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报》:人性之美 自然之美 宁静之美——贵州省“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实录

发布时间: 2024-09-02 浏览次数: 20

 

    “‘美的教育蕴含了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和宁静之美。

    “美的教育理念由贵州于2020年首次提出,是贵州教育探索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创新。省教育厅组织力量编写了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一书,全面系统探讨美的教育深层逻辑与当下意义,并通过实践案例,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美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工作。

    829日,贵州省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二期会议中心举行,6名教育界嘉宾与师生代表共赴一场美的教育心灵之约,围绕美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贵州实践,一起追寻教育之美、领略教育之美。


追寻教育之美 培育复兴栋梁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谈美的教育

    “教育之美,美在启悟生命、奠基未来;美在培育栋梁、点亮希望;美在富民强国、圆梦复兴。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以追寻教育之美,培育复兴栋梁为主题分享了他对美的教育的思考。

    “美的教育理念是贵州于2020年首次提出的,这是贵州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次创新。省教育厅组织力量编写了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一书,全面系统探讨美的教育深层逻辑与现实意义,并通过实践案例,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美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探索实践和推动发展。

    在邹联克看来,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美在人文,当然也美在教育。以美的教育培育美的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消解自身功利性、回归本质的必要手段和应有之义。提出美的教育理念,是一次尝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贵州探索。

    培养什么人? 就是要培养具有人性的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之问。怎样培养人? 就是要顺应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去培养人,而不是背离规律、脱离实际、盲目跟风,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之问。为谁培养人? 就是要为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的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方向之问

    “我们提出美的教育理念,并非表明贵州教育已经到了美妙绝伦’‘美不胜收的地步。

    邹联克说,客观地讲,贵州教育还有很多不美的现象存在。希望通过倡导和践行美的教育,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用美的教育理念去重塑教育的意义价值,用美的教育的眼光去审视教育场域的森罗万象,用美的教育的手段去破除教育改革的顽瘴痼疾,用美的教育的标准去评价教育发展中的是非成败,为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担当作为。

    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作为国内教育领域第一部建构美的教育理论体系的论著,《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一书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充实和完善。但是,总体来看,我们认为这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是一部抛砖引玉之作,希望有更多读者阅读、关注,共同参与到教育理念的探讨中来。邹联克介绍。

    凝聚美的教育共识,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需要新闻媒体正确导向、正向引流,需要专家学者踊跃发声、理论探究,需要各级学校特色定位、大胆探索,需要教师队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需要家长群体鼎力配合、躬身实践,需要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客观评价。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美的教育理念是万紫千红的教育理论大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心中都有一朵关于教育理念的小花。我们希望美的教育这朵小花能够得到大家的呵护、培育,让它茁壮成长,结出硕果。

    邹联克表示,创新美的教育理念、探索美的教育实践,编撰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 一书,是贵州教育系统探索以美的教育理念谋划新时代教育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胆尝试,希望美的教育这个理念能够带给全社会一些关于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冷静审视,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

在全面育人中向美而行

    在贵州省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围绕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畅谈美的教育实践心得、分享美的教育实践体会。

    “从一个贵州的学子成长为一名贵州的教师,再成长为一位贵州的教育工作者,很高兴能一路见证贵州美的教育杨未用三个”“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立德树人,美在育心,在协同,有作为;五育并举,美在润心,在融合,有所为;综合改革,美在创新,在开拓,有可为。

    什么才是美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去年我参加了全省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现场观摩会,看到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参加劳动教育时抓到了一条鱼,他满头大汗地抱着那条鱼开怀大笑的模样深深感染了我。杨未说,那一刻她看到了孩子们的美,也看到了教育的美。

    贵州美的教育是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贵州何为的思考和回答,美在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牢地把握和坚守教育的政治属性;美在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美美与共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守了教育的战略属性;美在从民生上抓教育,把握和体现了教育的民生属性。杨未说,贵州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我们的博士村长、博士工程师、三下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走向车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杨未介绍,贵州大学形成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氛围营造协同并举的聚力、暖心、筑梦共育机制,实现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创新理论+实践的学习宣讲,讲好新时代故事。温润心灵,举办青春味”“时尚味的展览展示、组织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艺术思政课、打造有网感”“有温度的融媒体产品,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五育之间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渗透、彼此协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贵州教育发展的路标。

