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丨叶小文: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与文化秘诀

发布时间: 2024-06-26 浏览次数: 17

作者:叶小文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等职。

 

    提要: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

 

    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这个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如何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

    梁漱溟先生所言,道出了大家的共识,“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那么,其中究竟有何秘诀?

    一言以蔽之,大都包括在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念中。中华文明讲究天人共生之道,实现天人和谐共生,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精神追求。“天道”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体系,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建立在人与天地互通、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根,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强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纳万物,实现厚德载物,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人的精神、心性、价值、生命意义、存在方式、生存样态、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深沉的民族心理结构产生持久影响,是探讨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思想文化之总成。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关于“心性之学”的真学问和“天人之学”的大学问。中华民族的先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认为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同时为其制定了法则。《诗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尚书》中也有“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儒、道、释三家对此也均有阐述。由此可见,要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要升华道德,达到更高的标准。儒家讲“致中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具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思想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朴素的思想因素。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废私立公、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思想与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以民为本、以政裕民、安民富民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万物自生、不信鬼神、重视人事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以道制欲、不为物使、俭约自守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克己奉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知易行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道立于两、阴阳共生、物极必反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都有着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既然秉持“天人合一”,就要坚定“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性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等思想的滋养。正是因为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始终着眼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信服和践行,指引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为当代中国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坚持胸怀天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既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也完全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链条。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正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全人类共同价值契合着“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中华文化基因,呼应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

    因此,传承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必然坚持胸怀天下、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共产党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不断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共产党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身,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言行一致,坚定不移地倡导和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着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不断前进。综上所述,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

 

来源:《当代贵州》 2024/26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