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主义研究》
刘宇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力量之源,范导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前进方向、文明创造,进而在“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着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刘宇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主义研究》从一个侧面阐释了现代与传统的辩证关系,对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浮现出来的各种价值虚无主义观念进行了深刻批判,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所具有的优秀民族文化特质,以及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与持守和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之统一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更为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提供了独特视角。
现代与传统之辩证关系的重新审视
从表面看,传统与现代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历史的断裂。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之间辩证关系的重新审视,作者认为,现代化是对传统的扬弃,形成自主性生存、契约性交往,以及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理边界等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些现代性因素又是在一个民族国家的特定文化传统中得到诠释和重新理解的,因而传统和现代绝非相互分裂的两极。然而,当西方先发现代化道路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致使后发现代化国家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现代化之时,价值虚无主义也就出现了。它将现代视为与传统割裂的存在,既使民族文化的卓越智慧和价值虚无化,也使现代价值陷入无根的抽象性。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普遍性的伦理规约、人类性的人文范导,亦能成为诊治现代文明生存困境的文化资源。这也意味着,抛弃传统不仅割断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导致价值虚无主义的出场,也必然与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的创造相背离。“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实现传统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缔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范导
作者认为,价值虚无主义本质上就是由将现代化视为可以脱离传统的、主观任意的抽象性存在引发的。他向我们展示了轴心时代的文化路径对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影响。如果说西方文明的二元论传统及其承载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教会与世俗政体的二元结构,潜移默化地孕育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峙以及世俗个人主义凸显的现代化路径,那么中华民族之“天人合一”的道德主义传统则承载着共同体主义精神,并能够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相互契合。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主义、知行合一、现实性超越、矛盾变化、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共同体思想、社会交往实践、人的自由本质、辩证法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之间具有文化范式的相通性,使之亲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化,推动中华文明在自我批判、自我改造、自我更新中不断获得能够引领时代的生命力。
因此,正是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地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抉择,“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中向世界宣告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真理,使中国人民能够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时代使命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辩证关系的研究还需加强
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但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之辩证关系的研究尚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之核心价值的继承与弘扬是扬弃价值虚无主义的重要路径,亦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动力。他向我们呈现了其中应该遵从的基本原则,即客观精神的生成与主观精神的诠释之辩证统一。一方面,我们必须区分指向中华民族终极生活愿景的理想性文化与呈现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现实性文化,着力发掘其中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特征的伦理思想与人文资源,为解决现代文明本身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型现代性的构建,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规范权力的运行,保障人民的权利,使现代生活之现实土壤所生成的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使主观精神的诠释内在于客观精神的创造之中,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我们只有在“两个结合”与“两创”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地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形成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中国精神,才能产生抵制乃至消解价值虚无主义的中国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新文明形态的创造注入重要的文化动力。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5-04-03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段忠贤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