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海军、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教师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李秋莎博士主编《古代汉语》由四川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李秋莎博士特意赠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哲学专业系列教材”丛书。作为中国哲学专业系列教材,《古代汉语》的文选部分按照从今到古的反向顺序排列,以便更好地照顾初学者由易入难的学习过程。与此同时,由今到古的古代文选,又按“人文”“节烈”“為学”“文史”和“经传”等五个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对应着一种价值主题,最后回归经书这一源头,由此呈现鲜明的中国文化本位立场。除了文选这一主体部分,还辅之以一定的通论知识。每个单元安排一次通论知识的专题,分别按“训释字词”“疏通章句”“文献检索”“考辨名物”和“学术写作”等五个方面设置,以充分照应中国哲学专业的特点。



主编简介
曾海军,男,1976年出生,湖南平江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以儒家哲学和晚周诸子哲学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切磋”系列论文集,出版专着《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诸子的生活世界》(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年),点校《宋元孝经学五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李秋莎,女,1987年生,四川广元人,哲学博士,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讲师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

《古代汉语》出版后记
在四川大学哲学系开设自己的古代汉语课程,而不是到文学院选修,这是丁元军老师坚持的主张,他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理由不难言明,哲学系的本科同学要想学好中国哲学,必须学好古代汉语。文学院的古代汉语一般开设多个学期,并不适合哲学本科生一学期的选修。更主要还在於,同样学习古代汉语,基於现代语言学这个专业,与站在中国文化本位这一立场,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许丁老师并不认為,文学院能够恰当地持有一种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於是不惜亲力亲為,在哲学系开设古代汉语。
丁老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确定了适合哲学本科同学的古代汉语教程。除了确保一学期的教学安排外,与通行的各种古代汉语内容相比,有两大不同的特点。一个最显眼的特点,古代文选从今到古的反向排列,完全颠倒了往常从古到今的顺序。这当然不是否定后者的合理性,而前者则更好地照顾了初学者由易入难的学习过程。但这并非只是在时间上作简单的颠倒,由今到古的古代文选,又按“人文”“节烈”“為学”“文史”和“经传”等五个板块编排。每一板块都对应着一种价值主题,最后回归经书这一源头,由此呈现鲜明的中国文化本位立场,这是另一个更為深刻的特点。当然,除了这种独创之处,更多的教学工作还是比较一致。比如採用以文选的方式為主,辅之以一定的通论知识,对文选进行适当的注解,对作者进行必要的介绍,等等,这些都是古代汉语教学比较通行的做法。
我到川大之后,从丁老师手中接过古代汉语这一课程,同时接过来的还有丁老师提供的文选篇目。现在回过头想,当时接下这门课程未免有些鲁莽,完全属於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表现。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最多能做到自己阅读古籍时没什麼困难,但这根本不意味着知道如何教会学生。好在有丁老师提供的现成文选,我将大量的课前準备工作花在了如何疏通字义和文意上。我的教学未必很得法,可能也不一定很成功地教好了学生,包括丁老师对文选编排的用心,当时也不见得十分清楚,但我抱有与丁老师一样的立场与热忱。我不希望古代汉语对於哲学本科同学而言,只是多了一门要学习的语言工具,尤其在这种还要学习多门古代外国语的情况下。古代汉语不只是学习中国哲学的一门语言工具,而应该成為学习中国哲学的开端,乃至发生一种啟蒙作用。学习中国哲学需要确立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需要起一份绝大的维护和传承之心,由此激发同学们能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对中国哲学的学习中。
在丁老师之后,我接着承担了六年的古代汉语教学,直到新进老师接替。当时就有编写一本教材的想法,这固然由於自己积累了不少工作,更主要还是觉得丁老师确定的古代文选及框架很有价值,可以供更多哲学专业的同学当成教材学习。很显然,由丁老师组织编写教材最為合适,一定更能胜任这一工作。无奈丁老师志不在此,只好由我代為操刀。不过,实际的编写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当初决计没料到会持续这麼长时间。从起念编写古代汉语教材,到获得经费支援,然后组织人手开始工作,再经过艰难的编写过程,终於进入最后的出版流程。这一路走过来,整整耗费了十年之久。
為了编写好这本古代汉语教材,我邀请到贵州大学李秋莎老师、西北民族大学赵玫老师、四川大学吴瑶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羿龙等四位师友一起,组成编写组共同开展工作。我提供过去这些年积累的教学讲稿,编写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具体编写工作的开展由秋莎老师牵头,她既具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又有篤定的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最能把握丁老师对选取和编排古代文选的用心。对於古代文选篇目和框架的调整和打磨,以及通论部分的取捨和拟定,经过数月持续不断地交流和讨论,才逐渐确定下来。随之确定的还有涉及各种细节的编写体例,并通过试注之后,才进行了分工,各自负责不同篇目的编写。具体的分工情况如下:
一、人文
《海寧王先生之碑铭》 吴瑶
《〈静安文集〉自序二》 吴瑶
《学与术》(节录) 吴瑶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吴瑶
《水滸传序一》 吴瑶
通论一:训释字词 李秋莎
二、节烈
《日知录•正始》 王羿龙
《李陵论》 王羿龙
《復摄政睿亲王书》 王羿龙
《登西臺慟哭记》 王羿龙
《正气歌》(并序) 王羿龙通论二:疏通章句 吴瑶
三、為学
《杜诗学引》 李秋莎
《沧州精舍諭学者》、《又諭学者》 李秋莎
《顏子所好何学论》 赵玫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李秋莎
《进学解》 赵玫
通论三:检索文献 赵玫
四、文史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秋莎
《史通》(节录) 李秋莎
《文选序》 李秋莎
《史记•太史公讚语》(节录) 李秋莎
《庄子•天下》(节录) 李秋莎
通论四:考辨名物 王羿龙
五、经传
《郑伯克段于鄢》 曾海军
《礼记•乐记》(节录) 李秋莎
《礼记•儒行》(节录) 吴瑶
《诗大序》 李秋莎
《尚书序》 李秋莎
《周易序》 赵玫
通论五:学术写作 曾海军
编写组成员本着认真负责、耐心细緻的编写态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的就是為了编出一本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教材。哲学系的本科同学非常需要一本适合自身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经过编写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希望眼前呈现的这本教材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编写组成员都是哲学专业出身,并没有打算将这本古代汉语教材定位為语言学的工具书,而专门為哲学专业的本科同学量身定制,当然也适合普通的初学者。但作為一本古代汉语教材,同样也得接受来自语言学专业的检验。编者衷心希望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能不吝赐教,给予批评和指正。
曾海军 谨识
癸卯年冬月

文图: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办公室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