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4-04-12 浏览次数: 15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作者:冯继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正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第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两创”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丰富完善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曲阜,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两创”的内涵不断丰富,其对象和适用范围也由最初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逐渐扩大到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先后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第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认识以及关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突破,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也表明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升到新的高度。

  第三,弘扬传承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要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融通。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将传承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彻底打通,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础,我们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这也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是其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20213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朱熹园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这种自信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厚重的文化底气,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其一,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应该着眼服务时代、服务人民,以前瞻的思维、宽广的视角,加快推进文化“两创”,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其更好地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与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相契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贴近现实生活,在实践中认识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二,坚持“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先在的精神元素,不仅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其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认识基础上的高度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一方面秉持开放态度,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也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两创”回答了新时代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做什么的问题,以“第二个结合”回答了怎样做的问题,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是“两创”和“两个结合”的目的和归宿。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作者:罗志佳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这一重要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广袤中国大地和悠久中华民族历史,吸收了五千多年中华璀璨文明的精华养分。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到“以人民为中心”,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深入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内容、实践逻辑特点是阐释其思想价值和地位的基础。注重文化传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源头,中华文明因其“五大突出特性”延续至今未曾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价值内核给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借鉴,民族文化精华是思想形成的底气。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前提。理论服务于实践,文化思想中所直指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明互鉴的使命内容都离不开共产党人对于国情的准确判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发展建设“不变色”;注重文化传承、创新,确保延续文化基因“不变质”;加快文化发展、文明互鉴,确保民族形象“不变形”,致力于打破外界关于中华民族众多不实言论。由里到外、由己到彼,凸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及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实践证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总体指引,立足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更好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思想结晶,既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产物,也是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有力彰显。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斗争仍旧激烈,我们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迫切需要不断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宽广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推进文化自信、自立和自强的过程中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根铸魂,不懈奋斗。


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指导下,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使“天下为公、厚德载物、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并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贯穿于党的文化事业发展全过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文化繁荣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但是,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由“大”变“强”的关键就是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的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迈向更高境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谱写出中华文明当代新篇章,在先进文化理论指导下,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进行谋划和部署,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再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刻总结。“七个着力”既是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相关工作的具体谋划和部署,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很强的现实指导性。“七个着力”不仅有思想价值层面的要求,更有具体工作方面的部署。“七个着力”是有总有分、上下贯通、内外统筹的系统整体。其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排在首位,处于管总、管全局的地位,足以见得党的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后面“六个着力”与“第一个着力”之间绝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内在贯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在把握“七个着力”中每个点特殊性基础之上,要以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进行宏观社会建设。


“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关于“两个结合”,从2021年七一讲话中正式提出“两个结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再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整体性系统性阐释“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日益显现出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虽然有所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放眼历史的长时空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将“思想与思想”“文化与文化”进行“拼盘”和“杂拌”,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对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创造作出规律性认识、原理性阐释,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其经典理论众多,但究其根本就是为人类寻解放、谋出路,因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对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经典论述,二者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是高度融通的。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得出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论精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民族人文精神,侧重于世界观方面的转化,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情感基础,更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真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和发展,阐明了我们党对文化自觉、文明自信到达了新的高度。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递文化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成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内容,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已经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进行深刻阐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凸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今天,中国共产党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为创造中华民族新时代、新文化、新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社会生活研究”(21XKS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新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4-12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