    杨未介绍,贵州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围绕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标准,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开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校领导带头领题上思政课听思政课评思政课,利用暑期对思政课教师开展全覆盖培训,通过艺术思政课、开学第一课汇讲、毕业党课、一站式社区微课等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感反感。同时,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培养路径,强化通专融合人才素质教育,在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上下功夫,以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路径。实施博士村长”“博士工程师计划,开展博士+硕士+本科生+产业+专家+基地育人模式改革,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成为贵州高校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贵大样板。围绕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将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融为一体,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

    “山清水秀的贵州,既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也是生态宜居的好地方,同学们在贵州求学,来到贵大求学,留在贵州参与现代化建设,呼吸着优质的空气,享受宜人的气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杨未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矢志教育,向美而行,共同在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回答好特色教育强省的必答考卷,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冉源懋:

彰显师德之美师能之美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 系统阐述了美的教育理念,并收录了贵州教育实践中教育之美的诸多案例。作为该书的编撰者之一,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冉源懋受邀参加研讨活动,并作为发言嘉宾之一。

    在研讨会上,冉源懋从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 一书的撰写者的角度,向大众分享了该书探寻美的教育,总结教育之美的过程。

    发现教育之美,提出美的教育。他说,美的教育这一概念是在贵州教育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整个贵州教育事业发展,发出贵州教育之声,是讲述贵州教育故事的一种总结。文化之美、教育之美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发现,难点在于如何从理论的高度对其内涵与价值进行阐释,这是我们作为书的撰写者最开始启动编写时就面临的困难。

    冉源懋表示,“‘美的教育应该是贵州的一个独创或者是一种革新。目前国内外关于美的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建构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能够参考的资料或者文献非常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当我们去追寻教育之美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它无处不在,但是从理论的角度做一个建构和提炼,去阐释教育之美才是最困难的。

    捕捉教育之美,界定美的教育。如何解释好美的教育 冉源懋表示,除了查阅各类文献,最重要的是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进行深度对话,和国内知名学者进行对话和探讨。他说在撰写书稿过程当中,邹联克厅长多次组织研讨会,整个创作团队多次通过线上和线下各种方式来交流和探讨,大家各自把自身多年对教育的感悟感受,从实践到理论做了分享和解释。

    他表示,除了听取贵州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感受以及理论思考,还需要真正地去理解贵州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并结合党和国家最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讨。这让编写组在探索美的教育理论的时候受到很大的启发。

    “美的教育的渊源。美的教育美在哪里,从何而来?除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当中少部分关于教育之美和美的教育的论述和观点,我们还从教育的本质上进行探究。冉源懋说,教育之美要让教育回归它的本质本身,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教育理论很重要的支撑。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的教授,就如何把美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冉源懋表示,在我们学校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美的教育体现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彰显师德之美。作为师范生,学生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师德,从美的教育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当中,特别强调和关注学生如何去感受师德之美,践行师德之美。学生从大一开始,开设的第一堂课就是师范生的职业认知,通过课程的熏陶和感染,感受作为教师的荣誉之美,师德之美。

    第二是我们课程当中要落实和彰显师能之美,教师究竟能做什么?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梦想,并成就学生的梦想。当下,师范类学校和老师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做四有”“三者好老师,做有教育家精神的好老师,在追寻教育之美的过程中,践行和阐释美的教育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翟理红:

美的教育就是寻得一方宁静朴实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翟理红从美的教育实践的角度作主题发言。

    “‘美的教育不仅仅是关注于一省一域,升学就业,而应该秉承宁静朴实、理性和平、积极进取的理念,摒弃浮躁心态,回归教育本质。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书籍中读到此段,翟理红教授非常震撼,也深有感触。美的教育就是寻得一方宁静朴实、摒弃浮躁心态,倾听教育新声、回归教育本质。

    她表示,在阅读《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 的过程中,美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凝练,让他看到这本书不仅仅是美的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记录,更是一部饱含深情的教育美学作品,充满着教育的人性美、生态美和创新之美,开创贵州教育的新天地和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思考。

