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汤伟主讲《阳明心学导论》课程班级在中国文化书院开展课外实践教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浏览次数: 22

    20241122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2024级《阳明心学导论》课程班级在课程任课教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副院长汤伟博士带领下,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师生在中国文化书院大门前合影

    课程开展前,汤伟老师建立了包括各班班委的活动实践小组,由申俊熙、王爇屿、王欣荧(公管2402),文圻予、杨禹名、吕政(公管2403),周双双、邱允、谢凯(农资2401班)和李志伟(公管2402)等同学做好先期策划准备,并在阳明学院教学科刘奕婷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完善的活动方案,确保学生交通安全、活动内容丰富且有鲜明的课程思政色彩。

实践教学课程现场再安排

    实践教学课当日下午2点半,同学们在汤伟老师带领下从南校区乘校车抵达东校区中国文化书院。同学们首先在书院大门外列队整备队伍,由汤伟老师依据书院外的孔子铜像、尹珍塑像、“贵山书院”石刻、中国文化书院匾额等陈列讲解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贵州文化传承,特别是贵州教育文化鼻祖尹珍先生的生平事迹及自贵山书院改制为贵州大学堂以来贵州大学的文脉传承与历史演变

同学们在孔子铜像前诵读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同学们在孔子铜像前集体朗诵王阳明先生在贵州期间所撰写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以进一步领会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从学交游之道。其后,汤伟老师带领同学们进一步参观了书院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陈,如《礼运·大同篇》石刻、勉学堂、合一亭等。通过现场展示与互动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书院的相关文化背景与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真切而深化。

汤伟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同学们邀请到书院院长张清教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黔学、阳明学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等方面为同学们做了富有魅力、充满感情的现场讲授。他强调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突出了阳明心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详细讲解。他特别谈到20115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莅临贵州大学,在书院勉学堂参加“溪山论道”师生读书会第三期——“我读《大学》”活动中对大学生们殷殷嘱托,寄望同学们立志、磨炼、成才并争做中华民族脊梁。张老师的讲解使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等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同学们立志学习的热情。

张清老师为同学们深入讲解

    本次课程实践活动还包括了小组讨论、心得分享和趣味问答环节。同学们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阐发。在汤伟老师组织下,同学们在交流发言环节中积极踊跃参与。公管2402班王爇玙同学表示,要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践行于祖国的大地上,不负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誓做民族复兴的脊梁。公管2403班杨暑寒同学认为,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争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农资2401班的袁瑞雪同学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青年,我们有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同学交流发言现场

    就大学生应该如何“立志”的问题,公管2402班的李志伟同学表示,处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修行做起。农资2401班的梁博钟同学认为,青春是最宝贵的时期,要有信念、有抱负、有行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公管2403班的金宴西同学认为,身处当今时代,我们的人生志向应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应树立人生志向,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去追逐,让志向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书写激情人生,争做民族脊梁,助力家国发展。

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

    本次活动得到了阳明学院和中国文化书院的大力支持。通过这次课外实践,同学们们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切身体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通过理论学习和直观感受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新时代的奉献精神。

现场教学进行中

    汤伟老师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了总结并强调,包括阳明心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实践方法。通过这次课外实践,同学们应该争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到个人成长、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他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以更广阔的视角探索阳明心学的深层含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汤伟老师总结实践教学

 

文:阳明学院(公管2024级)李志伟 图:阳明学院(农资2024级)薛佳豪

一审:汤伟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