。”另一学者杨恩元说:“贵州人才大兴,自明朝中叶始。”王阳明的文化教化活动,促进了贵州教育文化的巨大发展,使明清时期的贵州出现6000举人700进士“万马如龙出贵州”的盛况。
民族融合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王阳明到达贵州时,贵州仍然呈现土司林立、“夷多汉少”的局面。由于错综复杂的关系,贵州大小土司之间争夺土地,互相仇杀。其中,贵州实力最大的水西土司首领安贵荣,拥众48万,蠢蠢欲动。安贵荣因加官和减驿两事写信向王阳明求教。王阳明在回信中告诉安贵荣:“驿可减,土司也可革也。”王阳明还告诫安贵荣,土司世袭而流官到处任职,朝廷一道命令,土司的土地和人民将不再拥有。安贵荣猛然醒悟,再也不敢要求高官厚爵了。
与此同时,贵州水东土司发生了土酋阿贾、阿札的叛乱,人数达两万余人之众,引起朝野震动。朝廷命令安贵荣出兵帮助镇压,但安贵荣按兵不动。面对贵州这一严重事件,王阳明又给安贵荣写信。在王阳明劝解下,安贵荣急速出兵,终于平定了叛乱。《黔记》称:“终贵荣之世,不敢跋扈者,公(王阳明)之功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尺牍止乱”的故事。此后100余年,安贵荣的后代也不敢发动叛乱。
王阳明站在“大一统”的立场上,维护贵州秩序的稳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王阳明去世之后,贵州各地纷纷修建阳明祠、王文成公祠,这些祠堂加强了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和融合。

边疆巩固
王阳明时代,不仅朝政混乱,而且还有严峻的边疆问题——“北胡、南倭、西土司”。王阳明一直关注边疆问题,早年曾上疏《边务八事》。王阳明在贵州期间,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政教思想,“君子之政,在宜于人;君子之教,在入于善”。王阳明后半生一直实践这一思想。他除了教化贵州水西安氏土司之外,还与湘西彭氏土司、广西思田岑氏土司都有直接联系。王阳明对土司推行安抚政策,主张和平相处,使南方土司地区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局面,达到巩固西南边疆的目的。
湘西彭氏土司,是王阳明军政活动的重要依靠力量。早在王阳明巡抚南赣时期,永顺第23代土司彭世麒就追随王阳明征战。1519年,宁王发动叛乱时,彭氏土司又率土兵前往增援。1526年,广西土司岑猛发动叛乱之后,永顺土司第24代彭明辅,子彭宗汉、彭宗舜率土兵远赴广西平乱。他们的忠勇之举感动王阳明,王阳明作诗表彰其事。王阳明还为因疫病而死去的湘西土兵写了祭文以示纪念。
广西岑氏土司是广西最大的土司之一,姚镆总督两广期间,强制执行“改土归流”政策,引起土司岑猛反叛,田州、思恩两州陷入战乱。王阳明受命接替姚镆之后,通过仔细调查,决定改变策略,制定“招抚”措施。王阳明遣散朝廷军队,接受岑猛部将卢苏、王受投降,并对岑猛之子和卢苏、王受均重新授予官职,让他们守土安民,发展生产。王阳明兵不血刃,和平解决广西土司问题,使广西的混乱迅速安定下来,不仅杜绝了越南觊觎进入广西的野心,同时保持了广西边境地区较长时期的稳定,极大地巩固了西南边疆。
当代价值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使南方安定下来,在明代中后期的100多年时间,南方没有出现较大混乱。《明史》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进入清代以后,由于学风的转变,阳明心学变为“潜流”,被贴上“空谈”和“狂禅”的标签,甚至被批判成“破国亡家之学”。
据初步统计,中国近代出版阳明学专著约30部,发表阳明学论文数百篇,中国近代阳明学复兴运动呈现繁盛之势。
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瑰宝和切入点之一的阳明文化,其思想精髓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各行各界掀起了弘扬传承阳明文化的热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指导当代阳明文化的重要原则。
贵州作为阳明心学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在当代阳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走在全国前列。贵州经过几代专家的不懈努力,恢复了《明儒学案》缺载的“黔中王门”,获得海内外学界的认同。此外,贵州在全国率先出版阳明学大型刊物——《阳明学刊》。贵州还修建孔学堂,一方面在民众中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出版大型丛书《阳明文库》和《孔学堂》杂志,占领阳明学研究高地。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确定为贵州人文精神;贵阳市委、市政府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确定为贵阳城市精神。目前,阳明文化已经成为贵州省“五大文化名片”和“四大文化工程”之一,贵州正在集全省之力打造新时代阳明文化。可以想见,贵州将在中国当代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抢占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者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清民国阳明学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1840—1949)”(20XZX007)阶段性成果
来源/《当代贵州》2024年第12期
文/张明 制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屠琪
编辑 方年玉 二审 刘跃 三审 吴文仙
转载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04-09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