    不管今天的教育有多,教育始终要远离喧嚣的竞技,构建一种各美其美的良好育人生态,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和潜能得以释放,这样的教育能为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会最终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正如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 书中所说,营造美的教育生态环境要遵循自然性、系统性、整体性、能动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关键是实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育人功能。

    一是营造美的家庭环境,强调家庭的教育责任,让家庭关系之美、家庭文化之美、家庭教育之美形成美的教育家风之美。二是打造美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文化之美、校园建筑之美、校园管理之美创造美的教育环境。三是构造美的社会环境,倡导尊师重教之美、协同育人之美的生活新风尚。

    “教育的目的是生命、生活、生长,生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是教育的唯一主题,生长是教育的遵循方式。《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书中提及这样一种现象当美与教育碰撞。翟理红说,我们既要能够让教育的主体感受到精神愉悦的而非压抑的价值,又要能够充分激发不同教育客体的生命潜能,使教育走上各美其美、师生共美之路,实现主体与客体共同成长、共创未来、共享幸福。从而展示出教育对师生各自作为教育的主体性存在的关照,彰显出美的教育之美。

    翟理红介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用真诚、接纳和欣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心理环境,让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绽放教育的宁静之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独一无二,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创建花园式校园、绿色学校、最美图书馆、零碳校园、师德体验馆、生态体验馆,展现我们学校的育人环境之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舒展理想与学问的光芒,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大任。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用专业、课程、队伍、基地、教材创造双高学校质量之美,凸显学校立德树人之根本,服务社会之主责,在一老一小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中,努力挖掘每一个阶段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生之魅力,建构校家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和谐之美。

    翟理红表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教育保持足够的清醒和敬畏,保持必要的张力和诗意,把美的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用理想信念和知识智慧浇灌花朵,让每一片绿叶都能摇曳多姿,让每一朵鲜花都能绽放希望。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方英敏:

美的教育培育美的人

    在研讨会上,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美学学会会长方英敏,从美的教育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分享。

    “‘美的教育理念能够在贵州的土地上被提出来,这既是邹联克厅长关于教育长期思考的一个理论成果,也是对新时代贵州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方英敏说,美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教育观念的一次革新,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方英敏介绍,关于教育的理解,过去有真的教育的说法,如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把求真奉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有善的教育的说法,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知识就是美德就是把教化、劝善奉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现如今,网络上也有快乐的教育”“爱的教育的说辞。

    “从美学角度看,美的教育理念是对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理念,以及所谓快乐的教育’‘爱的教育观念的超越,也是教育应该实现的最高目标。方英敏认为,美的教育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育,把培养完整人性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的含义,是人性的完满,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是人类追求的存在理想。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只能培养蛮人;重感性、轻理性的教育,则只能培养野人

    在方英敏看来,当前的教育出现了某些偏颇,有两个极端,一方面表现为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向极端方向发展,导致人的工具理性、实用理性异常发达,事实上,超前教育、超时学习的教育内卷未必能够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人才,反倒容易扼杀人的感性冲动和活泼泼的生命状态,乃至滋生精于算计的利己主义者。另一个极端则是在快乐的教育”“爱的教育的名义下使人的自然人性向下滑,呈现一种散漫的状态,比如现在有一部分孩子表现出所谓的躺平”“佛系正是这种状态。

    “教育的本质是原则对感觉的改造,它很难处于一种真正的快乐状态,乃至就是伴随着痛感的,它可以尊重人的自然人性,但必须以原则约束它的任意性。方英敏说,只有理性与感性相得益彰的教育,亦即美的教育,才能真正把人带出野蛮状态,走向文明。从这个角度说,美的教育是克服当前教育弊端的良方,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他认为,从美的教育理念看,教育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现理性与感性相得益彰的完满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是尊重个体差异性,要有效化解形式化的普遍制度与主体性自由之间的矛盾,使每一个个体的天资禀赋都能充分实现,从而使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目的),除此之外,不能再给教育附加其他的目的。尽管教育也会产生读书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现象,但这充其量只能视为是教育带来的某些客观效果而已,而不能、也不应视为教育的出发点。方英敏强调,以工具理性、实用理性办教育,可以给人带来短期乃至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有以实现完满人性、完整人格为最高目标的教育,才能真正把人带入幸福状态。

