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物简介:
吕燕平:安顺学院博物馆馆长,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副会长,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吕燕平认为,屯堡服饰,以屯堡妇女穿着为代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右衽、大襟、大袖、长袍、尚蓝、系腰、天足,并有礼仪性穿着要求、审美取向,构成独特的服饰景观,成为屯堡文化的标识。

吕燕平。受访者供图
吕燕平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的考察,认为屯堡服饰现象并非孤立地存在贵州省安顺市。从地理空间看,与屯堡人的历史背景和服饰文化类似者,不仅存在于贵州省,在外省也有。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普安县北部的“喇叭人”(“喇叭苗”),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和六盘水市的“穿青人”,分布在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沙营镇的黎族,他们均有明代从外迁入的共同背景,“喇叭人”女子被称为“大袖子”,与屯堡女子服饰相似;贵州省外与屯堡人历史背景、服饰文化相似者,有云南省保山市明代屯军后裔妇女、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地方志记载的“南京人”女子服饰,青海省湟水流域部分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民国时期新闻人范长江考察所载明代屯军后裔妇女服饰,与安顺屯堡服饰的相似度极高。

他提到,屯堡服饰有“凤阳装”之说,屯堡人也被称为“凤头籍”“凤头苗”,青海省湟水流域部分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着类似屯堡服饰的女子被称为“凤阳婆”,并来自皖籍,民俗与安顺市屯堡人类似。由于时代的变迁,屯堡服饰的母源地较难考证。但从异地有类似历史背景的人群身着服饰几近相同考量,屯堡服饰的源流与其母源地及迁徙后所在的环境不无关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文/舒畅
手绘/齐青杨 实习生 高园樱子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
编辑/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12-22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