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邓国元教授主讲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 贵州财经大学邓立副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4-12-01 浏览次数: 10

    2024121日上午,贵阳孔学堂联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36讲在贵阳孔学堂明伦堂举行。本场讲坛的主讲嘉宾是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邓国元,主题为“中国心学——源流、思想与精神”。贵州财经大学黔学研究中心、文学院邓立副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主要从中国心学的概况、中国心学的源流、中国心学的思想、中国心学的精神及中国心学的转换等五个方面展开。

    讲座伊始,邓国元教授以意义与界定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国心学的意义呈现与内涵界定。他首先引用了王阳明的名言“圣人之学,心学也。”并围绕王阳明的思想展开,“尧、舜、禹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接着,邓教授借助朱熹、胡宏、张载和钱穆的观点,重点讨论了心学之于中国文化与文化对比下的中国心学两个问题。

    在讲解中国心学的源流中,邓教授概述了中国哲学史上对“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从《说文解字》和《黄帝内经》对心的物理和功能定位,到孟子、管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和黄宗羲等思想家对“心”的道德、精神、认知和宇宙地位的探讨,展现了“心”在中国哲学中的多重维度。他还提到了“学”字在学派和学说思想上的双重含义。

    邓教授认为,心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核性内容,是认识与揭示中国文化中人物流派、思想脉络、宗旨精神的关键线索与论域,中国心学是把握中国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根本所在。他用“原心”一词概括了中国心学的“源”,并从百家争鸣到儒释道互补阐述了中国心学的“横流”。

    同时,邓教授从多元争鸣、独尊一统、名教自然、顿悟超脱、天理人欲这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中国心学的“纵衍”。他围绕“先验”与“经验”两个词来讲述中国心学的思想,孔子思想中强调的“心”与“仁”,显示了中国心学中先验与经验的双重性。孟子哲学中强调心性同一,注重本心内在与德性自律。荀子哲学讲“心”与“道”的对举,如《荀子·正名》云:“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谓之伪;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所强调的是经验心下的有限主体。

    另外,邓国元教授从内在与超越两方面来讲中国心学的精神,以“阳明心学:中国心学集大成者”这一主题,具体阐述了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和“见在良知”。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评判有曰:“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良知人人现在”,“良知现在”“见在良知”成为黄宗羲理解中阳明“指点出”的核心概念和根本思想,评判阳明心学在儒家“学脉”中“为往圣人继绝学”的关键。就中国心学如何面对“古今与中西”境况下的转换问题,邓教授从心性与天理的角度讲述了德性主体的阳明心学及其内在困境,从德性与现代与社会的角度讨论了主体心学的意义、限度及转换。

    讲座最后,主持人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和点评。互动环节中,现场听众与邓教授围绕中国心学在当代的转换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大家认为,邓教授的讲座主题鲜明、视角独特,从历史和哲学的宏观视野来认识中国心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主讲人邓国元,贵州思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访问学者。现为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即将出版《辨证与诠释——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项目十项,论文成果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重大文化工程领导小组阳明文化转换运用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主持人邓立,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阳明廉政思想与制度研究中心副主任、黔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副教授、国学教研室主任,兼任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儒家伦理、阳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文:贵州大学 韩伊恋 贵州财经大学 邓立 图: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