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楼诗文集》

作者简介
黄彭年(1823~1891),字子寿,号陶楼,贵州贵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二十七年为翰林院编修。后随其父黄辅辰回贵阳办团练。同治初,入四川总督骆秉章幕,助其平定石达开。后受陕西巡抚刘蓉聘,主讲关中书院。又受直隶总督李鸿章聘,主持纂修《鼗辅通志》,并主讲莲池书院。史称彭年“廉明刚毅,博学多通”,在教育、学术、行政等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成就。
收录大量诗作
本书收入黄彭年的《陶楼诗钞》《陶楼文钞》和《紫泥日记》三种著作,包含了黄彭年在不同时期的多种题材、多种文体的创作内容。首先是诗歌,黄彭年创作的诗歌可分为酬和赠答诗、题画诗、讽喻诗、咏怀诗、写景纪游诗、咏物诗等,题材十分丰富,黄彭年个人的政治观和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其中。
黄彭年为人刚毅耿直,持身公正廉明,这在他的讽谕诗歌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用辛辣直白的方式对现实予以批判,如《采风录》中借用乐府诗歌体裁,通过严密的组织与结构,记叙了苗民暴乱的过程,集中地反映了暴乱之中的各式生活场景,成功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组晚清官吏群像,为了解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提供了途径。

黄彭年擅长在诗歌中运用反讽,如《秋千》一诗,通过白描手法,描写丰收之年农家儿女在门前嬉戏的场景。但这种玩闹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吏不到门租早上”。表面是描绘的农家儿女秋千嬉戏图,实则内含反讽之意,说明百姓赋税徭役之重:
吏不到门租早上,家家儿女打秋千。
保存多种古文
除诗歌外,《陶楼诗文集》中还收录了黄彭年所创作的大量古文,包括论辩类、序跋类、书信类、传状行略类等。从这些古文中不难看出,一方面,黄彭年不迷信权威,对社会及时局拥有敏锐的判断力;另一方面,这类文章旁征博引、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体现出黄彭年深厚的文学功底。黄彭年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关键在用人和行政。他主张“用人以公,行政以诚”,认为政府官员只要有爱民之心,就能找到民生疾苦的原因,就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在《平贼议》中说:“凡百姓之颠沛流离,由守令之贪刻;兵丁之离心解体,由将弁之寡恩;守令将弁之失,由督抚提镇之不职;督抚提镇之不职,由简任之未精。”在那个时代,能把这样的见解形诸文字,是需要极高的胆识、极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使命感的。

黄彭年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八股文虚浮空洞,因而强调实学,即对为官治民、社会进步有实际用处的学问;同时强调力行,认为孔孟之道、历史上和现实中仁人志士的事迹,都应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他在自己为官之地为当地书院广置典籍,并亲自课士。他当了道员以上的高官后,更为自己属下的地方官办“学律馆”,教授法律,这既可整顿吏治,也能使百姓得到相对公正的待遇。此外,黄彭年学识广博,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绩,故而其所作之序跋内容也极为丰富,涉及史学、经学、金石、诗文、书画。在史学方面,主要是阐述自己对于志书的看法,体现出其性格中严谨的部分。
[1]方楠.黄彭年及其诗文研究[D].安徽大学,2019.
来源:贵州文库 2024-05-24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