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文庙简介

发布时间: 2013-10-16 浏览次数: 299

  安顺文庙始建于明初,是贵州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以石雕精美而闻名遐迩,有“石雕艺术殿堂”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14年(1381年),明王朝为实现统一大业,命颖川侯傅友德率军征讨云南元梁王,于黔中开设屯堡。为永镇边陲,“以怀柔而教化边夷之民”,实施“移风易俗,礼为本;敷训导民,教为先”,于洪武27年(1394年)修建安顺儒学(文庙)。

  安顺文庙坐北向南,建筑为木石结构,明清多次复建增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占地面积8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2平方米。

  安顺文庙利用自然抬升地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有序地将建筑分布在面积不等、逐层抬升的五层台地上,由开阔到紧缩,有一般到高级,建筑群捭阖有致,布局严谨、典制齐备。

  安顺文庙是民族地区较早建成的文庙之一,反映了明清儒文化由中原向边远地区延伸发展的历史。是研究西南地区庙堂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

  文庙石雕艺术精湛,以大成殿前的一对整石镂空雕云龙石柱为典范,集多种雕刻技法为一体,造型构思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堪称雕刻艺术珍品,距今已600余年。龙柱外形呈圆,内柱为方,外虚内实,外为浮云游龙,内为浅刻云纹。以镂空雕为主,圆雕、半圆雕为辅,兼用浮雕、阴刻、打磨等多种技法完成。相传,龙柱始作,酬金以石粉计付,寸粉寸金。匠师寻石南山北麓,经数年精雕才告完工。

  安顺文庙建筑深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知识。如宫墙壁、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等都是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而命名的。正是俄国作家戈里所说“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进行诠释。

  文庙是我国尊孔重儒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脉络。现在安顺文庙管理处依拓文庙的历史功能,在文庙内举办了“中国科学文化”、“孔子圣迹图”、“安顺名人展”等陈列,复原了大成殿内的孔像、“四配”、“十二贤哲”以及“万世师表”金匾等,使安顺文庙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更加突显于世人面前,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精华进一步得到了彰显。现在文庙已成为一个环境古朴、历史厚重的文化旅游景点。

  安顺文庙的修建,开启了安顺六百年的兴学历程。自明及清,安顺文教甲于全省,涌现出了如陈法、任可澄、张廷修、王若飞等无数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安顺考中的进士就有105人,举人806人。而今天,安顺的文教事业更是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云蒸霞蔚,紧跟着中国教育的潮流。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