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轩丨怎样推进“四大文化工程”
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要坚持国家站位、彰显贵州特色、注重转化运用、突出立心赋能,始终精心设计、精致打造、精彩宣传,把握好几对关系:坚持历史主动、战略定力,处理好只争朝夕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持久久为功,方能避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强调只争朝夕,才能摒弃“等靠要”等躺平心态。两者结合,既重方略也重行动,既重长远也重当下,既讲耐心也讲效率,既有方向感也有紧迫感,如此,各项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处理好以我为主和开放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借鉴有益元素来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决不能闭门造车、自我陶醉,要树牢开放意识,激励、引入优秀人才和专业力量参与贵州文化建设,共同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坚持辩证思维、系统观念,处理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这是我们谋划改革、推动发展、搞好各项工作的宝贵经验。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既需要“一盘棋”整体推进,也需要区分轻重缓急重点突破,既需要着眼文化事业全面工作,加强统筹联动、避免顾此失彼,也需要突出“四大文化”有针对性地深化深入,坚持不懈突破难点、突显亮点。坚持去粗取精、与时俱进,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鲜明特征与重大价值。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绘制蓝图、明确方向
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的部署,省委宣传部研究制定印发了《关于统筹实施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工作方案》及四个专项的实施方案,从九个方面即开展文化研究阐释、推进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提升文化展示展陈水平、集成出版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播推广、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系统科学提出128项重点举措,明确了“四大文化工程”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同时,把握结果导向,建立领导协调、定期调度机制,持续深入调度、盯紧落实重点工作,强化跟踪落实和绩效管理。

《阳明文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必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为引领,结合新要求特别是“十五五”新形势,谋划编制《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总体规划》,以及《贵州省红色文化整体呈现规划》《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阳明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贵州省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高质量传承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加强系统谋划、做好总体规划、推进年度计划,不断强化、优化、细化“四大文化工程”顶层设计。
强化保护、夯实根基
文化遗产保护好是利用好的前提,没有了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利用与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方面,贵州态度鲜明、措施有力、成效可圈可点。比如,始终视文化遗产为“祖坟”,在全国率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巡视巡察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督查。比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涉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比如,前不久省人大刚刚颁布了《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比如,建立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和重要红色场馆管理委员会,推进重点红色场馆提级归口管理工作。比如,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采用“绣花”功夫改造提升老街区老建筑,建成新印1950、青云市集等一批烟火气浓的文化创意项目,让文化融入生活、让城市留下记忆。等等。

贵阳新印1950文化消费街区。
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实施“四大文化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确保文化遗产及周边风貌的纯朴性、完整性、延续性。抓实抓好抓细一系列大事要事,比如: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大力推进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持续深入推进《贵州文库》《阳明文库》《屯堡文丛》等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等等。
深入挖掘、精准提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如果认识不够、挖掘不好、阐发不足,那即便是个瑰宝摆在面前,也讲不好用不好。比如,在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贵州屯堡文化被看作安顺一地的地域文化。实际上,屯堡作为明朝守卫、开发和管理边陲地区的重要依托,和长城一样承载着宏大的国家战略。屯堡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不是一般化的地域文化,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价值。

屯堡地戏。
深入实施“四大文化工程”,要高站位、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文化研究阐释工作。要坚持聚才汇智、集思广益,建立健全高规格学术委员会,与全国知名学术机构开展机制化合作,整合全国和省内一流学术资源形成强大研究团队。要坚持守正创新、经世致用,加强课题研究规划引领,专项制定共产党人“心学”研究重大选题、四大文化工程研究选题规划,搭建“中国心学与世界”等重大研究研讨平台,组织优势力量集中研究攻关,形成一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要坚持推陈出新、求实求是,培育有影响力的专业化学术期刊专栏,打造“四大文化”学术研究传播平台。
融合发展、转化运用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根本,坚持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方向,文化建设实践风生水起。比如,我们创造性打造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构建了长征文化展示“双子星”,形成了文化旅游科技融合新样板。“红飘带”试运行一年、演出8000余场、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比如,我们坚持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旅游受益,着力实现存量变流量、流量变效益“二次转化”,推动“村超”“村BA”活力四射、持续出圈,形成千亿级流量奇观。

