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

发布时间: 2024-12-29 浏览次数: 18


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入黔记

    明初,明朝廷遂行“北守南进”“调北征南”的国家战略。明太祖朱元璋一纸政令,傅友德、沐英等率三十万大军挥师南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揭开了贵州屯田练兵、建立行省的序幕。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通道记

1735029644433092_compress.jpg

    沿着六盘水市盘州市平关村小街子古道前行,站在小铺子村寨口远眺,眼前呈现出一幅奇妙的画面:由上海起经贵州至云南的国道G320、G60沪昆高速、高铁沪昆客专,以及滇黔铁路、滇黔古驿道交会于此,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在此展开。脚下这条六百多年前明朝猛将傅友德曾率兵走过的小路,是当年的“普安入黔路”,如今仍是盘州市通往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一条小路。


扫码阅读H5:

通道.png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人物记

a88524c7b4b12672ef3012f6a0b814d.jpg

    何为屯堡人?清《安顺府志·风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

    六百多年往事如烟,明王朝的背影早已随着清军入关沉入历史深处,屯堡人却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扫码阅读H5:

r人物3.0版本.png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遗迹记

    安顺文庙大殿前有一对镂空石雕龙柱,石刻巨龙吞云吐雾、翻江倒海、栩栩如生,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流水潺潺围绕中的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的鲍家屯水利工程,形成“小都江堰”的奇观,灌溉出“黔中小江南”……当地人认为,这精巧卓绝的工艺,和六百多年前“调北征南”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有着直接关系。彼时,来自江淮地区的先进技艺,随着迁徙人群被带到贵州。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石头记

    走进屯堡村落,就能置身屯堡人石木结构的家园。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载体,屯堡建筑如同一枚枚坚强的标本,漫长岁月之后,依旧默默伫立。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子琪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文教记

    明朝以前,地处西南的贵州因交通阻隔、位置偏远,远离文教发达的中原地区,能通过科举而跻身功名者寥寥无几。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经济发展滞后,文教发展迟缓。

    转折发生在明洪武年间,数十万“调北征南”屯军洪流涌进贵州,对贵州文教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习俗记

    青瓦石墙间,循着大碗茶和松糕粑的香气,在锣鼓伴奏下的地戏唱腔中,探秘那些传承自明朝的屯堡习俗,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和演变,这些习俗不仅成为一种生活里的艺术,更是一条应节令而生的“文化链”,贯穿于屯堡人四季坐卧起居和人情往来之中。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音韵记

    走进屯堡村落,就能置身屯堡人石木结构的家园。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载体,屯堡建筑如同一枚枚坚强的标本,漫长岁月之后,依旧默默伫立。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子琪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一百年前因其独特服饰被称为“凤头苗”的屯堡人,尽管其服饰在漫长岁月中经历了诸多变与不变,却依旧保留着明代传统汉族服饰的一些特征。那些在中原和江南已然消失的装扮,至今仍是不少屯堡人的日常。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子琪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H5 | 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之寻亲记

    六月二十八日,在南京举行的家园亲情六百年”—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江苏)暨招商推介会上,贵州发出了六百年家国,三千里故乡寻亲之旅邀约,欢迎南京人来贵州屯堡,找寻这份六百多年的乡愁。

 

扫码阅读H5

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明雪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12-26、27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