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工作坊“命运与共:近代以来中国西南的经济流动与社会发展”学术讲座举行

发布时间: 2024-07-01 浏览次数: 14

    2024630日上午,由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共同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坊第三期“命运与共:近代以来中国西南的经济流动与社会发展”学术讲座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

    讲座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暨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国信,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张应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为主讲。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贵州大学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君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百余名师生到场听讲并参与讨论。

    讲座开始,主持人马国君教授首先对三位主讲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致以热烈欢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郭红军教授致辞表示,本次学术活动大家期盼已久,期待能以高质量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助力我校文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黄国信教授以“家长制经济意识形态与清代嵌套型双重所有地权结构——从清水江的林地契约说起”为主题,分析了清代的非平衡双重地权结构,并指出该结构是家国一体的家长制经济意识形态在土地产权问题上的表达。

    张应强教授以“‘从清水江研究’经验看区域民族共同体型铸”为题展开讲述。在对清水江流域的历史背景、清水江研究学术发展历程进行简单介绍后,阐释了三种典型的清水江研究的观察视角及基本路径,以丰富的个案说明了何为区域民族共同体型铸。

    温春来教授以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前近代形态——以西南人群的祖源叙事为中心为分享主题,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指出近代民族概念与中国语境的不协调性后提出,在古代中华民族这个自在实体中不同人群的身份记忆已经互相关联,存在互通的基础,可被视为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前近代形态。

    讨论交流环节,听众就如何借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去看待和解释贵州地方不同文本中的祖源叙事、清水江流域的土地分配、贵州盐业研究的方向与建议等问题踊跃提问。三位老师均一一耐心给予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主持人马国君教授总结认为,三位教授深入浅出、对史料信手拈来的高水平讲解,为大家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学术盛宴。

    在座同学表示,通过三位教授的精彩讲座,自己对专业学习与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讲座结束,不少同学拿着三位老师的著作请老师们签名并纷纷与老师们合影留念,气氛热烈。

    本次学术活动以“命运与共”为主旨,主讲嘉宾和听众围绕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省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各抒己见,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活动,也为推动学校、学院“新文科”高水平质量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岳安凤 图: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刘广琴

一审:闫玉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