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古为今用,“典”亮前行之路

发布时间: 2024-11-16 浏览次数: 13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丁立群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和营养,推动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具有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贺信为鼓励世界各地的学者深入研究古典文明,通过多层次的文明互动和理解,推动全球文明走向更加包容、和谐的未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

 

挖掘古代文明智慧,汲取古代文明营养

  古典文明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为人类文明的演进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这两大古典文明如两颗巨星在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各自辉映,丰富了人类思想,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文明的成就不仅对各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更广泛的区域传播,成为周边乃至全球文化的重要滋养,与其他文明一起共同塑造了辉煌的世界文明。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明成果不仅体现在中华大地上,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南亚,甚至远至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圈。希腊文明作为欧洲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力遍及西方各国,塑造了整个欧洲的思想、科学和艺术格局。

  这两大古典文明共同经历了人类文化空前繁荣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类文化从对自然的直接依赖转向对世界的理性思考,从与天地万物的浑然一体状态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于自然的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和希腊文明产生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经典、历史著作、诗歌、艺术和技艺。这些成就不断滋养后世,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基,丢掉了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因此,对古典文明的保护和弘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维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国和希腊而言,保护和传承自身的古典文明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尊重,更是为当代社会提供价值和启示的途径。通过深入的古典学研究,人们可以发掘两大文明的独特特质,凸显它们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自我修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希腊的哲学传统则强调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推动了西方科学精神的萌发。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这些古典思想体系的当代价值,激发人们在复杂的现代环境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需要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实现文化创新。通过重视古典文明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其核心思想,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和希腊的文明传承,还能为当代人类社会提供新的智慧和文化视野。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应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和希腊这两大文明通过古典学的研究和实践,不断释放出丰富的思想活力,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增强文明交流互鉴,积极促进共同发展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十分重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2019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这就说明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根源和意义。

  文明交流源于文明的多样性。世界上不同的文明类型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的不同,存在着天然的差别。有学者曾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应当在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寻找,这里的文化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自然资源、雨量、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周边的人文条件,正是这些条件与该文明和文化的技术、经济、劳力等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自然形成的,也是不可回避的。

  由于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产生了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即是要尊重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文明和文化。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慧,对世界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只有保持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长期形成的文明传统,承认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各民族文明和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共同形成了世界文明与文化、丰富了世界文明与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正是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既有其内部自我发展的动力,也有文明和文化外部的推动力。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就是文明发展的外部动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派认为,各民族文化并不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只是从世界上到处传播着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借用”了某些现成的东西。这种文化“传播”和“借用”的过程,便是“文化历史”的基本内容。可见,他们把文化传播看作文化发展的动力。这虽然失之偏颇,但是,它强调文化的开放性、强调文化的交流互鉴,这一点是具有启发意义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

  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这是我们所说的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鉴。这种平等、开放的文明和文化互动关系,是有别于资本主义文化殖民性质的,新型的“文化间”关系。中国践行了这种新型关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未来世界持续发展的根基。我们挖掘古典文明的资源并不在于简单地恢复其原貌,更不是提倡文化的“原教旨”主义,而在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当前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今世界不仅战乱频发,更面临着全球性的各种危机,如气候变化危机、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安全危机、贫困不平等等问题,这些危机不仅影响个别国家的利益,更关乎整个人类的共同福祉。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各国以全球利益为出发点,放下文化、意识形态的成见,在文明互鉴的框架下共同探寻治理方案。

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这些危机提供了方案。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的多样性是推动不同社会相互理解和合作的重要基础。人类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既尊重各民族的文明特色,又应当共享智慧,这是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主旨之一。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需要建立平等、开放、包容的文明关系模式,以摆脱全球化早期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实现多边互动的良性循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还需构建一种全人类责任共担的全球治理新格局,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关于文化交流的理念,更是一种实际行动方案,它强调各国在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还在于通过文明的开放性,倡导全球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以促进文明的创新与更新。

