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阳明心学的发源地。500多年前,王阳明被贬谪居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在人生困顿至极、别无出路的时候,他在贵州这片大地上种下了文化之根,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放眼贵州大地,各色花海逐渐苏醒,侗族大歌与法语歌曲激情碰撞,工业产业复工复产如火如荼,广阔田间春耕备耕一片热闹景象……这是“知行合一”理念在黔贵大地的生动实践。

阳明心学自龙场诞生
沿着贵阳东山的石梯逐级而上,古建筑群和摩崖石刻古色古香,参天古树生机盎然。贵阳东山,又名栖霞山,山上有座栖霞寺。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阳时曾游览栖霞山,写过《栖霞山》《来仙洞》等诗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意思的是,王阳明的贬谪地贵州龙场的龙冈山标准学名也叫栖霞山。据传,贬谪龙场前,王阳明曾潜回南京去见父亲,金陵城外就有座著名的栖霞山。
然而,在这3座栖霞山之间,龙场的栖霞山最为矮小且普通,但就是这座矮小的、被当地人称作“龙冈”的栖霞山,成为名扬世界的阳明心学诞生地。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阳明来到贵州龙场,因为语言不通、荒凉破败,住处逼仄、阴潮,后来在栖霞山的半山腰上找到了一个适合居住的山洞,为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阳明小洞天”。
安顿下来后,王阳明和僮仆接连生病。根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不仅照顾僮仆,还唱起民歌与俗曲,让他们忘记“疾病夷狄患难”。两位僮仆痊愈后,王阳明的歌声居然吸引了当地的苗族、瑶族和彝族,意外拉近了他们的距离,龙场驿也有了别样生机。
当地人帮助王阳明在阳明小洞天附近修建了像模像样的屋子,既感动又欣喜的王阳明写下《何陋轩记》。此后,王阳明和当地人一起学农、稼穑、耕种。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心志和幸运。正德四年(1509年)七月,王阳明亲眼目睹路过龙场的汉人吏目及儿子仆人3人相继死于蜈蚣坡,想到自身的经历,不免感怆,将其安葬后唱了两首安魂曲,唱道: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这就是后来被收入《古文观止》的绝世名篇《瘗旅文》。
经过无尽坎坷与苦难后,王阳明大彻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奠基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阳明心学,就此诞生。
在黔西市素朴镇灵博山上,有一座象祠,这是彝族人民纪念远古人物象的祠堂,也是水西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象祠。阳光照耀下,黑色的屋瓦、翘起的檐角、两侧郁郁葱葱的树木、随处可见的彝族装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气势。
500多年前,在黔期间,彝族首领安贵荣主动和王阳明结交,王阳明也几次将他从“不分轻重”的错误上拉回来。后来,安贵荣修葺象祠,请王阳明作序。
王阳明反复求证,得知灵博山上的这座象祠由来已久,曾经数度被毁,又数度重建、修缮,推断有当不当祭祀之争。因为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傲慢而自私,舜则孝悌又仁厚。在哥哥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影响下,最终象改弦更张,成为一个好人,并有功于封地的少数民族百姓,所以即便历经千年迁徙,这些少数民族对于象的祭祀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王阳明经过深思熟虑,写下《象祠记》,感叹“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学界普遍认为,这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的萌芽。
王阳明一生最喜欢的是讲学,在贵州龙场讲学,吸引了当地少数民族百姓来听讲;随着声名远扬,当时的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以师礼事阳明”,邀请王阳明到贵阳文明学院讲学。在郦波所著《心学的诞生》一书中指出,王阳明在文明书院的不断讲习中,“为纠当时世风浮泛之弊,纠知识分子空谈虚论之病”,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从此境奇绝到难舍难分
516年前的3月,王阳明初入贵州时感叹“境多奇绝非吾土,时可淹留是谪官”。但也因为他从小涉猎广泛,“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早早立下“读书学圣贤耳”的志向,得到娄谅“圣人必可学而至”的肯定,锻炼了坚韧的心志,所以在面对贵州奇绝之境,仍然立下居夷之志。
在贵州期间,王阳明用对唱山歌打开与当地人交流的心门,躬身学农、稼穑、耕种,当地人帮他建房子,他为当地人创书院、传思想、开教化。除了前述提到的《瘗旅文》《象祠记》,王阳明还为贵州写了很多文采斐然的旅游推介文。
他在兴隆卫(今黄平)游览月潭寺时写下的《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提到: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
他和学生游天生桥,感慨万千地写下七律诗《过天生桥》,赞道: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
应邀在贵阳讲学期间,游览贵阳栖霞山,写下《栖霞山》《游来仙洞早发道中》《白云堂》和《来仙洞》等诗词,称栖霞山为“宛宛南明水,回旋抱此山”。
王阳明一生留下600多首诗,有六分之一作于贵州;他有3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其中两篇作于贵州。加上龙场悟道、书院讲学,贵州因此被称为“王学圣地”。
贵州山水之美,令王阳明陶醉,龙场“绝地”成为阳明心学“福地”;贵州民风朴实,与阳明以心换心。从来时的“此境奇绝”,到别时的青山绿水、难舍难分,让王阳明生发出“颇恨眼前离别近,惟余他日梦魂来”的感慨。

