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贵阳不仅是全省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全省教育中心。贵阳的贵山书院、正本书院、正习书院三书院,在全省享有盛名,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贵山书院是清代贵州全省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经费最充裕、培养人才最多的书院,是贵阳三书院之首。贵山书院存在了一百六十六年,影响深远。书院地址在贵州巡抚署左,就是今天贵阳省府路贵山饭店左斜对面贵山街一带。
贵山书院创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由贵州巡抚元展成在阳明书院原址重修。元展成奉朝廷命令,用银一千两,增建学舍五十间,购买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一千余卷,又设置学田作为生员膏火来源,将阳明书院改名贵山书院,这是贵山书院之始。以后,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贵州巡抚曾燠、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贵州巡抚曾璧光都曾重修。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廷议变法,皇帝下诏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二十七年(一九O一年)书院遂废。
贵山书院和明朝贵阳的书院相比较,有很大变化:一是官为择师,山长多为地方官员提请皇帝任命,选择重要学者担任,书院逐渐演变成“官学”的一部分;二是教科书除《四书》、《五经》外,自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后,月课以八股文为主;三是除山长讲学外,地方官员也常到书院讲课,甚至由官府出面考生员,称之为“官课”; 四是自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后,根据贵州巡抚林肇元的奏请,书院改为专课经古。这些变化说明清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淡化了原来的自由讲学、互相切磋的学术空气,流弊极大的八股文束缚了生员的思想。
贵山书院的鼎盛时期是乾隆、嘉庆两朝。这一时期,著名学者陈法、张甄陶、何泌、翟翔时先后担任山长,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学识丰富,教育生员严格,人品高尚。生员多时达到两百多人,培养了众多的举人、进士,如谢庭薰、宋劭谷、花杰、胡万青、何应杰、翟锦观、苏廷棻等皆出自贵山书院,乾嘉时贵州文风大进,贵山书院功不可灭。到晚清周之冕主讲时,生员中有后来中状元的青岩赵以炯,这也是贵山书院的光荣。
贵山书院撤销后,清末,书院地址先后设立过贵州大学堂、贵州高等学堂、简易师范学堂、矿业学堂。
正本书院,俗称北书院。嘉庆五年(一八OO年)贵州巡抚常明建。地址贵阳府城北门外六广门内大街,即今中华北路上,现大门开在侧面永乐路上。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粮储道倭臣布修葺。光绪二十九年(一九O三年)改设贵阳府中学堂。民国时为北区警署。解放后至今为市公安局云岩区分局。
正习书院,俗称南书院。嘉庆五年(一八OO年)贵州巡抚常明建。地址在贵阳城南隅,原名顺城街,即今之护国路上。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粮储道倭臣布修葺。光绪中改名学古书院,后又改名经世学堂。光绪三十一年(一九O五年)改设蚕桑学堂,宣统时又改设模范中学,后迁去,民国时其地为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