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莅临贵州大学作“环境史学的底层逻辑和终极目标”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 2024-12-07 浏览次数: 17

    2024125日下午,贵州大学溪山论道·文科讲坛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本次讲座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书院承办。主讲嘉宾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报告题为“环境史学的底层逻辑和终极目标”。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郭红军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郭红军教授对王利华教授莅临表示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王教授的学术成果。在场师生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王教授的欢迎和期盼。

    讲座伊始,王教授提出:“环境史应该从哪里出发?我们应该如何回到环境史的底层逻辑、建构基本的思想架构、找到合理的研究路径?是否应该有历史哲学的思考?”这些问题迅速激发了师生们的兴趣,学术气氛迅速就浓厚起来了。

    对于环境史的基本概念,王教授从人们普遍接受的美国环境史协会的定义切入,介绍了环境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史研究的任务,认为环境史产生的背景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关注;环境史研究的第一个任务是从环境出发,看看客观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人类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贡献”?第二个任务是从重新认识人本身出发,思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王教授强调,“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史的研究应该要从最初的对当下严峻生态环境的关注,转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哲学的思考。”至于“究竟什么是环境史”,王教授认为,就像人们曾经探讨的“文化史”“社会史”一样,大家各行其是就好。“环境史”作为一个范围广大的概念很难去准确界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环境史”的理解不尽相同。

    对于环境史的思想进路,王教授指出,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路线”。他结合自身对各个领域书籍的理解体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可以作为环境史研究的正确思想导引。针对“环境史的研究框架”,王教授提出了“一个中心、二个要害、三个维度、四个系统和五个量度”的底层逻辑,指出环境史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展开构成了一个“生命之网”,同时人与自然也是协同演进的。这种“因应—协同关系”,是环境变化的动力机制。

    最后,王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了环境史的主要目标,即探求人类的“生生之道”。环境史的研究,除了要去“探询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重新认识和解说人类历史外”,还要寻找“社会文明的自然之根”。因此,王教授希望环境史的研究学者们要对环境保护提供一些文化滋养,去“阐释生态环境的文化之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真知灼见。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报告现场的师生们就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诸多方面困惑积极提问。王教授一一详细作答回复,使在场师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环境史的核心内容。

    最后,主持人郭红军教授再次表达了对王教授的感谢,感谢与会师生对本次学术讲座的支持,希望师生们能汲取王教授报告中的精华并应用到之后的学术研究当中。本次“溪山论道·文科讲坛”圆满结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术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借鉴。大家认为,王教授本次的报告就像一股清泉,活跃了校园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气氛,开阔了师生们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主讲人王利华,安徽宿松人,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积极倡导以生命为中心的环境史学思考,是中国环境史研究主要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曾任东亚环境史学会(AEAEH)主席,主持创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著有《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中国环境通史》(第1-2卷)《中国家庭史》(第1卷)等,主编《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论文百余篇,多项论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一等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多项。

 

文: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高彦 图: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李冠成

一审:栾成斌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