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作者:郑筱筠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境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和平发展主旋律,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解决世界公共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拟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提出中华文明可以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并探讨中华文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推动世界文明新发展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传统和文化特质,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的叠加和沉淀。因此,研究不同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质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平等包容地对待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平和睦发展,深化交流互鉴,从而推动世界文明的新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是经过历史洗礼和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特征,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动力,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的内涵与意义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在绵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不断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而逐渐内聚形成的。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征,主要蕴含以下几个层次的思想内涵。
第一,中华文明是深深根植于丰厚的文化沃土而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形成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在漫长的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土中,坚守文明之本,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和格局不断接受不同的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正是在历史的不断淬炼、融合与发展中造就的,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
第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中华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不断创新发展、和平共存、求同存异的开放包容体系。历史经验表明,在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相互尊重、学习借鉴、平等包容、和谐共处、兼容并蓄,这是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的。它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要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第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决定了中国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历史经验表明,具有兼容并蓄精神气质的中华文明为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对话、沟通、融合的平台和途径。中国始终以“和”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来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中不断创新发展。
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将化为新的文化创新动力,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可以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体实践路径如下。
第一,传承与发展是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由不同文明共同汇聚而成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集体记忆,造就了不同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多样性也因此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发展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追求,沉淀着时代的精神,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建设美丽、繁荣的共同地球家园,享受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的推动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在面对世界公共危机和人类重大现实发展难题时,应当与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夯实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人文基石,增进相互了解,寻找共同价值观基础,合力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第二,在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进程中,需要形成“最大公约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时就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一重要命题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源自于世界百年发展过程中“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发展条件,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贡献的重要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第三,多元共生是人类文明生态的基本样貌。对世界文明来说,多元共生不仅是文明发展的内在文化属性和历史经验,也是形成世界文明交流之深度和广度的“经纬”,更是各国人民在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挑战时,可以依凭的人文理论基石。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新路径,为绘就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卷凝聚新共识。
总而言之,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不断推动形成文明交流新境界,是解决世界主要公共危机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践内生动力,进一步守正创新、固本培元,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合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与文化传承发展新图景
作者:意娜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进行了高度概括:“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创新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彰显了创新精神与中华民族品格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代代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大胆革故鼎新、勇于突破陈规、以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事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在中国文化理论和实践领域引发强烈反响。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学术界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通过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创新思想,阐释创新精神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品格的契合,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创新性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年后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有了更加生动具体的体认和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涌现,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融汇育成突出的创新性
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交织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活力,五个突出特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成就了中华文明这一人类文明史奇观。
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文明为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历史的连续性使不同时期的思想、艺术和技术能够在传承中发展,在积累中革新。一代代思想者和实践者、科学家和艺术家、能工巧匠和广大民众传承着前人的智慧结晶,不断推陈出新,造就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灿烂景象。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历史的连续性为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时期的思想、艺术和技术在传承中发展,在积累中革新。悠久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时空维度,让不同时期的文化成果能够交流碰撞、融合创新。正是在这种历史纵深和文化时空的交错中,才孕育出中华文明旺盛的创新活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国家架构为文化交流、思想碰撞提供了广阔舞台,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传承、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统一的政治格局为文化创新营造了稳定的环境;统一的疆域既是多民族共同开拓的家园,也是不同文化表现形式交相辉映的大舞台。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和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为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不同民族在迁徙融合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汇聚成中华文化的滚滚洪流。国家的政治统一为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创造了制度环境,各民族在参与国家治理、共创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了民族团结,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最终成就了中华文明常青常新、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助力中外文化互鉴创新。中华文明气度博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外来文明。正是在这种包容并蓄的文化品格浸润下,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创新活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由“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创造性地与中国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体现的正是在开放中创新、在包容中发展。中国人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在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中实现自我革新,在博采众长中进行自我超越。
崇尚和合、止戈为武的理念营造创新发展的和谐环境。中华文明深沉内敛的和平理念,滋养了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营造了有利于文化创新的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中华文明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通过“协和万邦”缓解对外矛盾,强调“文武并举”“儒将兼备”,体现出文明型国家应有的人文关怀,最有利于文化的原创、更新和积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讲究人与自然协调共生、交感互通,开启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构建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营造了稳定、宽松、向上的创新环境,最终造就了中华文明激昂蓬勃的创新活力。
创新是新时代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生动注脚
一年来,从理论界到实践界,从文化界到民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都涌现出诸多创新实践。文化的创新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从历史积淀中汲取营养,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中焕发生机。
文化科技融合助力传承创新,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科技进步是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从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到非遗创新性传播,从文物活化利用到文化资源数字化再现,科技赋能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路径,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在《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等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刚刚开幕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采用文物三维扫描与数字化拼接的方式,把一些文物的残件组合起来展示。完全陌生的古蜀生活世界通过沉浸式的场景得到还原,将当时的服饰、发式、冠式、饮食、自然生活环境逼真地呈现给观众。今年,湖南博物院通过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令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与当代观众面对面。
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方式带动乡村振兴,促进了统一国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文艺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表现形式,是维系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在过去的一年里,高质量的文艺佳作以崭新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旋律、独特的风格,生动诠释了伟大时代的奋斗者精神,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苏绣比喻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指出苏绣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传承方式创新和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更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各地通过探索“非遗+扶贫”“非遗+旅游”等发展模式,让曾经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重焕生机,让曾经面临困境的非遗传承人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全国已设立6700多家非遗工坊,带动就业50多万人,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的文化传承创新激活了乡村的文化因子,唤醒了乡土中国的文化自觉,也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情感纽带。以“村超”“村BA”为代表,个体情感与民族记忆相连,地域特色与国家认同相融,最终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旅融合的创意创新,涵养海纳百川的襟怀。文旅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将文化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八达岭石峡村乡亲们回信中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要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建设和顶层设计为指南,创造性地“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文旅融合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一年来,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旅游天然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属性。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将传统戏曲与新演艺空间有机结合;山东曲阜大型礼乐节目《金声玉振》向游客展现中国古韵;沉浸式家庭音乐剧《甪端》驻演版创新形式,让故宫文物“活起来”;陕西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以现代方式演绎秦俑、汉服等,让历史文化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文旅融合创造性地将文化交流嵌入旅游活动,让游客在休闲旅游中感受当地文化,在比较体验中加深理解、增进共识。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创意文旅既是服务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也是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
传播交流的理念创新,书写和合共生新篇章。和合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之中,在文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创新传播这一理念,对于促进文明和谐共存具有重要意义。良渚文化遗址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见证,以良渚遗址为起点传递亚运圣火,举办“良渚论坛”推动文明对话,正是以创新方式讲述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从出席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相继发去贺信等,习近平总书记用实践表明,在创新理念引领下,中国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凝聚共识贡献中国智慧。
纵观这一年的创新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科技融合之所以成果丰硕,正是因为它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以创新的方式延续文脉、赓续文明;非遗传承之所以成效显著,正是因为它植根乡土、情系民生,以务实的举措凝聚人心、促进团结;文旅融合之所以魅力四射,正是因为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多元的体验涵养海纳百川的襟怀;理念传播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胸怀天下、情系人类,以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化解矛盾、促进和平。
以创新精神开创中华文明发展新局面
思想具有巨大的力量,源于对人类未来的前瞻和思考。先进的思想犹如灯塔,为人类社会指明前行的方向。睿智的理念如同号角,激励人们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思想的力量,推动时代进步,引领社会发展。在思想的牵引下,人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实践选择。
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藏品,而应是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创造。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融通,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用新的理念、思路、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6-06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