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美堂诗集》——看遍人间百态,写尽时政苍生

发布时间: 2024-05-13 浏览次数: 10


《洵美堂诗集》


作者简介

    杨文骢, 字龙友, 号山子, 贵州贵阳人,明末文学家、书画家。生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卒于顺治三年(1646)。杨文骢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诗文作品主要收录在《山水移》和《洵美堂诗集》。1646年,清兵南下至福建浦城,杨文骢和复社友人孙临一起率兵奋勇抵抗,战败被俘,宁死不降。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杨文骢现存诗歌 944 首,古文 12 篇,此外,他还有 9 篇诗序。经明末清初战乱,杨文骢的诗文作品散佚严重。咸丰壬子年(1852)间,莫友芝屡寻杨文骢著作,于贵州黎伯容处借得张氏藏本,此本选录的《山水移》几乎完整,《洵美堂诗集》寻而不得。莫友芝经过不懈努力,后收得夏云鼎辑印的《八大家诗选》,收录杨文骢诗歌二百一十四篇。宣统乙酉年(1909)冬,莫友芝才于贵阳陈夔龙处偶然寻得《洵美堂诗集》,辑录了杨文骢大部分的诗歌作品。

杨文骢的诗歌创作有两个明显特点:其一,擅长各种诗体,体裁广泛,古诗、律诗、排律、绝句均有涉猎,且诸类诗体的创作数目都相当可观;其二,绝句与律诗的数量最多,是杨文骢最主要、最擅长的创作形式。杨文骢诗歌创作以近体诗为主,尤其是五律与七律,这与明代整个诗坛创作的趋向是相符的。

杨文骢的古文运用了多种文体,题材内容与风格多样。首先,从体裁来看,杨文骢使用的古文体式有赋、序、跋、记、传五种体裁,各有侧重。其次,从内容来看,杨文骢的古文写景纪游、状物怀人、议论抒怀互相间杂,其中,山水游记为杨文骢主要的古文形式,模山范水、感悟抒怀、交游赠答等感情都在这类文章中,他唯一一篇辞赋类古文也是对山水的描写,题画跋、序可以看做杨文骢交游赠答体现在文章中的形式。


写景纪游、爱国感怀

杨文骢的《洵美堂诗集》收录了其后期于崇祯七年(1634)至崇祯十五年(1642)内所作的诗歌,集中体现了杨文骢后期诗歌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诗歌风格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山水纪游诗、交游赠答诗与爱国感怀诗中。

杨文骢一生跌宕起伏,辗转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时期,亲身历经了明朝社会的演变。酬唱交游是青年杨文骢生活的主要内容,交游诗在其早期诗歌中占了很大比重。在杨文骢的早期诗歌中,除了交游诗之外,还有一类诗歌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即日常纪事诗。这类诗歌充当了杨文骢的日记功能,这些诗歌中所记之事虽杂,但表现了杨文骢在日常中所见所感,从中能体味他的人生态度,如《戊辰元日》:

历历逢新序,悠悠滞远方。春日回巷陌,昨夜隔冰霜。椒柏从时令,虀盐守士常。小楼书数卷,犹忆曝晴光。

崇祯七年(1634),杨文骢在京参加谒选,得华亭县教谕,从此他的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任职期间,杨文骢看尽人间百态,心境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突变,杨文骢的诗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苍生、忧愤时政、表达自己有志不获骋的苦闷等内容成为诗歌的主旋律,诗歌风格则主要为慷慨激越,既有向内的寄托遥深,又有向外的雄浑悲壮,如《海上监军次孟贞韵》:

那堪世事益纷纷,颠倒泥途送夕醺。直北狼烟饶杀气,海东鲸浪暗愁云。一官鸡肋甘为令,七尺龙文可报君。自笑冯唐添白发,请缨今始学终军。


参考文献:

[1]李易津.杨文骢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9.



来源:贵州文库 2024-05-11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