  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携手构建未来的实际路径。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人类得以在纷繁多样的文化形态中,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奠定了理念基础。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

 

古为今用,“典”亮前行之路

作者:李冉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阐明了古典文明的重要价值,充分肯定了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的奠基性贡献,高度评价了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重大意义,再次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更好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科学指引。

 

古典文明群星璀璨、泽被后世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古典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奠基之作”,以其灿烂深远的文明成果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典文明是人类文明百花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古典文明不是一花独放、一家独唱,而是由包括中国、希腊、罗马、印度等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古典文明尽管有地域和民族之分,神韵不同、风格各异,但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价值主张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回望历史,古希腊哲学和文学泰斗辈出的黄金时代,恰恰也是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迸发期。中国儒家坚持的“民为邦本”理念同古希腊“智者学派”萌发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古典文明是人类文明突起的高峰和永亮的灯塔,东西方古典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和丰富了人类文明宝库,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典文明是理解现代世界的重要基石。“古典”为拉丁文classicus的意译,意即“典范的”,这体现了古典文明的典范性、奠基性地位。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出的秦律十八种作为中国法制传统的重要见证,充分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长久以来,古典传统作为渗透在各国各民族精神血脉的持久性力量,为形塑民族向心力、维护社会凝聚力等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作为中国古典文明代表性思想的儒家思想同其他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有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了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近代以来兴起的古典学就是在现代历史处境中对古代传统经典的整理、校勘、翻译、义理阐释与思想研究,通过理解古人的思索及古典文明的精神创造,更好地把握现代世界的起源和走向。

 

焕发古典文明在现代世界的生机活力

  历史川流不息,文明历久弥新。古典文明传承到现在,已经飞越千年,但古典智慧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璀璨依旧,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古典文明不是关在匣子里的过期品,我们应当唤醒和激活其中的精华,从中源源不断获得教益。

  一是坚定文明自信,形成对古典文明的正确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对待本国本民族包括古典文明在内的文明形态、文明成果,要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同时,维护自身文明绝不意味着攻击、贬损其他文明,而是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是加强交流互鉴,吸收好古典文明的丰厚滋养。流动性和开放性是文明的重要特征,是文明传播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仅深受中华古典文明的滋养,也受到了其他文明因子的持续哺育,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固本培元。我们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倡导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平等交流互鉴中不断汲取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有益成分,为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三是注重传承运用,激发出古典文明的当代价值。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仍然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古典文明是现代世界的共同遗产,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仍拥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古典文明的这种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精神世界层面,也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比如,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古典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相通,共同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任务。

 

奋力书写中国自主的古典文明叙事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从经史子集、典章制度到古诗文经典、古典音乐、古典园林等,中国古典文明堪称宝库。特别是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文化主体性,努力书写属于中国自己的古典文明叙事,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把古典智慧有机注入理论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古典文明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有力思想文化资源。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阐释中华古典文明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知识智慧、理性思辨,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古典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当然,同时也要拓宽理论视野,汲取世界古典文明智慧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益养分。

  加快建构中国古典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是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古典学方兴未艾,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通过打造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构建中国古典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辐射带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科研体系等协同发展。要坚持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回归文本、理解文献,建设以中国古代经典和文明为研究核心的古典学学术体系。要以支撑性学科为基础,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打造传承历史、传承文脉、光大学脉的古典学研究中国学派。要加强不同背景、不同传统的学者沟通交流,全方位塑造中华古典文明传播体系,让中国的古典彰显当代价值,让古典里的中国形象更加清晰。

  打造古典文明宣传教育新格局。在建设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古典文明也面临着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的任务。一方面,要加强文物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系统梳理中华古典资源,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新技术新工具新业态,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推广受众喜欢的文化内容,开展分众化精准化传播,在全社会营造出了解古典、崇尚古典、善用古典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在的古典是古代的经典,当代的经典是未来的古典。展望未来,对古典文明的最好传承就是发扬古典精神,创造更多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力作,从而不断润泽后世、惠及子孙。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11-15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