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根本方向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 2024-04-29 浏览次数: 10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根本方向

作者:李重

 

    2023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概括了新时代以来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理论结晶。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就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崭新路径,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


夯实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强大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勇立潮头、迎难而上、屹立不倒的根本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源泉。中华文明以其独一无二的向心力、辐射力、凝聚力、创造力赋予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石,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培育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视为重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措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当中的关键地位,指明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主体性,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里,熔铸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吸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养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影响力的逻辑起点,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

  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强化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扎根于丰厚的文化资源,更有着制胜的重要“法宝”,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其中“第二个结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结起来,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空间。

  “结合”不是“硬凑”也不是“拼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由于二者在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层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在彼此交流、互动、斗争、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对崭新的、有机的矛盾统一体。在“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第二个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现代化的新形态,又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使得文化自信有了根本依托。


培育文化强国的博大胸怀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就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结的产物,体现着各民族独有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彼此有着诸多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它们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的一部分,展示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具有显著的包容性特征,在与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也愈来愈彰显出深远、广泛的世界意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明理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不同文明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同营造出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我们要在共同繁荣、携手共进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放包容不是让我们一味地照搬、抄袭、模仿别国文化,而是要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学习其他文明当中的有益成分来发展本国的文化,实现本土文化的发展超越和开拓创新。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强调在承认事物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做到理性地甄别,把不同的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同”则只是将事物杂乱地堆积、拼接,并且刻意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为和而和,其结果是致使事业的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我们不能一味苛求不同文明在形式上达到某种雷同,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内在特殊性,忽视不同的历史、国情等因素对文明形态的塑造作用。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既要能做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又要能坚守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色,不走向同的无序,也不脱离和的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国际新秩序、引领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建设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们要通过筑牢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内核的叙事立场,搭建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素材的故事体系,推动中国声音在世界广泛传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破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失语”局面,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传播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悠久的中华文明注入世界视野和现代力量。


激发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新必须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上,守正必须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激发了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

  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守正保证了文化发展的稳定性,确保文化发展不会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守正,就是要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党的领导在文化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当中发挥核心作用。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与方向。守正,就是要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尤其是要善于运用“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有特色与显著优势。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守正摆正了文化前进的方向,创新激发了文化发展的动力。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早已熔铸在中华文化的骨髓中,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理念。中华文化中的创新并非立足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所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与“鼎新”之间不是互相割裂、截然对立,而是呈现出相辅相成、前后相续、对立统一的关系特征,相争而不相离。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我们唯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才能探索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思路、新话语、新体制、新形式,实现中华文化自身的跃迁。创新是时代强音,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时代,我们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大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激发提升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永葆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谱写文化强国的时代华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从各个层面上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应当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围绕新的文化使命,贯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理念,锚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落实“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不断地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根本保证。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陈铭彬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准确预判把握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论断,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为党的第二个百年的文化实践与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与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以文化自信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牢固树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在世界瞬息万变的文化浪潮中保持坚定,站稳脚跟。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中国人民有理由,也应该为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感到自豪。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历经忧患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有力支撑。中华文明在演变、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壮大,不仅丰富了自身内涵,也成为各民族文化的汇聚地。可以说,中华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文化传承性和独特性的深刻思索,是更深层面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核的深度把握,也是对各民族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思考。文化自信激发出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各族人民敞开心扉,积极向其他民族分享本民族的文明成果。这既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也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主要内容和功能效用,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问题。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联结点,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要在实践中促使各民族形成紧密交往的共同价值基础,构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与各民族和谐互助的美好局面。


以开放包容涵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养分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开放包容程度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明历经重重挫折却能涅槃重生,以精彩纷呈之姿态向世人展示其博大精深,得益于其包容性的特质。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深化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增强民族自信、增进情感认同的思想元素,蕴含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助于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实践中顺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汲取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力量,引导各民族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孕育出亲仁善邻与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和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与文化特质。各民族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从历史脉络上看,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道。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华智慧和力量。

  在各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开放包容”仍旧是处理民族关系所秉持的态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减少误解和矛盾。以文化多样性为目标,积极推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各民族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优质的环境与发展平台,深化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依托民族传统节日等载体,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


以守正创新汇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动力

  “守正”是立根,“创新”是求进,守正创新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构成各民族紧密联结的情感纽带,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守正创新,让中华文化基因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促进各民族情深、守望相助,不断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共同书写国家繁荣富强的壮美篇章。

  中华民族具有独特又深邃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守正,就是要守住文化之“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文明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展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创新,就是要以时代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发展出根深叶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不仅是对历史文脉的尊重,更是对深厚文化底蕴的珍视。坚持在继承中发展,能够赋予各民族交往形式、交流内容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对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传承爱国主义这一民族心、民族魂,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蕴含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强大力量,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倒,历经劫难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共同应对危险和挑战、抗击外敌入侵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伟大祖国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建设要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现代表达形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使各民族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文化传承“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守好文化,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创新文化,以中华民族之历史底蕴为根基,创造各民族话语表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以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理解,实现共同繁荣、共建美好未来。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稳固的感情纽带,构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美好局面。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巩固和壮大的基石,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历史上,即使处于最危急时刻,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没有分崩离析,这得益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益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历史表明,我国各民族不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应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4-29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