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建欣研究员主讲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 贵州大学刘凤霞研究员主持

发布时间: 2024-12-22 浏览次数: 11

    20241221日上午,贵阳孔学堂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39讲)在明伦堂·明德厅如期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人生阶段论: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研究数据库建设(1850-1949首席专家李建欣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刘凤霞担任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市民前来聆听。

    在前言部分,李建欣老师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毫无意义为引,结合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评价之语——“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启迪大家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多重铺垫之后,李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哲学视域下人生境界的阐释。他引用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指出此四者高度归纳,自低而高,对推动个人精神成长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随后,讲座进入专题精讲部分。李老师首先讲述李叔同其人及其艺术成就。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息霜,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皆有所成,为中国话剧先驱。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编刊。后剃度出家,法名演音,晚号晚晴,尊称弘一法师。其人生跨越艺术与宗教,影响深远。他涉猎广泛,开美术课人体写生先河;创作《送别》旋律悠扬,传世至今;书法弘一体超凡脱俗,融宗教道德于一体。在李老师看来,从天津显赫家世的少年才子,到东渡日本的艺术留学生,李叔同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与成就,无不彰显其非凡的才情。

    在第二部分,李老师着重讲述李叔同之性格与其传奇人生的关系。李叔同性格决绝,特立独行,这使他的选择和处事与世俗大异其趣。比如,留学期间,友人爽约5分钟就吃了他的闭门羹;再如,在春晖中学他竟力劝友人誓一死以殉教育;他在杭州虎跑寺断然别妻,青岛湛山寺慈悲护生……凡此种种,皆是力证。李老师指出,性格决定思维,思维引导行为,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个体的人生轨迹。李叔同与常人迥异的性格、思维及行为,为他断然进入佛门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第三部分,李老师着重阐述李叔同身份转变背后的重要节点,并切入哲学与宗教视域评述这种转变。1916年,李叔同受日本杂志启发,于杭州虎跑定慧寺断食17日,后坚持素食,渐悟佛教;1918年,他拜师了悟和尚,取名演音,号弘一,并于虎跑定慧寺出家,将印章赠西泠印社。后在灵隐寺受比丘戒,成为佛教僧侣;1919年,弘一法师辗转多地,最终定居灵隐寺,专心研佛,致力于佛教事业。李老师通过丰富的史料,带领观众走进李叔同的内心世界,启迪大家思考一代艺术家、教育家为何最终选择出家为僧,从而转换身份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老师指出,这种转变实质上展现了人生价值追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向。李叔同迥异于常人的个性与经历,使其在决绝中更显深邃与慈悲,诠释了个体生命选择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中,李老师引用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俗语,试图推理出李叔同选择背后的逻辑意义。克尔凯郭尔认为,美学阶段追求感官快乐,但易感无聊与虚无;伦理阶段关注道德责任;达到宗教阶段则需放弃理性依赖,进行终极信仰行为,这在世界上也仅有少数人能实现。马斯洛则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层次。此五者逐层递进,反映了人类需求的演变。基于此,李老师最后指出,李叔同从艺术家到佛教大师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这也就激励后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提升。

    第五部分,李老师将李叔同的人生转向植入了比较视野。李老师指出,李叔同的人生轨迹,与印度教的四行期理论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鸣。他如苦行僧般学习艺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是梵行期;他投身世俗,成就家业,彰显社会责任,是为家住期;他隐居虎跑寺,苦修佛法,追求精神升华,则属于林栖期;最终,遁世期到来,他弃家云游,超越苦乐。这样的人生选择,展现了人类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个性化探索和执着追求。

    在讲座的尾声,李建欣老师强调,李叔同的个性、才情及人生选择,展示了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人生轨迹,并不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但其极具个性化的传奇人生却启迪我们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而这些阶段各有其独特之处。这其中,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个体生命意义的实现是值得深思的。

    刘凤霞教授在主持中指出,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心灵洗礼的深刻历程。通过深入探讨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传奇经历,我们得以开拓视野,获得审视人生的新视角。同时,讲座为我们思考个体人生阶段的升华与深化提供了宝贵启示,激励我们在学术探索与心灵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对讲座主题展现出浓厚兴趣。他们围绕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人的慧根问题、佛教在家庭生活中的智慧启迪,以及宗教、信仰与理想的区别等内容积极提问。李老师针对大家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了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并在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顿悟渐修理想信仰等关键词的深度解读中,为提问者提供了详尽而深刻的解答,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人文关怀。听众们纷纷表示,通过李建欣老师的讲解,他们对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个体生命的追求与精神生活的探索与超越有了新的感悟。

    主讲人李建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研究数据库建设(1850-1949,任主持人、首席专家。代表作有专著《东方哲学史》(五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印度哲学古代部分)、《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译著《佛教伦理学:基础、价值与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点校、整理《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汤用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

    主持人刘凤霞,文学博士,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教授,中文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专家、中国知网评审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文学文化传播研究、明清戏曲研究,近年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部省级社科项目3项,主持贵州大学精品课程《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文:贵州大学 刘凤霞 图: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