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石头记| 本寨:时光深处的石头古堡

发布时间: 2024-12-25 浏览次数: 12


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寨是屯堡人开枝散叶后开辟的新村,从明末到清代渐渐修建成形。 

    现存粗大石料砌筑的高层碉楼7座,7个防御单元,由“S”形巷道分隔,民居石墙上的军事枪眼是军屯的实物见证。寨中每个防御单元由一个或两个碉楼护佑着一组院落,防御院落都是外硬内软的物理法则,外墙石头坚固,内部木构柔软。庭院中以坐北朝南的建筑为主,因山地关系,人由东西向通过厢房或围墙朝门进入庭院,形成内向型的三合院、四合院。本寨的屯堡建筑特色鲜明,保存了明、清、民国、现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


本寨。杨爽 

    安顺梅家是调北征南时入黔的军人,明朝时已成为安顺望族,后人中的一支为避战乱迁居到本寨,修建了三层两进的院落梅家院子。梅家院子第一进院落的正屋特别有明朝建筑的特点:支撑起正堂房檐的是一对弯弓柱,外行看来还以为是木料朽坏变形,其实是巧妙利用弯曲木材的张力获得更好的承重效果;弯弓柱下,是具有明朝简约风格的柱础,与门当连在一起;而屋门则用了一马三箭的样式,外观大方,结构坚固。 

    本寨保留的值得一看的屯堡建筑不少,宏坤别墅也是其中之一。它属于杨氏家族,是一座规整又精美的四合院,江南文人精致的审美品位无处不在:石雕的地漏是鱼形和龙形的,取鲤鱼跳龙门的意思;踏脚的石阶,刻成象足的轮廓,有入阁拜相的好意头;正屋前的五级石阶,更有五子登科的寓意。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高大的碉楼、外墙上的拴马石、射击孔,和内部精细的文人趣味形成强烈反差,显示出冷兵器时代最后堡垒的冷峻风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舒畅

视频/周梓颜 陈祖嘉 刘义鹏 周尧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

编辑/陆青剑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陈曦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12-21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