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峰
提要:以“四大文化工程”为代表的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必将为贵州根脉、红色血脉、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贵州力量、提供贵州方案。
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这是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后,“四大文化工程”作为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举措,进展明显加速。省委何以提出“四大文化工程”?笔者认为,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是省委从历史、现实、未来3个维度作出的长远考虑、深远谋划,具体来说,就是赓续贵州根脉、红色血脉、中华文脉,以多彩贵州文化自信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
一
“四大文化工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中。
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在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调研苗族传统刺绣和纺织工艺时指出,“一定要让年轻人学习,把这些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殷殷嘱托贵大学生:“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五千年文化,是我们的自豪所在,一定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向党员干部进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同时,他说:“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是他首次将文化自信和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并提,这成为“四个自信”的最初源头。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阳明文化,提出了要求:“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红色文化遗址——遵义会议会址。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时强调:“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在黔西市化屋村,对该村发展特色苗绣表示肯定,要求“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要弘扬红色文化,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了解贵州特色文化。无论是对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当代价值的阐释,还是对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无论是肯定作为王学圣地的贵州具备弘扬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还是在贵州大学提出五千年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的重要观点,都为孕育“四大文化工程”供给了思想指引。
二
“四大文化工程”旨在告知世人多彩贵州首在文化多彩。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这样说。曾经被误认为是文化洼地、历史瘠田的贵州,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贵州历史上的灿烂文明。近10年来,贵州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1处,4个考古项目荣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龙屯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牛坡洞遗址帮助我们揭开华南古人之谜,招果洞遗址让我们看到了4万年前人类洞穴家园,许多珍贵文物“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分别从“四大文化工程”观之,贵州是全国革命遗址资源大省和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贵州是王学圣地、国学高地。古有王阳明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形成了黔中王门学派,今有花溪河畔孔学堂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遥相呼应,传统文化研学和研究在此交相辉映。贵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睦相处的典型实践者。56个民族、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小聚居大杂居,千百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贵州是中华大一统观念延续至今的见证者。明朝初年,“调北征南”的军事行动统一了西南地区,留下了“明代历史活化石”的诸多屯堡,也留下了回响至今的历史足音——屯堡文化。
由此,我们从“四大文化”中看到了贵州根脉、红色血脉、中华文脉,看到了多彩贵州特色文化中蕴含的国家意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贵州表达。
三
以实施“四大文化工程”为抓手赓续“三脉”,重点该解决些什么问题?
首先就是要深挖“四大文化”的根脉所在及传承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我们要搞清楚“四大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流经哪里,流向何方。要深入开展“四大文化”资源的普查调查、文献搜集、资料整理、研究阐释、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工作,让多彩贵州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不断档、不失传、永流传。
以“四大文化工程”赓续“三脉”,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留存在黔贵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才能不断增强贵州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用文化之光开启美好生活之门。
以“四大文化工程”赓续“三脉”,要善于把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产,打造“文化+”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就是好办法之一。“四大文化”如何与休闲文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数字会展服务、艺术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相融合?“四大文化”如何与创意集市、地摊集市、网红集市等主题型流动性商业消费模式相结合?“四大文化”如何插上科技特别是黑科技的翅膀、以科技赋能文化?这些都还需要抓紧探索、创新。
“又踏层峰望眼开”。以“四大文化工程”为代表的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必将为贵州根脉、红色血脉、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贵州力量、提供贵州方案。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处长、研究员
来源:《当代贵州》2024/15 编辑:岳振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