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林尚立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既有自然科学,也有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是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以中国式现代化迎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的时代
人类为了推动发展,发明了科学技术,使人类文明不断迈上新高度。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学进步和技术飞跃,都会有伟大的思想文化成就与其相生相伴。西方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心从西欧转移到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也就从西欧转移到美国,并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繁荣。无论是以建构人类现代价值为中心展开,还是以建构人类现代制度为中心展开,哲学社会科学都与人类现代化发展相伴而生,其发展的中心地带必然随着现代化发展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其发展的核心关怀必然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新进程而变化。
今天,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迈进的时代,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好处于这个时代。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时代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关怀必将出现一种新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今天,我们着手进行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来迎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的时代,其着力点就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和使命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在阐明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属性的同时,也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造的另一个新路径,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构建新型的、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切切实实地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的天地和人类文明进步新的时代。
任何社会开启现代化历程、迈向现代社会,都需要经历革命性的社会更新行动,其中人的自我更新最为基础,也最为根本,其基本路径就是思想文化的转化和知识体系的更新。自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先后经历了清末的“中体西用”、民国时期的“西化”实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实践证明,成功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铸就了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和发展所需要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前提,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塑造了力量。
精神基础和主体力量。知识体系创新发展是在人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中展开的,实践是基础,精神是关键。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正是基于这种主动的精神,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很快孕育出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新的文化生力军,巩固并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实践基础和发展方向。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党和人民经过艰辛努力、反复探索,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最重要的实践基础,也明确了发展方向。
物质基础和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强大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力构建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知识体系,进而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路径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重视克服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学术话语拿来主义还比较盛行,没有彻底摆脱对西方知识体系的依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又如,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疏离本源的问题,与中华文明根脉、中国历史发展、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等的联系不够紧密,失去了源头活水;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回到自身深处、升到人类高度、走到时代前沿,全力思考和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很难形成大关怀、提出大问题、建构大理论。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照中国实践、观照时代发展、观照人类进步,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系统概括、研究和阐释中国发展的新概念、新范畴、新价值、新理论,从而构建对中国有价值、对世界有意义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深化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为人类知识创造提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提炼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知识中心。
深入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力回应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纵观近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可以看出,其知识体系的发展都与它们各自有效回应人类文明发展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直接相关。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阶段,谁能给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解答,谁就能成为人类观念、思想和价值的引领者,成为世界发展议题的设定者,就能拥有引领未来发展的话语权。
积极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迈入新境界,让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迈入新境界。今天,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我们可以凭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我国发展的伟大实践,超越西方的价值教条和制度霸权,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迈入新境界。
把握数字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创新数字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科学与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发展,都会拓展人们的世界观,激发人们创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当今世界进入数字时代,这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跳出西方逻辑、西方模式提供了时代机遇和现实基础。我们要抓住这个时代机遇,秉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信息和数据带来的新的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创新研究方法,拓展学术视野,开辟新的学术领域,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数字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人类文明繁荣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学术随笔)
马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重危机挑战交织叠加,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人类再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才能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共创美好未来提供强大精神指引。
人类文明史源远流长、历尽沧桑。在混沌的自然世界中,人类文明像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卷,醒目地舒展于天地之间。有了文明,人类有了对待自然、社会、自我的态度。这些态度不但让人类有了安身立命的身份认同,也有了生生不息奋斗前行的动力。世界上先后出现过数次文明兴起的浪潮,产生了诸多文明,共同组成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交流和互动之中。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持久保持旺盛活力。事实上,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世人瞩目的古希腊神庙建筑艺术离不开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等文明的深刻启迪;公元8世纪始,汇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文化的“百年翻译运动”,开创了阿拉伯文明的“文化黄金时代”,也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珍贵火种;拜占庭文明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又在文学、建筑、医学、艺术、军事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新,因而得以延续千年,并影响了欧洲文明、斯拉夫文明;近代欧洲文明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中世纪文明,借助经济、社会、科技领域的突破创造了崭新的工业文明;拉美文明是欧洲文明、美洲印第安文明与非洲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而产生的文明,在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实际展开创新,凝练出别具一格的文明特色,为人类贡献了墨西哥壁画艺术、拉美发展主义学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巴西利亚城市建筑设计等杰作;等等。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这个伟大的古老文明之所以延绵不绝、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也同其与域外不同文明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互鉴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国最早培植了粟黍和水稻,而西亚培植的大麦、小麦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种类。先秦时期青铜器上即有异域元素,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缩影。汉唐时期,中外物质文化交流互鉴达到新高度。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往的陆路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有唐一代,丝绸、茶叶等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向西传播,西方货物也通过官私贸易络绎不绝传入中国,长安无愧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从唐代中期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中国的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更大范围地向西传播。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扬帆九万里,足迹遍及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等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将中国商品带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域外货物和工艺技术带回中国,留下中华民族与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在商品、技术等物质文明取长补短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的互动与交融,构成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历史图景。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印两大亚洲文明之间交流的华章,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使汉传佛教保留了大量重要的佛教宝藏。唐宋以来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传入中国,它们与本土宗教和平共处,营造出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16至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起点,奠定了欧洲人勾画自己心目中“中国”的基础。18世纪在法国出现的“中国热”,演变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外历史都告诉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种文明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联系空前紧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各国更应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汲取历史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局面。
(作者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9日第09版)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