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始终坚持人民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 2024-07-11 浏览次数: 13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始终坚持人民性

作者:王占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解决了“为什么人”这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科学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就是“人民至上”,深入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价值旨归、依靠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为人民著书立说,为绝大多数人服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由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和外来优秀文化为己任的,以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题的,旨在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一项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人作为理论的最终价值旨归,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立足“大科研观”,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育才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成果都是在回应人类社会重大问题和解决人民迫切需要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立场,注重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理论自理论,实践自实践”的现实瓶颈问题,注重“经世济用”,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发展愿景。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需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不仅是党的要求,更是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育人育才需要为人民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底色更加鲜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为新时代“构建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它通过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显示出科学理论的伟力,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为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主题主线和理论框架。因此,要在认识论上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解和把握为一种历史实践活动,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定位。在当今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育才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营造良好的政风、教风和学风,切实防范错误思潮抢滩登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风清气正。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依靠力量来自人民,人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最终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14亿多人民的磅礴力量。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人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来源。哲学社会科学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之所以发挥了思想引领、知识传授、价值导向等重要作用,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不为金钱所驱使,不为名利所诱惑。此外,还要把人民作为科研成果的主体,把人民作为科研成果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失去了根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积累,不断进行创造。同时,还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此外,要善于发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结合点,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问题,真正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实现在科研内容上的现实突破,回答党和国家、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学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人民的一部分,要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人民述学立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选拔培养管理体制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顶天立地”,聚焦党和国家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做研究,创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育人实践

作者:张杨 张昊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和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大学人文精神是青年学生成才的宝贵资源。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赋能高校育人,既是创新高校育人实践的时代探索,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坚守文化自信的民族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世代延续的精神血脉,是中国参与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认同基础,更为解决世界共有的发展难题提供中国哲思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道德范式、规范体系、价值取向等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时代新人、擦亮民族文化底色提供了丰富资源。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主体,理当自觉承担起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学生的育人使命,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守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丰富文化育人的鲜活素材。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薪火相传。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产生了老子、孔子等思哲先贤,李白、杜甫等文学巨擘,司马迁、欧阳修等历史巨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交流交融思想,“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个人实践追求思想,“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相处原则等哲学思考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处世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高校的育人实践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活素材,特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历史典故、朴素哲理等来浸润、感染、熏陶青年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度和温度,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提升教师队伍的阐释能力。教师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关键一环,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讲足说清,阐发透彻,用生动的文化阐释方式将深刻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呈现和传授给学生。专业教师也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运用到“课程思政”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讲授紧密结合,增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力,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此,一方面,要在提升教师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表现形态和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鼓励教师运用大数据、AI模型、虚拟仿真等技术呈现更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同时构建教师传播、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机制,使之成为教师的兴趣点、需求点、利益点。

  营造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能够优化利用各类育人资源,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一方面,要促进校园环境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建筑、绿化、雕塑、宣展等学习生活场域结合起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美学思想,增强校园环境的历史积淀、文化品位和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以文化系列主题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搭建交融互鉴的沟通桥梁。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中不断丰富完善的。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也要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优秀特质,引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以平等开放的胸怀对待差异,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待隔阂,以携手共进的姿态面向未来。此外,要积极搭建中外学生之间学习交流的平台,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加深了解,在深入了解基础上相互借鉴。引导学生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学习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向世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高校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育人使命。为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要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文化人,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全过程,培养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伟业的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哲学科学研究项目培育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yxzx2024YB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7-11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