    

    德江二中校长周绍丽:

    守住教育初心之美,使教育回归本真

    铜仁市德江县第二中学校长周绍丽以读者和教育从业者的角度,分享对教育美学的体会以及自己对美的教育的理解以及教育实践。

    德江,位于贵州武陵山腹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德江锚定教育之城发展目标,建立了完备教育发展体系,成为全省少有、黔东北唯一拥有3所高校的县域。

    周绍丽介绍,近年来德江二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美的教育理念,凝聚发展共识,落实办学思想,各项管理日益规范。以办美的教育 育时代新人为办学思想,以培养厚德、自律、奋进、担当的美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办学特色日趋彰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202312月正式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评估。

    “‘美的教育,人心所向。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就是美的教育的具体实践。

    据介绍,德江二中在扩建之前校园占地仅30亩地,而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学校已成为拥有200亩地、硬件软件资源雄厚、办学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中学。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质量迅速提升。据了解,德江二中2012年本科上线人数仅有95人,2024年已经有1000余学生考上本科,升学率从13%提升至81%。近几年被录取的学生中,近60%的来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德江二中凭借突飞猛进的教学质量,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和广大家长的认可。

    “从校园文化到校园环境的设计打造,我们学校将美的教育理念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周绍丽介绍,为了给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舒压缓解,学校经常举办学生喜爱的文艺、体育活动,通过拔河、趣味运动、唱歌等形式,让学生释放压力。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它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破除唯分数论的束缚,守住教育初心之美,使教育回归本真,让美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真正实现教育之美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 是一本探讨教育本质和教育实践的书籍,阐述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我们要有爱美之心,向美之行,创美之情。办好美的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具体到教育领域而言,人民对美的教育的向往,就是我们贵州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作为教育人办好家门口学校的理想追求。周绍丽如是说。


大学生代表热议美的教育”——

教育是师生相互发现美的过程

    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300余名在校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在听了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分享了美的教育理念提出及专家对美的教育的解读后,学生们反响热烈,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思考。

    “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美好的事物,李贞告诉记者,美的教育理念新颖,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她认为,美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拓展和提高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学习上宽度与深度。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事物、社会、情感等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全面发展。

    “教育让每个人去感知美,李贞说,让学生对社会、对自然有更好的认知,从中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注重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为金融学大三的学生,谭甬听了专家的解读后结合自己的专业也有所思考。

    “‘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中国古代大部分读书人认为接受了教育就能飞黄腾达的真实写照。谭甬说,如今有这种思想的人还不占少数,然实则呢? 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财富么?

    谭甬告诉记者,在研讨会过程中自己认真翻阅了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的相关内容,结合邹联克厅长的分享后他自己感悟比较深刻,尤其是为什么教育?为谁教育?接受了教育要做什么等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

    谭甬表示,自己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将来不一定能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美的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让他感受到,教育中处处充满了美,作为接受了教育的年轻人,他也希望在将来的日子中,用所学的专业金融知识帮助他人,用从教育中感受到的美去影响身边的人。

    “现在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和相互倾听的状态。莫依璇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体会告诉记者,在以往,学生大多都会只听老师的话,单一接受老师的教育。

    但在现在,学生认真聆听老师教诲,而老师则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意见,其实这就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发现各自美好的表现。

    卢星妤对此也表示赞同,在她眼里,孔子2500多年前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同。就像现在的老师们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长项,引导孩子们学习和培养孩子们不同的兴趣。

    “其实就是老师与学生双向奔赴的过程。两人都表示,这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中发现和感受对方美的体现。

    柳进来自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教专业,柳进对美的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似乎更深。

    对他而言,追寻教育之美就是把感受美、发现美、传播美融入他的学习和生活中。

    柳进学的是特教,他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做一名特教老师。融合教育是现在特教领域的主流思想,即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在一起,而这样的融合就是需要特教工作者把世界的美好传递给那些特殊的孩子,让孩子在教育中感受美,从而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融入美。

 

/本报记者 任伟 王奇 肖知潞 侯帮虎 廖尚海 刘绍波 熊江睿  /本报记者 邱凌峰

来源:《贵州教育报》 2024-09-02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