《伟大转折》剧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翅膀,科技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持续深化文化旅游融合这一根本性融合、文化科技融合这一方向性融合,推进实施文旅数智化创新工程,培育壮大文旅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深入实施“红色文化版权保护工程”“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版权服务工程”,建设好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坚持市场化思路,持续打造“阳明·问道十二境”“屯堡·家国六百年”文化符号和特色品牌游学路线。开发特色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大力发展苗绣、贵银产业。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揭榜挂帅”、打造“贵拍无忧”特色品牌,高质量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着力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一流旅游城市,努力把贵州建成近悦远来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对话交流、扩面广传
文化的活力在于交流、魅力在于传播。近年来,贵州持续深化贵州特色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对话,创新提炼“新媒体开路、传统媒体跟进,新老滚动、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融媒体传播打法,高效构建全媒体立体传播矩阵,开展“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主题宣传,浓墨重彩展现山地贵州精彩蝶变的中国奇迹;开展“多彩贵州·文化瑰宝”主题宣传取得良好成效;首次系统呈现黔地30万年历史画卷,贵州省博物馆“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开展以来,超100万人次进场观展。

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
要不断强化和提升文化展示传播工作。一方面,在文化传播交流上狠下功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以网文、视频、纪录片、图书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四大文化”传播推广,讲清楚贵州文化及系列特色文化的基本脉络、面貌、特质、内涵、价值、精神等内容,逐步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量和传播价值的贵州“文化通史”“文化全书”。另一方面,统筹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文化”综合性展示展陈窗口。结合现代科技,运用多种展陈形式和手段,强化整体呈现,培养高素质讲解队伍,建设一流展示平台。在全省相关重要文化建筑和地点等,按照“小而精”原则,优化、完善系列陈列展览,形成彼此贯通、有效联动、大中小结合的展示展陈体系。
汇聚要素、强化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推动发展要素向“四大文化工程”集聚,千方百计保障工作需要。比如,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健全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机制,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比如,设立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专项资金。比如,推动增加有关文物考古研究增加人员编制等等。下一步,还将结合实际,进一步推动完善相应工作机制,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充分用好现有人才、靶向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未来人才,始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实施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整合资源具体化、项目化推进各项工作。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
来源 贵州宣传
编辑 黎鹏 二审 李唯睿 三审 霍庆涛
贵轩丨实施“四大文化工程”,青年有责有份有望
近日,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卢雍政到贵州师范大学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寄语广大青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施“四大文化工程”,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

游客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广大青年学子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在贵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充分了解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丰富内涵,进而拓展到对贵州文化的系统研究、宣传阐释、创新发展,这不仅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一份深情厚谊,更是作为青年的一份沉甸甸的担当与责任。
一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争做真做贵州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守护者。
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和保障,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会把传承、守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比如,黎平县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品仙老人称,在悉尼演唱侗族大歌时,“老外看傻了眼”。外国人对侗族大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令老人倍感自豪。比如,“村超”“村BA”赛场上,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非遗展示、歌舞表演,以啦啦队表演、中场秀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满场欢呼。由此生发、由此增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

学生在中国阳明文化园开展研学活动。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也离不开对文化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灿若星海,多彩的贵州文化犹如其中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把文化的故事讲鲜活、讲生动,把发展的历程讲清晰、把背后的逻辑讲清楚,要通过参与学术课题研究、开展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揭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广大青年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力求知其所以然,通过参加研学活动、开展文化教育实践,更好认识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
二
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争做真做贵州文化魅力的传播者推广者。
贵州文化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贵州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爱上贵州。

侗族大歌。
最近在网上宣告复出后引发大量关注讨论,全网总粉丝数过亿的网络红人李子柒,就是一名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广者。2018年,李子柒入选了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征集活动,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她还创下了国外网站YouTube平台上首个粉丝数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的记录,获得了“2020中国文化传播年度人物”、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等不少荣誉。
新时代的广大青年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更好把握时代的脉搏、发时代之先声,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当今时代,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广大青年朋友要进一步练好内功、找准方法,积极创作关于贵州文化的优秀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传播,用自己的方式讲好贵州故事、传播贵州文化,既有助于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够助力扩大贵州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
三
进一步参与文化实践,争做真做贵州文化创新的探索者引领者。
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动,肌体就会老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贵州广大青年学子不仅要传承推广贵州文化,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贵州文化发扬光大、绽放异彩。
文化和科技如影随形,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和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比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
我们要自觉顺应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这一必然趋势,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推动贵州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一个既古老传统又现代时尚、既底蕴深厚又活力迸发的多彩贵州新形象。

锦屏隆里古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接力棒”必然会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青年必将是也必须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践行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让我们志存高远,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继往开来,共同绘就百花齐放、华章锦绣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来源 贵州宣传
编辑 黎鹏 二审 李唯睿 三审 霍庆涛
转载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5-01-02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