“此心光明”的伟大境界
据记载,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1529年1月9日8时),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舟中,时年57岁。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王阳明只留下8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一生都致力于成为“圣人”,最终也确实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不但立下了显赫的事功,其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此后的中国甚至整个东亚,无愧为泽被后世的不朽传奇。
据《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记载:“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冈始;龙冈之有书院,自阳明先生始。”因为王阳明的龙冈书院,贵州自此才算有了标准的儒家书院教育。道光《贵阳府志》也记载:“黔学之兴,实自王文成始,文成尝主讲文明书院矣,即今贵山书院是也……揭良知之理,用是风厉学者,而黔俗丕变。”
可以说,龙冈书院与文明书院,不仅是阳明心学的诞生地,也是贵州教育史与黔学文化史的奠基之地。
当年在黔中受教的王门弟子促进了心学在明代各地的传播。而黔中王门的陈文学、汤冔被后世贵州学界认为是“两先生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非黔籍弟子,如楚中王门的蒋信后来也回到贵州弘扬心学,大兴书院,培养了一大批王学后生。
浙中王门的私淑弟子王杏嘉靖年间巡按贵州时,不仅在贵阳建阳明书院,立阳明祠,还议请朝廷单独于贵州开科取士,为贵州科举史、教育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阳明离世后近500年间,无数的追随者践行着他的理念,从中汲取自我实现的精神力量。他启发着包括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钱穆、梁漱溟、熊十力、冈田武彦在内的一大批海内外牛人,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悟到了人真实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先后两次改名“知行”“行知”,都化用自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国际上,阳明心学理论启蒙了日本明治维新,经晚明遗臣朱舜水等人的推广普及,日本从武士阶层到知识分子都受其绵泽。王阳明当年在龙场写的《何陋轩记》的原稿现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人视之为珍宝。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说,阳明学是“生命的学问”,它教你从人生内部去寻找生命意义,突破生命的限制。

阳明文化的时代生机
历经500余年的岁月洗礼,阳明心学始终绵延不绝,近年来“阳明热”更是重又兴起,相关的书籍、纪录片广泛传播,深受大众推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包含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阳明心学诞生地,贵州把握好传承好阳明心学的深刻内涵、挖掘好运用好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2023年,贵州省委决定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位列其中,正式开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阳明文化的全新探索之旅。
在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不断有中小学学生到此开展研学旅行,走过正心池、瞻仰阳明先生像、探寻圣人遗迹、大声诵读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学习其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教导之道。
贵州新编京剧《阳明悟道》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更是凭借这部剧获得了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该剧成为贵州深入挖掘阳明文化打造戏曲IP的又一典型。
2023年底,由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日报报刊社文旅新闻部主办的“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暨书画作品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以“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位串联,汇集了京剧、书法、油画、雕塑、漫画,以及12组手绘长图,用艺术形式再现了王阳明在贵州的重要时刻。
此外,贵阳孔学堂向全球征集了阳明肖像漫画,孔学堂书局出版了《阳明文库》,王阳明数字人形象设计和创作计划相继发布。
今年2月4日,贵阳在域内32所学校挂牌“孔学堂传习社”,以老师授课、场景化学习、沉浸式演绎、个人思考等形式,充分挖掘阳明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3月3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广播电视台共同整理推出的《我的1508问道·十二境》阳明文化微纪录片也在各大平台播出,得到热烈反响。
打开微信聊天框,当你想使用表情包时,搜索“阳明先生”,将会得到意外惊喜。
无怪乎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感叹:“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来源/《当代贵州》2024年第12期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郎艳林 绘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 屠琪 二审 刘跃 三审 吴文仙
转载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04-09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