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人修身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当前,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已被列入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强调要把阳明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一结合,首先就要从工夫论角度把握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中华优秀文化中富含修身养性的精神资源,儒释道三教都有细致的修炼工夫,本质上都可看作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其问题意识都是在欲望习气面前摇摇欲坠的凡夫,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工夫,把自己修炼成君子乃至圣人。心学作为儒学一个分支,最早可追溯到《尚书》里尧舜禹授受的16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学在宋明因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义理更加完备,代表人物是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故这一期心学被称作“陆王心学”。若说心学集儒释道修养工夫之大成,那么阳明心学就是心学工夫之集大成。
阳明心学诞生的标志,是阳明先生1508年的龙场悟道。阳明觉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与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正好相反。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把《大学》的“格物致知”解释为通过“即物穷理”来获取知识,也即阳明说的“求理于事物”。但向外求理获取知识,如何能达到后面的“诚意正心”呢?很明显,即便知识再多也不能保障一个人是道德的人。故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不能像程朱那样用“向外求理”来解释,而要回到“吾性自足”的本心来理解。此即“心即理”的要义,这是心学的首要觉悟。意思是说,追求圣人的办法,不是向外求理的知识进路,而是回归本心的道德进路。由此,阳明找到了修身养性的正确路径,斩钉截铁地说:“圣人之学,心学也。”

龙场悟道后,阳明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倡“知行合一”。严格来说,“知行合一”讨论的并不是认识论上知识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而是工夫论上的命题。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与我们同此心同此理,这就是“知行合一”了。这里讲的是知行的本体,知行不是应该合一,而是本来合一。阳明分别从审美、道德、感觉判断上具体说明,知行本来合一就像“好好色、恶恶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可问题在于,若我们都“吾性自足”地拥有和圣人一样的本心,那为何现实中知行却发生了断裂,我们并不是现成的圣人而是凡夫呢?阳明的解释是私欲隔断,是私欲截断了本来合一的知行本体。
如何才能恢复本来合一的知行本体呢?这就是第三个命题——致良知。阳明不是像朱熹那样,用“格物致知”来推出“诚意”,而是从“诚意”来反推“格物致知”。那么,格物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致知就是推致良知。格物致知也就是为善去恶致良知的道德实践工夫。这就是在强调,道德修炼不是脱离实践的认知问题,必须“在事上磨练”才能炉火纯青、拒腐防变。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实际上就是立初心、守初心和行初心的关系,与共产党人的“心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三者具有内在的义理结构:心即理规定了修身养性不是向外求理的知识的学问,而是回归本心的生命的学问;知行合一就是要自信每个人的本心都是本来合一的知行本体,所以出现断裂,只是因为私欲的隔断;致良知就是觉悟到一旦知行本体被私欲隔断,这就不是知识的多寡能解决的问题了,必须采取长期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工夫才能恢复良知的功能,才能抵御一切诱惑挑战。这就是阳明心学的要义。
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不去抽象地谈论人性的善恶,而是把道德的修炼放到生命的历程中来观照。本来合一的知行本体虽是每个人本质上同具,但在生命历程中必会受到私欲的干扰而断裂,于是现实中就有了善恶相对的现象。恶,并非纯然消极的,某种程度上又充当了真理在每个人身上彰显的必要环节。既有善恶的体验,也就足以证明每个人都有知善知恶的良知。只要我们按照良知发出的信号切实地做为善去恶的工夫,就一定能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达到“不想腐”的境界。这“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精华的精华,既能为现实中的修身养性提供路径,也能帮助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校)
来源/《当代贵州》第12期
文/崔树芝 制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屠琪
编辑 方年玉 二审 刘跃 三审 吴文仙
转载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04-09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