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上午,贵阳孔学堂联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37讲在贵阳孔学堂明伦堂举行。本场讲坛的主讲嘉宾是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沈国威,主题为“新语环流:中日近代词汇交流漫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院员陈刚主持讲座。

讲座主要从什么是新语、为何需要新语、新语的创造、什么是“环流”、近代东亚新词研究法、东亚共通国际词的形成六个方面展开。沈国威教授首先讲述了何为“新语”以及近代新语的三种形式,并以“哲学”“革命”“重要”“卫生”等词为例,介绍了这些词汇在新词形、新词义和新流行的层面如何成为近代“新语”,而这些“新语”的出现,主要的动机是在在词语层面应对接受西方近代知识的需要。
沈国威教授指出,“新语”的创造是中国和日本共同努力接受近代新知的结果。初期,以耶稣会士的翻译和造词为主。耶稣会士在明末清初的汉译西书中留下了大量新词汇。同时,在日本江户时期,兰学家们也通过翻译尝试以新词汲取新知。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交往进入近代阶段,而语言接触是交往的最基本媒介。日本明治精英们开始利用中国的汉译西书和英华字典学习西方新知识,创造了大量新词语,被称之为“和制汉语”“和制译词”。这些“和制汉语”“和制译词”,在清末民初又回流中国。

沈国威教授进而指出,从19世纪东亚的语言接触与互动视角看,在西学东渐的知识大迁移中,“新语”在中日之间往还:首先是汉语深刻影响了日语,其后日语又反过来影响汉语,乃至整个汉字文化圈的过程。最后,沈国威教授提出了全球性概念共同体和东亚共通国际词的形成问题。
讲座最后,主持人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和点评。互动环节中,现场听众与沈国威教授围绕“新语”以及东亚共通国际词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主讲人沈国威,男,辽宁人。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198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任职北京语言学院。1985年作为公费留学生赴日,1991年大阪大学博士课程结业,1993年2月以论文《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获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日本大学任教职三十余年,2024年全职回国加盟浙江工商大学。

研究方向:词汇学、中日词汇比较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近代翻译史。在近代中日词汇交流、译词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著述丰富。主要学术著作有:《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东京:笠间书院1994年(改订新版2008年);《新尔雅及其词汇》(编著),东京:白帝社1995年(中文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亚洲概念史研究》(第5卷,合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等。另有教科书、辞典、论文等200余项。
主持人陈刚,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现象学与德国古典中心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和中世纪哲学。
文: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甘进 图: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