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报》|田秋:首开贵州科场 泽被万千学子

发布时间: 2024-09-20 浏览次数: 10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诲方伯,土家族,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人。明代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为官二十年,直言敢谏,廉洁奉公。他是开发贵州人才,兴办州县学校的先贤,功德卓著,业绩昭然。田秋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做人先从孝字做起,以开启贵州文教,其首开贵州科举考场,更是为贵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岁参加童试成为少年秀才

    明初的贵州思南,航运、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江西、浙江到这里做官的不少,依托乌江航运,前来做生意的人也不断增加,这些人中,也有田秋先生的曾祖父田永富。

    田家于1398年来到了贵州思南,先在大梁(今天的新思南中学位置)居住,后搬进思南府城内西门建房定居。

    田永富,精通中原文化,田家后面几代人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田秋的祖父田万钟对诗词书画十分在行,尤其是楷书写得特别好,很年轻的时候就被推举为当地教师,专门教育富家子弟。

    田万钟有三个儿子,其中田显文最为聪明,当地人评价他有异质。而田显文就是田秋的父亲,他跟着父亲田万钟学习做人和读《毛诗》,11岁就能将305《毛诗》全部熟读,12岁拜师从江西迁到思南来的孙善述为师。

    时光荏苒,田显文长大,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田秋就是第三个男孩,他出生于1494年。田秋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之家,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他特别勤奋好学,3岁识字,4岁便已积累汉字4000多,5岁读书数卷,能日记数言,7岁所作文章有个人独到的见解,他在城府已小有名气,13岁在思南府学读书参加童试,成为一名少年秀才。


刚正不阿 敢于直谏

    正德五年,即公元1510年,田秋远赴云南参加庚午科乡试,年刚17的他考中举人,在思南引起极大的轰动。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田秋在京考取进士,年时21岁。根据《思南府志》记载,田秋是思南府城内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也是在修明嘉靖《思南府志》时城内唯一的一名进士。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请假回家孝敬父母,8年之后,他的大哥田谷辞官回乡后,并在大哥和父母的一再催促下,于1522年到北京,朝廷派他到福建平府担任推官,管理该府刑狱。

    15248月,田秋的父亲过世,他告假回乡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田秋伫立乌江岸边,潮抵滩头,面对滔滔江水,骇浪惊涛,顿生感慨,遂提笔在一块巨石上手书黔中砥柱四字,这是数百年后唯一可见的田秋手迹。可惜,后来修建沙沱水电站,黔中砥柱巨石也被乌江水淹没了。

    1527年,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河间府推官。1528年,年仅34岁的他被调入北京,任户科中事给,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辅助皇上处理政府,并稽查六部,纠弹官吏。

    因刚正不阿,1536年,再次申任吏科左给事中,他身披龙鳞,秉笔上疏,敢于直谏,把纠察贪腐的大刀砍向大明王朝的中央机关。奉旨清查御马监夫裁至7万,夫食至7万石,巡察光禄、太常寺、力役裁去2400余夫,镇守革职,万民欢腾。

    1537年,升福建布政司左参政。1537年,升四川按察使……1541年,年仅48岁的田秋辞官回乡。

校园里的田秋石雕像。

    

贵州无乡试 考试赴云南

    据史料记载,1413年贵州建省后,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是新建省份,辖区土地都是由云南、四川、湖广等省的边远地区划拨出来的。加上战乱不断,朝廷始终偏重于西南地区的军事和稳定,无暇顾及文化教育。

    因此,贵州成为独立省份后,不仅没有举办乡试的资格,也不允许参加乡试,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多年。洪熙元年即1425年,朝廷才诏令有愿试的贵州考生到湖广就试。

    1429年,朝廷考虑到贵州考试离云南较近,改为到云南乡试。但即使这样,贵州考生到云南,近者两千里,远者三四千里,中间隔着盘江,夏季多瘴。参加一次乡试,至少需要三到五个月,往返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1494年,右都御史邓廷瓒向朝廷上奏贵州独设科乡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这一年,田秋先生诞生。

    但遗憾的是朝廷调查后,认为贵州人才未盛,旧制不可轻改,上奏朝廷没有批准。就这样,贵州独立设科举乡试的设想未能实现。

    1499年,巡按贵州监察御史张纯,又上奏朝廷。朝廷也未批准,并以命下所司知之”——交有关机构备案而已。

    

上疏朝廷开科 功及后世学子

    直至嘉庆九年,公元1530年,在京任户科给事中的田秋,再次向朝廷上疏《请开贤科以宏文教疏》。田秋17岁时,到云南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验到了贵州考生的痛苦。他在报告中写道:盛夏难行,山路险峻,瘴毒浸淫,生儒赴考,其苦最极。中间有贫寒而无以为资者,有幼弱者不能徒行者,有不耐辛苦而返于中道者,至于中冒瘴毒而疾于途次者往往有之……以致边方下邑之士,王天门于万里,扼腕叹息欲言而不能言者亦多矣!

