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发布时间: 2024-06-07 浏览次数: 35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丁国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6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和理论遵循。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以下四个重要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新时代我国文艺文化建设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乘风远航的根本保证。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化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一直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文化的理论指导,从五四文学革命到解放区文艺等“革命文学”的崛起,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艺到新时期文艺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都是如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首先,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以及鲜明的实践性使其展现了突出的理论优越性,其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思想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还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生活的美好憧憬。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不同源,但在精神理念上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如此等等。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最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经历了逐步的中国化过程,其与中华文明在结合的过程中彼此成就、互相诠释。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向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根本前提,也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实践指导力的根本保证。具体到文艺文化实践中,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文艺发挥出最大思想能量;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三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其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立破并举、综合施策,不断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强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艺文化发展的雄厚基础和强大力量。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论述,尤其是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从而将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往我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不足与偏颇,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并通过新时代新的文化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真正活了起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找到了根基根脉。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切实提升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这些参观使他“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同时提出了“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论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并对这“五个突出特性”作出了系统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运用,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与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具有永不褪色的重要价值,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而后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结合文艺创作实践谈道:“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从这些重要论述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是把传统文化视作一种务实的文化,不是高高悬浮在理论空想中,而是可以实实在在落地,成为指导各类文艺文化发展好、建设好的行动指南。

 

切实加强中西文化文艺交流互鉴

  切实加强中西文化文艺交流互鉴,在对世界各国文艺文化优秀遗产的汲取和学习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为推动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出发阐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坚持合作交流的鲜明文化本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而我们之所以具备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主要是基于中华文化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因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在发展新时代文化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以文艺来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事实上,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就一直在进行着,譬如白话文、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等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共同推进新时代我国文艺文化发展繁荣。显然,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以丰富和提升自身文化实力为前提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我们不断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认识基础。

 

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任务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论断。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谈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党的二十大主题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任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大力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艺繁荣,无疑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任务中的应有内容,文化的发展繁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定位当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条件下,要切实搞好文艺建设,就必须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秉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多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就;进一步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作者:任蜜林

    20236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重要意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和平性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自始至终热爱和平,主张群己合一、尊重他人,倡导交流互通、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弱肉强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国不搞文化霸权,不搞对抗,坚持合作,追求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建设、全球发展贡献和国际秩序维护的重要力量。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使得中华文明古老的“和平”思想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形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这些新生机、新形态的典型体现。 

 

和平性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是1954年由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确定的。195312月,在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又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重新申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得到了印度、缅甸领导人的赞同。后来,“平等互惠”被修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又被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终表述。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和独立外交政策的基础,也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一形势下,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涉别国的事情。这一思想背后的精神实际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了新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在亚洲诞生,与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人民也历来崇尚仁爱、慈善、和平等价值观。”后来的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在新形势下,更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了六点主张,即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坚持公平正义。这六点主张可谓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创举,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之间平等交往、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和平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果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具体方案。

    20159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还从五个方面讲明了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部分被写入其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这一理念的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和平性与“一带一路”

  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理想目标,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这项倡议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一方面,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全球发展又凸显出深层次的矛盾。在世界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单凭单个国家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世界各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寻求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方面与世界形势和时代潮流有关,另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一再强调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特点:“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成为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指导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才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机理研究”(23&ZD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6-07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