    朝廷将田秋的奏疏先后交给礼部、贵州按察使韩士英、巡按贵州监察御史王杏勘议。经过几番讨论,朝廷再次将王杏奏疏交礼部复议,礼部认为:贵州文教渐洽,人才盛行,科不乏人,近年被翰苑台谏之选者,往往文章气节与中原江南才俊齐驱。

    为了能在贵州开科取士,田秋多次上书,终于在嘉靖朝获准,并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式与云南分试。

    同年,贵州举办首场科举乡试,初定解额25名,从此贵州有了自己的乡试科场。考生节劳省费,向学者日益增多,从此贵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田秋上疏《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也获批准,于是三地相继办起了官学,使更多的贵州学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发展家乡教育,培养贵州人才,田秋又先出钱为考生购买考卷,又倡导乡绅共同购买卷田,用卷田出租费支付考卷,免除贫困生缺钱买卷之忧。

    此后的368年间,贵州考生从不需要自己掏钱买试卷,贵州成为全国唯一不收试卷费的省份。

田秋在乌江巨石上书写下黔中砥柱四字。

    

俊杰之士 比肩中州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田秋的两个儿子进京参加会试双双落榜,抑郁而亡。田秋听到消息后,哀痛欲绝,难以振作,遂辞掉官职返回家乡思南。尔后,田秋在家乡办学,直到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田秋病逝于家中,享年63岁,葬在思南城东田家坝,约在今天田秋小学后。

    据史料,在田秋的努力下,贵州独立开科以后,仅明代父子同登进士即有普安蒋宗鲁及子思孝、清平李佑及子大晋、普定梅月及子惟和、铜仁陈珊及子杨产等。此前的160多年间,贵州仅考取30名进士、546名举人。此后到明亡的107年间,贵州有进士75名、举人1190名,其中很多人都成为影响一时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如官至尚书的孙应鳌、熊文灿、王旅远、张佑辰,官至巡抚、布政使的多达数十人。他们或以吏治名世,或以学术见长,或以文章称奇,充分展现了明朝以来贵州的人文精神和蓬勃气象。在明清两代,贵州考中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并出现了两个文状元和一个武状元,可谓俊杰之士,比之中州。要知道,整个清代,四川只有1个状元,而云南一个都没有。中原的河南、陕西也才产生一个状元,山西也一个未诞生。

    回望历史,田秋作为贵州文化教育史上的伟人,被称为贵州科举教育之父当之无愧。

 

延伸阅读


何为古代童试

田秋训子词。

    田秋年仅13岁时,便在童试中崭露头角,成为少年秀才。

    古代的童试,也称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丑、辰、未、戌年的称为岁试;寅、巳、申、亥年的,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田秋对思南教育的影响

思南县为纪念田秋,建起了田秋小学。

    思南是贵州接受儒学影响较早的地区之一,北宋年间,思州蕃部长田祐恭请中原儒生在思南教授儒家经籍和中原礼仪文化,田秋曾祖父田永福最初游学思南,就曾被思南宣慰司聘请在本府传授中原儒学文化。

    田秋在乡后大力建设学校,主张在学校推行儒学教育。田秋崇学向学的呼吁得到后人们的践行,儒家伦理道德在田秋的影响下,渗透在思南的教育与社会生活中,日渐变其土俗,同与中国

    田秋母亲逝世,他在乡守孝期间,为家乡编修府志,即《(嘉靖)思南府志》。《(嘉靖)思南府志》是思南历史上第一部府志,亦是贵州现存的最早府志,为思南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该志由知府洪玠主修,教授钟添主纂,郡人田秋删定。

    后来在田秋请开乡闱的引领下,以及后人之奋进,思南地区的教育得以推动发展,成为黔中郡首

    中原儒学文化在思南更为广泛传播,大批书院、社学、义学、私塾在思南府应运而生。思南先后修建了诸多书院,有斗坤书院、为仁书院、大中书院、文思书院、凌云书院、果泉书院、安化书院、中和书院等等。

    思南还另有8所义学和蒙馆,学校几乎遍及思南城乡,极大地提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中和书院曾与贵阳的阳明书院齐名,被当时誉为贵州五大著名书院之一。 

本版由本报记者 杨杰 综合天眼新闻 黔方胜境 文史天地 思南县志 整理

 

来源: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20240920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